電影符號03:三種電影系列 | 拾書所

電影符號03:三種電影系列

$ 360 元 原價 400
本書特色
★ 利用作者歸類電影藝術的四種召喚,詳細評析每部電影的趣味、深度、創意與感動
★ 針對本書輯錄的電影進行評分,選出作者心目中的Top 9
★ 附錄點評金馬獎與奧斯卡電影獎的觀察與預測結果

導讀:電影藝術的三種可能

◆ 三部《電影符號》的異與同

《電影符號》寫到3了!

從二○一四年開始寫作影評,不到五年光景,平均一年多就寫完一部。我常想,未來的某一天不寫影評了,回想起這一段時光,一定會百感交集。比較一下三部《電影符號》的整體結構―《電影符號1》共二十四篇文章,約十一萬字;《電影符號2》共四十四篇文章,約十八萬字;《電影符號3》共三十九篇文章,約十四萬字。《電影符號1》評論的作品數約三十五部電影,《電影符號二》評論的作品數約四十六部電影,《電影符號3》評論的作品數約四十八部電影。再從作品的內容與向度比較,《電影符號1》談到了關於「傳統文化、超級英雄、人間與非人間」的作品主題,《電影符號2》所分析的作品則分類成「有情人間、人間碰撞、如幻世界與另一種電影」的電影風格,到了《電影符號3》則正式提出「三種電影」的評論軟體了。

當然,在說明「三種電影」的理論之前,在《電影符號1》裡的這段話是一定要再強調一遍的―事實上,《電影符號》的寫作重點在「符號/隱喻/哲思」,而不在「電影」;也就是說,這毋寧更像一部哲學書多於像一部電影書。如果從電影作品分析的角度來說,我的《電影符號》是「文以載道」派的,這個「道」就是生命之道、生命哲學、生命原理或生命成長的學問。電影是通俗性很高的東西,哲學是傾向於深刻的,用電影來談哲學,當然就是「深入淺出」的尋求了,或者說是深度與市場的整合、哲學與藝術的對話。是的,三部《電影符號》的寫作血脈是同源的,每篇影評文章都旨在分析電影作品的深層世界、意義世界、精神世界。

◆ 「三種電影」評論法

說到了「三種電影」,這是筆者這幾年常用的電影分類與評論方法,成為《電影符號3》一書的主要結構,應該是經過幾年的浸潤,觀念日趨成熟,就正式在本書提出了。所謂三種電影:

一、第一種電影指故事好看的電影,也就是商業電影。
但筆者多賦予了「商業之餘」的要求―就是本書所評論的這類作品,在商業操作中不能失去思想深度,電影好看固然是重點,但言之有物也是同時必須兼顧的,也就是本書標題所說的「商業操作中的藝術靈魂」。

二、第二種電影是思想深刻的電影,或稱為理性電影。
筆者認為這種作品的風格是「直接表現」―更直率表現作品的思想與深度,風格上傾向於智性、理性、深刻性,也就是本書標題所說的「電影蒼穹下的生命沉思」。

三、第三種電影指氣氛感人的電影,或稱為感性電影。
筆者認為這類作品的風格是「曲折表現」―讓觀影者通過感人氣氛去迂迴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風格上傾向於氣氛、感性、情懷的醞釀,也就是本書標題所說的「一場氣氛動人的聲光饗宴」。

所以「三種電影」也即是凸顯商業性的電影作品,凸顯思想性的電影作品與凸顯藝術性的電影作品吧。

接著,用「四」穿透「三」,意思就是借用米蘭•昆德拉「四個召喚」的評論小說軟體,放在每一部作品分析的最後,藉以看出三種電影中的每一部作品的偏向與總評分,並對總評分與每一個召喚給出一個百分比。而四個召喚就是:

遊戲的召喚,思想的召喚,夢的召喚,與時間的召喚。

也就是指一部電影作品的趣味、深度、創意、感動;或者是指一部作品的娛樂性、深刻性、創造性、感情性。本來是用來分析小說的,但用在電影評論也能相通。

◆ 總整理

咱們就來個總整理。

下表除了幾篇評論電影現象以及略談幾部純商業電影的文章外,總共收錄了本書關於「第一種電影」的七篇影評、關於「第二種電影」的十八篇影評、關於「第三種電影」的十篇影評。在「第一種電影」的七篇影評中,評點為最高分的召喚幾乎都是「遊戲的召喚」(出現了六次),其他的召喚僅僅出現過二次。「第二種電影」比較複雜,在「第二種電影」的十八篇影評中,評點為最高分的召喚是「思想的召喚」(出現了十一次),但其他的召喚也出現過八次,畢竟,第二種電影還是以思想性為主要的向度。在「第三種電影」的十篇影評中,評點為最高分的召喚是「時間的召喚」(出現了九次),其他的召喚只出現過四次,清楚看到第三種
電影著重展現人生感動的時刻。也就是說,從每部作品四個召喚的分析,可以印證,第一種電影必然是好玩的,第二種電影是讓人深思的,第三種電影自然是感動人心的。

事實上,分類只是用來參考,真正的作品往往是難以分類或跨足在幾個分類之中,而在難以分類中,常常就會出現了豐富多元的趣味,舉幾個例子。

譬如第一種電影中的《完美陌生人》當然是一部趣味性很高的黑色喜劇,但戲中所安排的那個手機遊戲很有創意,所以這部作品的「遊戲的召喚」與「夢的召喚」同樣得到最高分。事實上,這部作品的深度部分也是不錯,Perfect Strangers,片名本身就是一個電影符號―許多在我們身邊的親人其實都是實質上的陌生人!又譬如第二種電影中的《比利•連恩的中場戰事》固然是一部頗具思想性與批判性的作品,但李安在他的這部新作中嘗試、開發了許多創新的電影技法與語言,所以「夢的召喚」(創意)反而變成最凸顯的部分。又像第三種電影中的《我不是潘金蓮》,這部片子固然充滿馮小剛導演「京味兒」的氛圍,但這部批判大陸社會的片子情節很逗趣,導演手法也頗見新意,所以一部很有氣氛的作品也同時凸顯了它的「遊戲的召喚」與「夢的召喚」了,而讓電影的語言與質感變得更豐富。小結一下:電影基本上都有屬於它自己的類型、向度與傾向,但不時會「跑野馬」,而跑出來的,卻常常是異常精彩的地方。
書籍簡介
《電影符號》的寫作重點在「符號/隱喻/哲思」,而不在「電影」;也就是說,這毋寧更像一部哲學書多於像一部電影書。如果從電影作品分析的角度來說,我的《電影符號》是「文以載道」派的,這個「道」就是生命之道、生命哲學、生命原理或生命成長的學問。電影是通俗性很高的東西,哲學是傾向於深刻的,用電影來談哲學,當然就是「深入淺出」的尋求了,或者說是深度與市場的整合、哲學與藝術的對話。是的,三部《電影符號》的寫作血脈是同源的,每篇影評文章都旨在分析電影作品的深層世界、意義世界、精神世界。

第一種電影指故事好看的電影,也就是商業電影。但在「商業之餘」仍然可能有更深刻的東西。
第二種電影是思想深刻的電影,或稱為理性電影。這是「直接表現」的藝術路線,更直率表現作品的思想與深度,風格上傾向於智性、理性、深刻性。
第三種電影指氣氛感人的電影,或稱為感性電影。這類作品的風格是「曲折表現」,讓觀影者通過感人氣氛去迂迴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風格上傾向於氣氛、感性、情懷的醞釀。

小說、電影藝術的四個召喚:
遊戲的召喚(趣味),思想的召喚(深度),夢的召喚(創意)與時間的召喚(感動)。

本書選出《電影符號3》的Top 9: 1《異星入境》、2《年輕氣盛》、3《完美陌生人》、4《玻璃城堡》、5《虎嘯龍吟》、6《我和我的冠軍女兒》、7《霓裳魅影》、8《老砲兒》、9《比利.連恩的中場戰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