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從留日時期的閱讀及加藤弘之、丘淺次郎、澀江保等作品,對魯迅「進化」與「國民」兩大主題進行精神溯源。序
【後記】
這十二篇論文發表於1998年至2011年間,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最早的一篇寫作距今已有二十二年,是名副其實的舊作。此次承蒙中研院老友潘光哲先生不棄,鞭策鼓勵,抬愛賜題《魯迅精神史探源》,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鄭伊庭先生的鼎力襄助,得以結集出版,這對作者來說,是一大幸事。能以舊作,就教於各方,令我感到無上喜悅和榮幸。
世間日新月異,新事物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追蹤歷史舊跡又何嘗不是如此。令人倍感新鮮的發現與相遇,接踵而來,常使人流連忘返―這倒不是對舊時代、舊世界足跡的沉迷,而恰恰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新時代、新世界誕生的奧秘。本書收錄的各篇,皆側重於史實的追蹤和文本的重讀與發現,它們是魯迅精神史形成探源的一部分,是對以往被忽略了的魯迅閱讀史足跡的追蹤。這是個往往與超出「魯迅常識」相伴隨的世界,一旦步入其中,便不會太在意自己身後留下的足跡或無暇顧及。當然,這其中或許免不了為自己的懶惰辯解的成分,但它們的首次結集,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也是一次由個人研究的視角對既往的一次回顧。哪怕是這麼微不足道的幾篇東西,也承載著居住在日本、中國大陸和臺北、香港的眾多師友和親人們的厚愛、教誨和鼓勵。在此,尤其要提到蔣錫金先生、劉柏青先生以及我的父母,他們都曾是本書若干小論的首批讀者,而如今卻都已仙逝他界。願他們的在天之靈也能分享我此時的喜悅。有些感謝辭在注釋中已經提到,如香港三聯書店的的侯明女士、佛教大學的辻田正雄先生等,更多的在文中無法一一述及。張夢陽先生在《支那人氣質》研究方面的引路之功,永世難忘。劉中樹先生、片山智行先生、吉田富夫先生、北岡正子先生、山田敬三先生、狹間直樹先生作為長輩學者,都曾就其中的若干問題給予過具體的指導和建議。我所任職的佛教大學、我的母校―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和吉林大學文學院,還有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復旦大學中文系、哈佛大學燕京研究所、立命館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皆給予我厚愛,促使本書中一些問題的探討,得以通過講演和討論的方式直接與學者和同學們交流。還要特別感謝《東嶽論叢》的曹振華女士,她的熱情和執著,多次促成拙論的刊載。而在此次付梓之前,佛教大學楊韜副教授、博一張宇飛同學不厭複雜和繁瑣,幫我完成了各種文檔的轉換、輸入、整形和初校。謹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附言】
關於書中涉及的問題在後來的研究推進,尚來不及做全面調查,僅就身邊的目睹所及,有以下兩種,可資參考。
關於《支那人氣質》,近年佛教大學文學部碩士畢業生山本勉先生的畢業論文,對澀江保與博文館「白眉」系列出版物《萬國戰史》之史實和文本展開了更加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24冊當中,除了署名「澀江保」的10冊外,另有8冊的實際執筆者也是澀江保,這在澀江保生平事蹟的研究方面,可謂重大推進,而該作者的新近相關研究亦值得期待。參見山本勉〈明治時代の著述者渋江保の著述活動―出版物《万国戰史》を中心に〉(《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篇》第43號,2015年3月)。
而作為關於整書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石井宗晧、岩崎菜子基於Arthur Henderson Sm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vell,1894所做的「日本語全譯」本―《中國人的性格》(中公叢書,中央公論新社,2015年8月25日)。全書478頁,譯注多達350多個,並有解說和後記,是對既往研究的系統性承接。
圍繞著魯迅怎樣「看」「阿金」,也跟上來不少討論,尤其是竹內實先生,生前多次談及拙文,並對拙文的「虛構」說予以首肯,足以說明這一平臺構建的有效性。因那些論文都很方便查閱,容不在此一一列舉。
關於竹內好《魯迅》漢譯本,最近看到有北京的博士生同學建議:應把竹內日譯過去的魯迅引文,再直譯還原為中文,以觀他對魯迅的解讀(大意)。私以為,讀者的這一要求是正當的,且具探索價值。
作者謹記
2019年4月5日星期五清明節
於長春威尼斯花園巢立齋書籍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因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魯迅」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蜚聲文壇,並在此後生涯所餘的十八年間一直居於中國文壇的核心,直至今日,「魯迅」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然而,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精神史的來源和過程是怎樣的?就不僅僅是「魯迅」作為一個作家的個人成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根本問題。
本書收論文十二篇,主要從「進化論」和「國民性」思想兩個方面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確立起其作為近代思想基礎的「進化」與「國民」的觀念,並將其反映到後來的創作當中的思想歷程。書中著重探討了以加藤弘之和丘淺次郎為中心的日本明治進化論和以澀江保日譯版《支那人氣質》為中心的明治時期與國民性思想相關的出版物與魯迅之關係;並著眼於魯迅(那時他還叫周樹人)留日時代的閱讀,及其精神形成與日本書籍的關係。就當時中國人大規模留日這一時代背景而言,魯迅與日本書的關係,或許會為中國知識人的近代閱讀史呈現某種典型的案例。
本書從留日時期的閱讀及加藤弘之、丘淺次郎、澀江保等作品,對魯迅「進化」與「國民」兩大主題進行精神溯源。序
【後記】
這十二篇論文發表於1998年至2011年間,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最早的一篇寫作距今已有二十二年,是名副其實的舊作。此次承蒙中研院老友潘光哲先生不棄,鞭策鼓勵,抬愛賜題《魯迅精神史探源》,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鄭伊庭先生的鼎力襄助,得以結集出版,這對作者來說,是一大幸事。能以舊作,就教於各方,令我感到無上喜悅和榮幸。
世間日新月異,新事物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追蹤歷史舊跡又何嘗不是如此。令人倍感新鮮的發現與相遇,接踵而來,常使人流連忘返―這倒不是對舊時代、舊世界足跡的沉迷,而恰恰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新時代、新世界誕生的奧秘。本書收錄的各篇,皆側重於史實的追蹤和文本的重讀與發現,它們是魯迅精神史形成探源的一部分,是對以往被忽略了的魯迅閱讀史足跡的追蹤。這是個往往與超出「魯迅常識」相伴隨的世界,一旦步入其中,便不會太在意自己身後留下的足跡或無暇顧及。當然,這其中或許免不了為自己的懶惰辯解的成分,但它們的首次結集,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也是一次由個人研究的視角對既往的一次回顧。哪怕是這麼微不足道的幾篇東西,也承載著居住在日本、中國大陸和臺北、香港的眾多師友和親人們的厚愛、教誨和鼓勵。在此,尤其要提到蔣錫金先生、劉柏青先生以及我的父母,他們都曾是本書若干小論的首批讀者,而如今卻都已仙逝他界。願他們的在天之靈也能分享我此時的喜悅。有些感謝辭在注釋中已經提到,如香港三聯書店的的侯明女士、佛教大學的辻田正雄先生等,更多的在文中無法一一述及。張夢陽先生在《支那人氣質》研究方面的引路之功,永世難忘。劉中樹先生、片山智行先生、吉田富夫先生、北岡正子先生、山田敬三先生、狹間直樹先生作為長輩學者,都曾就其中的若干問題給予過具體的指導和建議。我所任職的佛教大學、我的母校―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和吉林大學文學院,還有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復旦大學中文系、哈佛大學燕京研究所、立命館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皆給予我厚愛,促使本書中一些問題的探討,得以通過講演和討論的方式直接與學者和同學們交流。還要特別感謝《東嶽論叢》的曹振華女士,她的熱情和執著,多次促成拙論的刊載。而在此次付梓之前,佛教大學楊韜副教授、博一張宇飛同學不厭複雜和繁瑣,幫我完成了各種文檔的轉換、輸入、整形和初校。謹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附言】
關於書中涉及的問題在後來的研究推進,尚來不及做全面調查,僅就身邊的目睹所及,有以下兩種,可資參考。
關於《支那人氣質》,近年佛教大學文學部碩士畢業生山本勉先生的畢業論文,對澀江保與博文館「白眉」系列出版物《萬國戰史》之史實和文本展開了更加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24冊當中,除了署名「澀江保」的10冊外,另有8冊的實際執筆者也是澀江保,這在澀江保生平事蹟的研究方面,可謂重大推進,而該作者的新近相關研究亦值得期待。參見山本勉〈明治時代の著述者渋江保の著述活動―出版物《万国戰史》を中心に〉(《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篇》第43號,2015年3月)。
而作為關於整書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石井宗晧、岩崎菜子基於Arthur Henderson Sm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vell,1894所做的「日本語全譯」本―《中國人的性格》(中公叢書,中央公論新社,2015年8月25日)。全書478頁,譯注多達350多個,並有解說和後記,是對既往研究的系統性承接。
圍繞著魯迅怎樣「看」「阿金」,也跟上來不少討論,尤其是竹內實先生,生前多次談及拙文,並對拙文的「虛構」說予以首肯,足以說明這一平臺構建的有效性。因那些論文都很方便查閱,容不在此一一列舉。
關於竹內好《魯迅》漢譯本,最近看到有北京的博士生同學建議:應把竹內日譯過去的魯迅引文,再直譯還原為中文,以觀他對魯迅的解讀(大意)。私以為,讀者的這一要求是正當的,且具探索價值。
作者謹記
2019年4月5日星期五清明節
於長春威尼斯花園巢立齋書籍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因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魯迅」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蜚聲文壇,並在此後生涯所餘的十八年間一直居於中國文壇的核心,直至今日,「魯迅」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然而,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精神史的來源和過程是怎樣的?就不僅僅是「魯迅」作為一個作家的個人成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根本問題。
本書收論文十二篇,主要從「進化論」和「國民性」思想兩個方面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確立起其作為近代思想基礎的「進化」與「國民」的觀念,並將其反映到後來的創作當中的思想歷程。書中著重探討了以加藤弘之和丘淺次郎為中心的日本明治進化論和以澀江保日譯版《支那人氣質》為中心的明治時期與國民性思想相關的出版物與魯迅之關係;並著眼於魯迅(那時他還叫周樹人)留日時代的閱讀,及其精神形成與日本書籍的關係。就當時中國人大規模留日這一時代背景而言,魯迅與日本書的關係,或許會為中國知識人的近代閱讀史呈現某種典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