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 | 拾書所

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

$ 405 元 原價 450
本書特色
從留日時期的閱讀及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等思想,探討魯迅「確立個人主體性」的精神歷程。序
【後記】

收入本書中的八篇論文,除了考察「國民性」一詞在中國和在日本的兩篇作於十多年前以外,其餘都是近年寫下的,是此前關於「魯迅史實」發掘的延長和深化。此次承蒙中研院老友潘光哲先生鞭策鼓勵,抬愛賜題《魯迅精神史探源》,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鄭伊庭先生的鼎力襄助,得以結集出版,這對作者來說,是一大幸事。
收入本書的各篇,和《「進化」與「國民」》中的諸篇相比,雖在時間上整體靠後,但關於「尼采」和「個人主義」的寫作動機卻比後者久遠。正如在〈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附言」裡所提到的那樣,在距今三十三年前在吉林大學寫碩士畢業論文的時候,因探討魯迅的文明觀(〈文明、歷史、人、文學――論魯迅的文明觀〉,載《吉林大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87)而接觸「尼采」,從此「尼采」便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這裡要首先感謝蔣錫金先生、劉柏青先生和劉中樹先生當年對我的啟蒙之恩。出國讀書後,又多蒙諸師學殖之恩。片山智行先生在討論中的嚴叱和北岡正子先生的實證,終止了我的空論;吉田富夫先生告訴我棄醫從文乃「周樹人的選擇」而非魯迅的選擇;狹間直樹先生總是寬容我的缺點卻又不吝賜教,而且介紹我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班,使我得以跟那裡的同仁切磋探討,獲益匪淺,那裡的石川禎浩教授最近對拙論〈狂人之誕生〉的「快作」之評,讓我多少鬆了口氣。還有已故的伊藤虎丸先生和竹內實先生,通過對他們文字的翻譯,我獲得了進入「明治日本」和觀察「日本中的中國」視角。
這裡還要感謝同代學者的支持和激勵。沒有張釗貽先生關於尼采的研究和他邀請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參加尼采討論會,就不會有本書中「尼采」材源的發現。同樣,2014年呂周聚先生邀請赴山東師範大學參會,為「施蒂納」和「近世無政府主義」,2016年趙京華先生邀請赴北京中國社科院參會,為「國家與詩人」,2018年譚桂林先生邀請赴南京師範大學參會,為〈狂人之誕生〉創造了寫作契機並提供了口頭發表的平臺。而除了幾種會議論集之外,《文學評論》《東嶽論叢》《山東社會科學》《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香港三聯書店乃至《新華文摘》亦為拙論辱版抬愛――這裡尤其要提到范智紅女士、曹振華女士、陳漢平女士和侯明女士,拙論多因她們誠懇、熱情、執著的邀請而得以面世。凡此種種,感激不盡,恕不能一一述及。
此次付梓之前,佛教大學楊韜副教授、博一張宇飛同學、吉林大學文學院博一王雨晴同學不厭複雜和繁瑣,幫我完成了各種文檔的轉換、輸入、整形和初校。謹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最後,還想借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的獻辭,把此書敬獻給我的父母,相信他們的在天之靈會同享此時的喜悅。
最憶庭訓兮曩昔久遠
手捧卷梓兮思緒萬千
先嚴在天兮守望佑我
邇來歲月兮未嘗蹉跎


作者謹記
2019年4月5日星期五清明節
於長春威尼斯花園巢立齋書籍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因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魯迅」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蜚聲文壇,並在此後生涯所餘的十八年間一直居於中國文壇的核心,直至今日,「魯迅」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然而,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精神史的來源和過程是怎樣的?就不僅僅是「魯迅」作為一個作家的個人成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根本問題。
本書收論文八篇,從「個人主義」、「狂人」、「國民性」等詞語概念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成長為後來創作《狂人日記》並成為五四新文學奠基人「魯迅」的精神歷程。具體廓清了「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和「狂人」的言說形態,以及這些言說對他的影響;更以《狂人日記》為代表文本,探討魯迅思想和文學觀的形成,其創作對於拓展中國文學精神疆域的深遠意義。書中力圖揭示在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初,周樹人如何不為時代大潮所漂泛,「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確立自我,完成個人主體塑造的精神歷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