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與尋找:王鼎鈞自傳書寫的詩心與文境 | 拾書所

漂泊與尋找:王鼎鈞自傳書寫的詩心與文境

$ 486 元 原價 540
本書特色
★縱觀《碎琉璃》取樣百萬靈魂塑造出的時代光輝
☆橫看《山裏山外》中流亡學生的成長痕跡
★探討《情人眼》遊走於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投射書寫
☆追尋《左心房漩渦》中故鄉與異鄉的異流同歸序
【自序 文心但剖擬蓮開】

在每個時代的文壇中,總會出現可以被視為異數的作家,他們往往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生境遇為該時期的文壇添色生輝,格外吸引著讀者注目的眼光。鼎公便是這樣的一位作家,一位必須用仰望的姿態禮敬的智者與長者。

當年我就讀國中,初次讀到鼎公的《開放的人生》,即受吸引,那字裡行間有一種獨特的境界,以簡潔的篇幅滿含哲理,踐行對讀者的人生引導,召喚人心的積極力量。當時,只是單純賞愛他的寓言故事背後的深意,對作家本人卻未曾深入了解。高山仰止,畢竟緣慳。未曾想過,當年那曾經以智慧警語、處世箴言走入我心中的作家會在赴美定居多年之後,以一種實際參與的方式更深的影響了我,在我人生步入壯年時候能與他有一段令人珍惜的文學因緣。

真正和鼎公有所接觸,是在民國九十三年因開課所需而編寫教科書《現代散文鑑賞》,其中選了三篇鼎公的作品,我透過爾雅出版社聯絡鼎公是否可以授權轉載。當時在海外寄件要費時多日的鼎公竟然是在眾多被我選錄作品的作家中最快回覆的一位。鼎公不但在第一時間應允大作得被收錄評析,而且也在親筆來信中表示:「個人的作品能夠被選入轉載增加其傳播功能,內心只有感恩!」當時收到這樣的回覆,我內心有著無與倫比的驚訝與感動,這麼有名氣的文學巨擘,竟是如此謙懷有情地對待像我這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晚輩。

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我便常從爾雅出版社隱地社長那兒收到鼎公甫出版的新作,隱地社長總會在信上告訴我,這是鼎公指定要寄贈給我的書。每收到一本書,看著鼎公的大名,內心就一次感激的銘篆。我在拜讀其大作時偶遇不解處,便會去信向他請教,他總是在第一時間內有讀必覆,從不輕忽讀者的來信;有覆必一語中的切題應題,絕無旁枝贅言。很難想像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主動學習上網與電腦打字,與日並進地跟上時代潮流,使用先進的iPhone和讀者聯絡。鼎公在寫《文學江湖》時,還寫過兩封信來向我「請教」某些與台灣相關的史實,這個對我們後輩來說就像是位巨人般的作家,竟如此不恥下問,謙懷誠懇的人格特質實在令人敬愛。

於是就在這樣的文學情緣當中開啟了我和鼎公之間的情誼。鼎公厚待每一位朋友,面對後生晚輩的請益,常說一些意味深長卻又謙懷如沐春風的話語,我深深感佩他的人格風範。當時心裡想,自己的能力微薄,能報答這樣一位前輩大家「不輕」的恩情,就是好好地閱讀他的作品,在課堂上去向學生揄揚他的文學精神,讓更多下一代讀者知道他創作的光與熱。

或許這是上蒼安排的緣份吧,當我走入鼎公的文字世界,深入地了解他的生命歷程,不由自主地被動容、被吸引,凝結在鼎公著作的字裡行間那種生命的血淚,幾度令我難以平靜!他的文字對我而言有一種難言的魔力,常在短短幾秒中便打中我的心。於是我的學術論文有了大幅度的歧出轉向,開始從古典詩詞的研究分出另一條旁支,向現代散文中的王鼎鈞作品研究挺進,我一本本地閱讀他的大作,便是一次次的感動,更加在課堂熱情地為學生去宣說介紹他的人生與作品,學生們都知道我是徹頭徹尾的「鼎迷」,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閱讀和評析相生相形,於是也發表了一篇篇論述鼎公作品的論文。

在2007年我發表了一篇以《隨緣破密》析論為主題的期刊論文,有人見了轉寄給鼎公,承蒙鼎公不棄主動將拙文推薦於爾雅出版社,這篇評析文便被收錄在《隨緣破密》改版為《黑暗聖經》的後序裡。這對我而言真是莫大的榮耀。

後來爾雅出版社擬出版鼎公《古文觀止化讀》一書,隱地先生請我為該書進行校對,讓我有幸可以先一讀為快!這本是我的榮幸,未料鼎公特別為此而寫信致謝。這封信並不是透過網路傳輸的電子郵件,而是他老人家用小楷毛筆親筆一字字所寫。那秀美俊逸的文字,充滿誠懇謙懷的致意,是鼎公託付爾雅出版社轉交信,這封信共是用兩層信封仔細封裝,可見鼎公用心待人的程度。這封短箋已成為我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墨寶,那一筆一字中保存了鼎公的風度與情意。我也會永遠記得,一位大家,就是以這份虛懷若谷的風範,走入了我的心中。與鼎公結下的文字緣,早已為我貧瘠的生命增添了不一樣的光采。

我仰望這位在異鄉的沙漠中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探索的行旅者,不知不覺已踰十年,期間指導了兩位研究生以鼎公作品為研究主題。一是邱郁芬同學的《王鼎鈞散文的自傳性書寫研究》,一是陳秋月同學的《王鼎鈞的人性考察研究》。這本應是我該親自動手來寫的題目,卻因被升等、行政等庶務給耽擱了。長溝流月去無聲,這期間我也見到海內外有許多位學人為鼎公寫出一本又一本的專書,而我,又何嘗不想為鼎公寫本專著?這個念頭在十年前就已成型,但卻遲未動筆,期間我只是寫一些如獨唱型的單篇論文與評論,一直未能對鼎公作品作一個合唱團式的有系統的專書闡發。為何遲遲不動筆,心裡的壓力始終是最大的原因。擔心自己寫不好,沒想到這一擔心,這個工作從我認識鼎公以來一拖就超過十年了,無論如何,我都對不起鼎公的厚待。無論如何,我都應排除萬難先整理出一本書來。

時光不能倒流,歷史不會重來,我們永遠不可能重新面對已然遠去的時代與歷史,好在身為歷史見證人的鼎公與我們同在當世,鼎公本人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從一個讀者的角度閱讀作家與作品,在詮釋與被詮釋中,見鼎公堅毅卓然,深沉的反思,冷讀世間的睿智,熱情感受人情美好,只有感動復感動。 感恩鼎公以文學、史學、哲學、宗教的冷眼與熱心賜予讀者心靈饗宴。捧讀他那高大偉岸的前行姿態,或奮進,或踟躕,或迷惑,深深賞看那背影的舉手投足、身形步態,又怎能不為他的睿智、明達所感染,怎能不為他滿溢著人生感情與思緒所激動?

現今的台灣,已是個失落或甚至是輕忽典範的社會。典範,追求的是一種信念理想,使我們的作為充滿靈魂。值此典範失落的年代,或許我更要排除萬難的揄揚典範。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完成更是我必須盡心盡力實現的一個心願,藉此來向從那一段歲月走來、在經歷所有的慘烈、悲壯後,仍然堅毅不息以對的文壇巨擘鼎公致上我最虔誠的禮敬。

原來擔心做不好的工作,但只要你肯上路,自然可以繼續前進。常常是這樣,只要鍵下一個字句,其他字句,就會依次湧來,一如田間灌溉,溝渠一開,水自己就會尋隙而至,不須農人另外的照拂。只要電腦前一坐,人就被字詞推動,不停地鍵入,不知夜色已深。與其說是人寫字詞,不如說是字詞寫人。寫作,有本身的慣性律動。不知不覺間,字詞已有了撒豆成兵的陣勢,漫漫湯湯,烏黑一片,章節已有了聚沙成塔的架構與紀律,層層疊疊,脈絡承接。我一度太貪心,想在有限的章節中,展開對每一本著作的主題探討,想讓每一棵樹都有花開,想讓每一個夜都被光照亮,想讓每一個缺口都遇到適合的弧度,想讓每一個細微的藝術曲折都能被剖白。欲望太大,容量有限,有限的篇章又如何能容得下無限的擴張?只能從鼎公作品中抽繹出自傳書寫相關系列,但即使把這本書整理出來了,我仍然感到不足與欠缺,鼎公一生的創作博大精深、質量兼備,絕不是我的短短二十多萬字的一冊書可以盡言的。

鼎公年高德劭,是真正領悟人生真諦的人。在大浪淘沙的文壇上,自己能有一粒真金任憑打磨而不失其純粹,足以告慰人生。或許生命是一場夢,生活是一場戲,夢醒戲散,水闊天清,雲淡月明,他已經透過創作進行告解,也透過創作療癒人生。做為熱愛他的作品、尊敬他人格的忠實讀者,我祝願鼎公健康長壽,平和喜悅,真正從前半生的重重苦難中走出來,並熱望他一息尚存,仍當有作,即使只是片言隻語或方塊小品,也會啟引讀者在現實紅塵間創造、探索智慧和哲思的高度。書籍簡介
有人說「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傳」,回憶錄或自傳更是如此。散文巨擘王鼎鈞在超過了半世紀的寫作生涯中,對散文的藝術表現做出了多方面的突破與發展,他的多本自傳性書寫的散文皆能超越一般自傳書寫「只是實說」的窠臼而另闢新的「文思境界」。他的作品揉合了中國成長、台灣經歷與北美觀察,這些回望跟想像一方面是雙重經驗的越界書寫,也是文化身份的確認與審視。

本書從王鼎鈞多本具有自傳書寫的文本分析出發,縱觀《碎琉璃》取樣百萬靈魂塑造出的時代光輝,橫看《山裏山外》中流亡學生的成長痕跡,探討《情人眼》遊走於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投射書寫,追尋《左心房漩渦》中故鄉與異鄉的異流同歸。逐層剝開王鼎鈞寫作背後的創作思維,以及作品所呈現的生命意蘊與思想深度。經由這些作品,可以進一步理解經歷了抗戰、內戰的外省族群,以及離開臺灣到美國移民的異鄉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想變化和創作價值。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