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47期(108/03) | 拾書所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47期(108/03)

$ 176 元 原價 200

 本期學刊收錄文章4篇,包含1篇研究論文、3篇研究報告,包含臺灣迎王祭典儀式中所呈現各類型民俗工藝、臺灣古戰場及戰爭遺跡、古帆船「自由中國號」登釣魚臺的歷史考證研究,以及應用超音波技術硏究傳統建築火成岩火害現象評估等文章,議題涵蓋無形、有形文資調查研究與科學保存等不同面向。
〈臺灣迎王祭典中所見的民俗工藝一以臺江內海刈香王醮祭典為例〉一文指出,迎送代天巡狩王爺的「王醮刈香」或「平安祭典」為臺灣西部海岸及澎湖地區極具代表性的信仰活動。其中臺江內海地區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王醮刈香,由於結合王府禮儀、王醮科儀、繞境等多元行事內容,並且以各類型的民俗工藝和宗教藝術來裝飾空間、營造儀式氛圍而深受矚目。本文以臺江內海三年一科的王醮刈香祭典為例,試圖透過整體祭典的儀式脈絡,探討各類型的民俗工藝製作工法、源流及文化意義。
〈戰爭動亂下的文化資產一臺灣古戰場、特別攻擊隊與眷村相關遺產調查研究〉一文旨在介紹臺灣四百年來的幾類戰爭遺跡,包括臺灣古戰場、特別攻擊隊與眷村之相關建築聚落與戰爭遺跡等。文中採用透過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兩種方式,分別呈現各類戰爭遺跡的形成原因與相關建築遺跡及其保存現況,進而提出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建議。
〈 1955年古帆船「自由中國號」船員登釣魚臺史實考證及其意義>—文從古帆船「自由中國號」由臺灣航行至美國舊金山過程中登釣魚臺作為出發點,透過史實考證提出對釣魚臺主權和相關議題之另類觀點。文中除介紹臺灣僅有的中式古帆船「自由中國號」的歷史,敘述其曲折的航程和搶救回臺的過程外,並論證該船船員曾於1955年登上釣魚臺,進而還原釣魚臺鄰近海域為臺灣漁民自由航行與從事捕魚生計的傳統海域之史實。
〈超音波檢測技術應用於傳統建築火成岩火害檢測之評估探討〉一文是有關臺灣傳統建築火成岩石材的研究。臺灣早期建築多利用木材、磚、石、土作為建造原料,其中寺廟更以木材與石頭為主要建材。一旦發生火災時,木材與石材受損程度各有差異,其中石材因相對耐火而難以辨認其內部損害情形,因此如何判定石材火害的受損程度成為修復的重要課題。本文以花崗岩、觀音石、青斗石、隴石等石材做研究對象,測試個別石材從200-1200火害後的強度變化,結果反映花崗岩與隴石經火害後雖多出現表面大片剝落,但超音波檢測後證實其內部仍完好強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