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達人誌月刊第65期:李瑞騰-因文學力量而改變一生 | 拾書所

文創達人誌月刊第65期:李瑞騰-因文學力量而改變一生

$ 225 元 原價 250

降生人世,隻字未識,日日重複著吃、喝、拉、撒、睡。長成後學著讀書,念起這五個字,才發現各有氣味,那是滿足活著的基本。爾後,我們用長長的日子去試驗每一味,渴望把生命嚼成尋求已久的美好味道。衹園的居酒屋裡,師傅低首料理的檯面泛著銀光,本應是稀薄例落的金屬味卻被溫酒和燒烤焦香燻得一夜暖溢,日子於是又添一味。

文/摄影 林芙伊


【文創達人有約】
李瑞騰 因文學力量而改變一生
活出非凡高度,謙沖只道是尋常
文◎劉曉頤 圖◎李瑞騰提供
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等同終生成就獎,2017年獲得其「文藝評論獎」項目的知名作家、詩人、學者李瑞騰教授,指標性學術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榮譽獎章之於他,可能不過是某種詮釋——李瑞騰的精神所在,應溯其一路數十年來由北至南再返北的漫漫耕耘足跡,從個人綿亙至所到之處的種種貢獻與光華。光是他的個人大事年表,就有洋洋灑灑好幾大頁,所著作和主編的書籍幾乎等身。
2010-2014年從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之職被政府借調,專一擔任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其他歲月,李瑞騰總是一身多職的。現階段尤以為甚,光是在學校,他除了擔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還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大出版中心總編輯。李瑞騰忙碌不已但舉措沉穩,說話不疾不徐,乍見端凝,而言談間不時呵呵朗笑,一派爽豁,更顯厚實氣度。「似乎很多事情等著你回來。」他如此形容現階段生涯。
親力親為,所到之處因而「忙起來」
從文學館到文學院,李瑞騰完成台灣文學館館長階段性任務後回歸原職,在學校的行政工作似乎因「大將回歸」而增潤擴充,包括中央大學百年校慶特刊的編輯部組成(約十位編輯),加上國教院十二年國教課綱研修,李瑞騰受託擔任國語文領域召集人(含六十位左右的研修教師),過程繁瑣;2017年底又回任台灣詩學季刊社社長,緣起於當初一起創社的詩人蕭蕭七十歲退休,希望李瑞騰復接社長職務,半開玩笑說:「把社長之職還給你。」他也任勞任怨地接下了。
李瑞騰身兼多項職務,儘管不乏可調配的人員,他還是事事躬親,就連學校的建築物漏水、廁所缺衛生紙……這類小事,他都殷殷關注,願為文學院的一切負責任。同為作家的妻子楊錦郁問他:「為什麼你每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會忙碌起來?」正因他事事親力親為,工作團隊也跟著認真起來。
諸項原未展開的工作隨之熱烈啟動,李瑞騰親切地率領著同仁一起投入,願做到最好。「學校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希望我所到所及之處都可以圓滿,相關人員都可以得到安頓。」李瑞騰說。
這些,其實超過他原本所預期。他原規劃,從台灣文學館回到中央大學,是要當純粹教書和研究的陽春教授,直到退休,不料學校有多項事務在等著他。李瑞騰事必躬親的作風是一路貫徹的,之前擔任台灣文學館館長時,他就是從每項事務的開頭到最後都全程參與,單為文學館出版的書作序,他四年內寫了一百多篇序文,相當驚人。為了那四年的階段性任務,李瑞騰隻身南遷,全副心神投入,每天必定從早晨八點工作到晚上八點,不交際應酬,專注工作。
所帶來的貢獻是龐然而精實的,李瑞騰盼能為台灣文學館的永續發展打造可大可久的人文偉業:台文館成立十週年之際,帶動全館擬訂第二個十年發展計畫,依照研究、典藏、教育、推廣及服務等面向,擬訂未來的發展方針。當時他受訪指出,由於國內外情勢不斷轉變,且 黃淑玲 政府預算逐年減少,這項計畫經過種種評估,將優先發展課題方面;未來十年將優先於文創商品推動與行銷、文學推廣教育往下紮根、國際交流、文學業務推展合作國際化、文學史料、文學專題、文學出版、第三期文學常設展、空間利用持續發展、開拓財源、人力運用機制轉型等領域。
由於台文館之職為公職,李瑞騰把台灣詩學季刊社社長、九歌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職務都辭去,而那四年之間,他忙碌於館長之職,猶每週回中央大學授課,念念不忘學子。四年屆滿,他評估:「若再留任四年,不等同於臨屆退休?」於是毅然返歸。一回來,不但所有的原職都敦請他回任,在九歌文教基金會的職務升為董事長,責任更重大。
所有感官都浸泡在文字裡
李瑞騰長期致力於現代文學及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與教學,授課之餘還大量參與文藝媒體編輯及文化活動,對於社會脈動有深刻的觀察與關懷。長期以來,他透過媒體和社團推動諸多文藝公共事務,媒體方面除了《臺灣詩學》季刊社社長,曾任商工日報副刊主編、《文訊》雜誌總編輯、《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教職工作方面,他在1991年起轉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之前,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系。
他的文學論著《臺灣文學風貌》、《文學關懷》、《文學尖端對話》、《文學的出路》、《晚清文學思想論》、《老殘夢與愛》、《新詩學》等,及散文集《有風就要停》、詩集《在中央》、《牧子詩抄》……等數十本著作,幾乎每本都重要。2017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文藝評論獎」,是終生成就指標,之前即獲獎多項,含南投縣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推動文學出版成果受肯定,國立台灣文學館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評審特別獎。
他的著作中,《深情》一書,是與妻子楊郁錦合著,深情面對人世的波濤,飽含愛的諾言、情感的深度和廣度。《你逐漸向我靠近》則是與同為作家的大兒子李時雍合著,收錄父子經由報紙專欄進行長達一年多的對話,短文六十篇,談人生哲理、生死感悟,乃至文學寫作的體驗、政治社會的省思等,藉由筆端,他們逐漸拉近距離,甚至同行,蔚為文壇美事,也為新時代的親子關係提供良性互動的優質範式。
一家都是文學人,妻子楊郁錦、兒子李時雍都是優秀作家,李時雍也是國內知名的藝評者。哥哥李瑞鄺也寫詩,妹妹李換寫兒童文學,而李換的女兒也於近年接棒開始寫作。李瑞騰家族的文學基因是很顯見的。
實則,李瑞騰是奮鬥出頭天的代表力證。生長在貧窮的農村家庭,他自言,是「靠文學的力量改變一生」。小時候家裡連買書的錢都沒有,唯一可以閱讀的是《豐年》農業雜誌。念初中時,李瑞騰還有段叛逆歲月,抽菸翹課樣樣來,考試曾考到六科不及格而遭留級,當時他覺得自己一生大概只能當個「青瞑牛」的莊稼了。後來,他讀到《孟子‧告子下》的名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有如當頭棒喝,重拾書本努力用功,重回台中一中。少年李瑞騰,在文學領域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力量,從而翻轉自己命運。
在成就大師高度之後,李瑞騰仍努力不懈。每天花在學校的時間已經很長,可自由運用的時間短少,但對他而言,似乎並不存在「有沒有休閒時段」的問題——工作、休閒彼此漫溢為一體,沒有明確界線,感官全方位浸泡在文字世界中,電腦桌、餐桌等幾個區域之間也沒有界線,各角落、各時段都是詩書場域,甚至可以一邊看MBA,一邊寫作,既能享有生活情趣,又呈現高品質。他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是:
「不斷生活在各種文字相關材料中,所有感官都浸泡在文字裡,竭盡所能,讀一切所能讀的東西。」
點滴貢獻淡然視之
2019年開始,李瑞騰在學校開設台灣小說專題課程,他說自己不點名,「上我的課很輕鬆,甚至不來上課也沒關係,我沒有限制,只是學生當然還是得為自己負責。」他笑著說。行政工作方面,李瑞騰還做了許多別人看不見的事情,不惜涓滴投入,但求付出,而如此忙碌,他卻說自己享受著繁瑣的行政工作。目前指導過的博士論文就超過二十本,他已無暇再收博士班學生,原則上連碩士生都節制,每次都說「下不為例」,但又每每不忍推卻而破格。
研究精深,讀過太多古今作品,李瑞騰已臻「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境界。對於寫詩,他期勉創作者無需給自己所謂終極關懷、深度或廣度等書寫層面要求,儘管放手去寫真實的內心波動,他認為:
「從創作角度來看,詩捕捉的是內在的心靈波動,其實是很單純的,而複雜的是,心為何會動?這裡又存在外在客觀條件。作品是從個人立場出發,由內而外的表現,是內外交感的結果。以語言為表現符號時,作品流露個人習慣、情性,當然,表性和傳達技術的距離之間有所謂技術問題,作者和表現出來的語言文字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從上世紀八○年代起,李瑞騰就已全台走透透,為各地做藝文調查,研究台灣各區域文學。1987年在淡江開課,教授台灣文學時,幾乎無人敢開這領域的課程,他率開先鋒;以至於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文學,他都花過長時間去研究,為東南亞華文創作寫過許多論文,甚至可以說是台灣最早開始的學者。台灣文學教育的許多層面上,李瑞騰都承先啟後,持續地深耕。
然而,對於自己寫作、研究、行政工作等等文學貢獻,令人嘆為觀止的龐大成果,無論是主編過的作家作品集、在台文館的作為等等,他都相當謙沖。或許瞭然於心,卻不願代表自己發言,他認為所匯聚的貢獻是展現、付出給大眾的,無須多言。李瑞騰心靈澄明,表述低調:
「到了年老,作家、學者往往重點放在如何詮釋自己的一生,這是文化工作者的自省,以世俗觀點而言是清理自己:漫漫一生的文化工作,意義到底在哪裡、為世人留下了甚麼?但我認為這是不一定要做的,也無所謂定論。」
談及於此,他語氣淡定、坦然。打從內衷深思而道:
「人都很卑微,沒甚麼了不起。即使為文學史做世代清理,文學真的就能進步多少嗎?寫作永遠是對生命主體的表述,餘者皆不重要。」
真誠地看待生命與文學,李瑞騰感恩,所做的一切都是機緣引領,但是,貢獻過的,他說,「俱往矣」,淡然於過去的成績和自身成就,方能專注於當下。他專注和享受現在的忙碌,甚至是繁瑣的雜務、刻板的會議,「反正,會議中遇到無聊的橋段,就閉目養神放空一下,當作是休息。」他笑說。
關注於常人所容易厭煩的事物,李瑞騰堅持、全力以赴,熱愛之情不言可表。而他也懂得彈性調適,為自己創造獨立空間,特別享受每天傍晚五點下班時段開始到七點之間,辦公室裡只有自己,那份靜謐悠緩。小小空間裡,沉澱著真切的心靈思聞。活出非凡高度,但他謙沖視之,一切只道是尋常。
李瑞騰小檔案
李瑞騰,1952年生於台灣南投,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博士。
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也曾擔任商工日報副刊主編、文訊雜誌總編輯、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長、台灣詩學季刊社社長、九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長等。

2010年2月1日起借調至國立台灣文學館擔任館長4年,現已歸建,專任中
文系教授,2016年8月起再兼文學院院長,2017年元月起另兼人文研究中心
主任。著有文學論著《台灣文學風貌》、《相思千里──中國古典情詩》、《文學關懷》、《文學尖端對話》、《情愛掙扎--柏楊小說論析》、《文學的出路》、《文化理想的追尋》、《老殘遊記的意象研究》、《新詩學》、《詩心與詩史》等,及散文集《有風就要停》、詩集《在中央》等。另編有文學書數十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