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46期(107/12) | 拾書所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46期(107/12)

$ 176 元 原價 200
本期學刊收錄文章4篇,包含3篇研究報告、1篇實務論壇,題材涵蓋豐富,包括探討女性在臺灣傳統民俗活動中的參與情形及禁忌限制、分析日本國內進行水下文化遺產的實務運作經驗、臺灣日治時期製糖工場中「壓榨機」設備的演變,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數位工作區」設置過程與經驗分享等多元議題。
 〈在場,或者被缺席一臺灣傳統民俗文化資產活動中的女性位置〉一文指出,隨著聯合國1979年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影響,「性別平等」的議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文中從「民俗文化資產保護傳承輔助培力計畫」選定的38項傳統民俗活動之訪視內容進行檢視,探討「女性」在其中被賦予的角色及禁忌事項。硏究結果發現,民俗活動現場雖有性別禁制情形,但隨著社會、經濟變遷,性別也有慢慢鬆動的現象,文末提供使性別趨向平等的方法與建議,期盼友善性別能逐漸地落實在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中。
 〈日本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之淺析〉分別從法制面與實務面討論日本在水下文化遺產的調查、發掘、管理、保存維護、展示等工作經驗,文中除介紹日本國內執行水下文化遺產工作之程序外,並輔以「鷹島神崎沉船遺跡」及沖繩縣及縣內恩納村水下文化遺產之保存管理等實際案例,說明日本雖未訂有水下文化遺產之專法,但《文化財保護法》中對於水中遺跡之保存、維護、管理及活化等業務均已建立相當完善之制度,尤其在環境影響評估、就地保存與保護區管理等方面已經累積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應有助於我國未來研擬水下文化遺產政策及管理機制時之參考。
 〈日治時期現代製糖工場生產設備之演變:以壓榨機為例〉以製糖程序中重要的生產設備「壓榨機」為硏究對象,以「產業考古學」為硏究方法,分別從田野調查與文獻史料分析出發,除了實地走訪國內12座現存日治時期設立的糖廠,透過田野調查清查所有製糖壓榨相關設備外,並將日治時期出版的《臺灣各社製糖工場機械要覽》內的製糖機械資料與臺灣糖業公司提供之2016年登記的《資產清冊》進行比對分析,藉以考查現有製糖機械的發展脈絡,進而梳理清代至日治初期壓榨機的演變,相關調研成果是國內糖業文化資產保存評估的重要依據。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前瞻計畫數位工作區的籌備與建置〉一文旨在分享故宮圖書文獻處執行「圖書文獻高解析重點項目數位化子計畫」並成立數位作業室及數位攝影棚之實務經驗,文中描述該院在前述計畫經費的支持下,進行數位化空間規劃、建置與設備採購和施工之過程,此外亦針對相關的環境控制與蟲害防治,以及數位化工作日誌開發和數位作業區單一服務網之建構等進行詳盡說明。
 本期「文資情報站」單元所報導的內容包括:1.〈愛與和平:印度聖雄甘地暨世界遺產交流展〉:介紹印度近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一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生平、思想及其貢獻,並展出印度多處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名錄之文化資產;2.〈同源異脈•異中呈同一重現臺灣史前多元文化特展〉:本展藉由臺灣百餘年來出土的重要考古遺物模擬重現臺灣先民的生活樣貌,讓參觀者進行一場從舊時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時代到原民文化時期的穿越時空之旅,展現臺灣豐厚久遠的歷史文化;3.〈當臺灣「大龍旗」飄揚於檳城喬治市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大龍旗保存修護硏究案受邀於馬來西亞發表〉:文化部文資局應馬來西亞喬治市世遺機構邀請,於2018年10月參與「2018城市文化資產管理國際研討會」發表〈大龍旗保存修護計畫〉,對與會各國人士分享「雲林縣一般古物北港大龍旗」實務修復經驗,並介紹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現況;4.〈2018文化體驗活動一原址保存•現地體驗「府城古蹟小旅行」帶領學子親近古蹟> :文資局以三處國定古蹟作為現地教學場域,邀請臺南市三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參與,除透過原址體驗介紹認識蘊含其中豐富而多元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外,並結合家將臉譜彩繪、3D掃瞄及VR、AR、IR科技等體驗遊戲,讓學童體驗實境學習的樂趣。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為目前國內唯一由官方主辦的文化資產專業學刊。本學刊以季刊型態出版,提供有關文化資產保存與硏究等相關領域的論文發表空間,舉凡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之公共政策、經營管理、研究、修復、展示、考古、活化再利用、文化資產創意經濟、設施經營、社群組織、社會運動、人才培育和保存倫理等,都是本學刊所重視的議題,歡迎各界先進踴躍賜稿。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