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戲曲研究者古兆申、陳春苗冀為現代的曲唱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思考空間,遂整理崑曲演唱的傳承和發展,並結合個人習曲的體會,以梳理古人演唱的經驗與理論。本書的第一部分記錄了作者閱讀、思考、探討曲唱理論一些心得;第二部分更與多位崑曲名家深入討論習唱的過程與體驗,為崑曲曲唱保留了珍貴的實踐材料。
崑曲有「百戲之祖」的雅稱,發源於元末明初,迄明朝中葉盛極一時。其「載歌載舞」的藝術體系,對後世其他地區劇種的形成與發展,極具啟發。崑曲曲唱婉轉流麗,符合文人的審美趣味,因此促進了明、清兩朝文人積極參與戲曲創作。不但進一步雅化崑曲的內涵,亦因此衍生了文人為戲曲作系統論述的情況,令崑曲曲唱漸與聲韻、語言等學術議題扣連。
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音樂界過於靠攏西方的「科學方法」,這些「遺產」被視為不科學的、落後的東西,故而問津者少。然兩位作者帶着藝術實踐目的,以個人經驗體會古人留下的瑰寶,獲益良多!現與同道分享,並盼拋磚引玉,得到指正。
特色 / 賣點
古兆申(古蒼梧)為文學作家,同時亦為本地著名崑曲研究學者,作品具文學與文化價值。
為本地、台灣以及海外專研戲曲的學者,與崑曲曲唱者必讀的實踐材料。
內容豐富而精細,能輕易理解艱澀的古文經典理論,讓讀者更了解崑曲曲唱的原理。
本書第二部分為多位崑曲名家(國家級演員)的訪談,將自己習唱的經歷與訣竅與習曲者無私奉獻,實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一句推薦語
整理崑曲演唱的傳承和發展,並結合個人習曲的體會,以梳理古人與名家演唱的經驗與理論,為現代的曲唱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崑曲有「百戲之祖」的雅稱,發源於元末明初,迄明朝中葉盛極一時。其「載歌載舞」的藝術體系,對後世其他地區劇種的形成與發展,極具啟發。崑曲曲唱婉轉流麗,符合文人的審美趣味,因此促進了明、清兩朝文人積極參與戲曲創作。不但進一步雅化崑曲的內涵,亦因此衍生了文人為戲曲作系統論述的情況,令崑曲曲唱漸與聲韻、語言等學術議題扣連。
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音樂界過於靠攏西方的「科學方法」,這些「遺產」被視為不科學的、落後的東西,故而問津者少。然兩位作者帶着藝術實踐目的,以個人經驗體會古人留下的瑰寶,獲益良多!現與同道分享,並盼拋磚引玉,得到指正。
特色 / 賣點
古兆申(古蒼梧)為文學作家,同時亦為本地著名崑曲研究學者,作品具文學與文化價值。
為本地、台灣以及海外專研戲曲的學者,與崑曲曲唱者必讀的實踐材料。
內容豐富而精細,能輕易理解艱澀的古文經典理論,讓讀者更了解崑曲曲唱的原理。
本書第二部分為多位崑曲名家(國家級演員)的訪談,將自己習唱的經歷與訣竅與習曲者無私奉獻,實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一句推薦語
整理崑曲演唱的傳承和發展,並結合個人習曲的體會,以梳理古人與名家演唱的經驗與理論,為現代的曲唱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