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 | 拾書所

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

$ 399 元 原價 420
1979年生,新竹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獲中央大學人文學員、中央研究院訪問學員、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碩士論文獎、科技部人文社會學科撰寫博士論文計畫等獎助。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社會史。著有《機會之庄:19、20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及論文十數篇,並參與《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等史料編輯工作。
18世紀晚期清帝國在臺灣施行屯墾政策,並以番屯與隘墾制度作為淺山丘陵地區的土地開墾制度。這項屯墾政策表面上是為了強化原有的番界隔離政策,實際上卻是讓番界政策名存實亡。一方面,漢人移民得透過屯墾或隘墾的方式,控制過往禁墾的界外之地;另一方面,清帝國不再大規模的清釐番界界址,過去頻繁的漢「番」衝突記錄,也突然從官方檔案中大幅消失。本書的討論重點,即是透過新竹頭前溪流域的土地開墾事業,說明屯、隘制的運作及其影響。同時,藉由臺灣屯、隘制的實證研究,說明18世紀中葉以來清帝國的屯墾政策,係以有別於以往的地稅管理方式,控制日益龐大的統治範圍。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