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學智慧,你也可以成為大師!
親炙饒宗頤多年的李焯芬教授,以其敏銳觀察及獨特角度,向青年朋友分析大師的成功之道。
兒童文學家阿濃撰序鼎力推薦!
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學貫中西的文化巨人。他畢生致力於學術研究,鑽研文、史、哲、藝各個範疇,精通詩、書、畫、樂,是集學問、藝術、才情於一身的大學者。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與饒公共事合作多年,親炙大師風範和智慧言教。他認為饒公的學術成就固然值得我們敬仰,但饒公的治學精神和待人處事態度,更值得後輩學習和傳承。為此,他特別為青少年朋友寫了這本書,旨在引領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求立志、求上進、求真理、求美善,做一個高質素的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
全書分為六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生勤奮,不改初心;求真求是,勇於創新;人中君子,學人典範;走近大師。書末「外一章,從書畫作品窺看饒公智慧人生」則以十多個作品進一步引證饒公對學術藝術追求不息、創作不止的精神。
作者在書中敘述了饒公不少鮮為人知的生活故事,比如李教授說到過去十年常有學者、媒體等探訪饒公,他與賓客在餐廳共進午餐時,偶爾會要求服務員拿紙筆給他,然後寫下一些學術名詞或句語。原來這些都是關於他那段時間在思考、探索的課題,他一下子忽然想通了,便立刻記下,並樂於為大家解說。由此可見他對學術研究的投入和專注。
為讓讀者能更立體認識饒公,作者於書中特設「走近大師」一章,介紹了幾個香港人能輕易到達參訪的文化地標,如:大嶼山昂坪的「心經簡林」等。「心經簡林」由大型木簡組成,簡上雕刻著的手寫心經正是饒公的墨寶。饒公原構思以石刻方式,把經文刻在石壁上,但因香港氣候問題,岩石表層風化嚴重,不宜作經刻之用。饒公便改建議刻在大型木簡上,這亦切合中國古代常把文字刻於木簡上的做法,可見饒公思想靈活,圓融無礙。
親炙饒宗頤多年的李焯芬教授,以其敏銳觀察及獨特角度,向青年朋友分析大師的成功之道。
兒童文學家阿濃撰序鼎力推薦!
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學貫中西的文化巨人。他畢生致力於學術研究,鑽研文、史、哲、藝各個範疇,精通詩、書、畫、樂,是集學問、藝術、才情於一身的大學者。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與饒公共事合作多年,親炙大師風範和智慧言教。他認為饒公的學術成就固然值得我們敬仰,但饒公的治學精神和待人處事態度,更值得後輩學習和傳承。為此,他特別為青少年朋友寫了這本書,旨在引領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求立志、求上進、求真理、求美善,做一個高質素的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
全書分為六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生勤奮,不改初心;求真求是,勇於創新;人中君子,學人典範;走近大師。書末「外一章,從書畫作品窺看饒公智慧人生」則以十多個作品進一步引證饒公對學術藝術追求不息、創作不止的精神。
作者在書中敘述了饒公不少鮮為人知的生活故事,比如李教授說到過去十年常有學者、媒體等探訪饒公,他與賓客在餐廳共進午餐時,偶爾會要求服務員拿紙筆給他,然後寫下一些學術名詞或句語。原來這些都是關於他那段時間在思考、探索的課題,他一下子忽然想通了,便立刻記下,並樂於為大家解說。由此可見他對學術研究的投入和專注。
為讓讀者能更立體認識饒公,作者於書中特設「走近大師」一章,介紹了幾個香港人能輕易到達參訪的文化地標,如:大嶼山昂坪的「心經簡林」等。「心經簡林」由大型木簡組成,簡上雕刻著的手寫心經正是饒公的墨寶。饒公原構思以石刻方式,把經文刻在石壁上,但因香港氣候問題,岩石表層風化嚴重,不宜作經刻之用。饒公便改建議刻在大型木簡上,這亦切合中國古代常把文字刻於木簡上的做法,可見饒公思想靈活,圓融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