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協奏曲:陸達誠神父散文選 | 拾書所

靈修協奏曲:陸達誠神父散文選

$ 378 元 原價 420
本書特色
1.推動耕莘寫作會、藝文活動四十年,人稱「陸爸」的陸達誠神父,98篇靈修散文精華選粹。
2.以文學形式傳遞信仰經驗,涵蓋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神學、天文、歷史、宗教、宗教交談、生死學、電影、愛情、婚姻等議題。序
【推薦序】靈修協奏曲:讀陸達誠神父的散文集/童元方

  大一升大二那年暑假,學期結束後沒有馬上南下回家,而是去了八里聖心女中,參加天主教服務中心為聖母會會員,也就是後來的基督生活團團員暑假舉辦的訓練營。是鄭聖沖神父親自帶著我坐他的車到營地,在一個星期的營中生活認識了好幾位年輕的神父,還有尚未晉鐸、溫文儒雅的陸達誠修士。
  修士當時是鄭神父的助理,有一次我跟我大妹不記得是什麼活動之後,修士請我們吃冰淇淋,他把找回來的零錢順手塞給了妹妹,好像一個大哥哥,讓還沒有從喪父的傷痛裡走出來的姐妹倆,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大學畢業後我出國留學,一晃差不多美國廿年,香港廿年,我再回台時半世紀業已消逝,而閒雲出岫般丰神俊朗、善拉手風琴的陸神父已過了八十歲。他一般在台北,我在台中,並不常見,神父要出第三本散文集,向我索序。我一方面深感受寵若驚,一方面又覺責無旁貸,神父這十多年來將近一百篇的文章讓我想起天主教,尤其是耶穌會的神父在我信仰與品行陶成與塑造的年月中所樹立的典範與影響。
  先說說陸神父文集裡提到的幾位神父。第一位是鄭聖沖神父,我一九六七年進台大,成了和平東路二段服務中心聖母會開學時所收的唯一會員,指導司鐸就是鄭神父。他當時剛參加完耶穌會「聖母會」全球大會,在世界各地考察,聖誕節時回來,在聖誕夜的歡慶中拿出一條從聖地帶回來的念珠串,是耶路撒冷髑髏地的橄欖樹材所製成。神父把念珠串拆了,讓我們一人拿一顆珠子,象徵大家都是主內的弟兄姐妹。最後剩下的木十字架,神父說誰表演就給誰。我這新進的最小會員太喜歡那十字架,就自告奮勇出來唱作了一段黃梅調《樓台會》,完全不記得難為情。
  鄭神父看起來很嚴肅,其實心慈,對我們有時近乎寵溺。我有次開會到得早了,跟神父提起我想去看一部叫《落花流水春去》(Charly)的電影,神父竟然說:「你去罷!」還給了我一袋巧克力糖,讓我在溜會去觀影時面對以人力介入使白癡變天才,天才又變回白癡的倫理、人權與文明問題,心痛如絞,嘴裡卻是甜的。
  鄭神父留法,主修生物學。他最喜歡提到的人物是古生物學、地質學與哲學家的德日進神父(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鄭神父曾邀我在服務中心與法國來訪的另一位德神父認識,原來這位德神父是德日進專家,此次來台為尋覓一位譯者,可以將他帶來的一本介紹德日進思想的英文小書譯成中文,神父推薦了仍在念大一的我。聽著兩位神父述說德日進神父這位科學家在勘察地質、挖掘考古的荒漠中體會造物主的大愛,那樣深刻的宗教經驗,是人神之間生命交換的天啟奧祕,是我記憶中一個動人心魄的瞬間。他們說德日進用詩意的文字將自己比喻為一麵餅,奉獻在大地的祭台上。
  我深受感動,與兩位中年神父從下午談到晚上,並留下來晚餐。英文小書的書名只有三個字,就是德日進的法文名字。我譯好後,小書分兩次在項退結主持的《現代學苑》刊出,題目成了「向時代挑戰的人:德日進」。日後又以小書形式出版,書名樸素簡單,就叫《德日進思想簡介》。
  陸神父在文集中寫德日進,寫他在沒有聖堂的山巔,面對著渺遠的地平線與線上東昇的旭日做彌撒,因而悟出了「宇宙聖祭」的概念。我來回誦讀,一次又一次從想像中複製天父的創造,在心靈深處回應上主的話語。
  一直知道德日進參與了周口店的挖掘,發現了北京人,去年暑假我生平第一回作故鄉之旅,在大西北張家口市陽原縣的泥河灣遺址,參觀了泥河灣博物館。陽原縣境內本是研究舊石器時代人類起源與第四紀地質學的寶地,我在高牆的展板上驀然見到德日進的相片,竟油然而生他鄉遇故知之感,混淆了時間與空間的定義。展板上說一九三○年德日進考古隊發現了三趾馬專喝泥河灣的湖水,將人類的起源推早到距今兩百萬年前。他橫過大漠時一定是在冥想造物的神奇!而我看著展板上的神父,想著五十年前譯那本小書時,沒有從第一章譯起,而是從第四章開始的,標題是「人的出現」。德日進一上來呈現的是第四紀的大地,叢林百獸之間,出現了身形矮小的直立人,這一幕是如此波瀾壯闊,我在五十年後仍能感受到初讀時那巨大的心跳。
  我要說的第二位神父是張志宏神父(George Donahoe, 1923-1971),他是美國人,創辦了耕莘寫作會,也就是陸神父在其基礎上奉獻了四十年生命而使文學小院開滿花朵的工作。也是在大一那年,台大中文系系刊《新潮》登出了我上大學後所寫的第一篇文章《從聯考到放榜》,是我班導師葉慶炳教授在國文課上所出的第一篇作文題。不知怎麼張神父看了文章,託了一位歷史系三年級的學長約我去耕莘見見他。看著幾近全盲的張神父,用中文讀出我文章裡他最喜歡的片段,那雜誌拿的離他厚厚的玻璃眼鏡片大約兩指之處,我耳中聽到的是我大專聯考完了,蹲在地上把所有的講義拿去燒洗澡水;他喃喃唸著,是我,靜靜看著那些紙化成了灰。神父費勁地唸著,臉上帶著一抹微笑。我告辭的時候,神父給了我一個信封,裡面裝著新台幣五百元,神父說是給我的文學獎學金。
  大三暑假我參加了寫作會,第二年寒假張神父帶著百多位學生,在橫貫公路上被載滿木頭的大貨車在轉彎時撞落立霧溪畔的山谷意外身亡,那年神父四十九歲。我參加了他在彰化靜山的追思彌撒,許多人哭著說:「這麼好的人怎麼可以死得這麼慘?」我彷彿知道上主的美意本是如此,但卻不明白為什麼這樣早把神父接回天家是一種美意。
  鄭神父與張神父這兩位司鐸,可以視之為陸神父的師傅罷?在我成長的日子裡,他們也直接教導了我。而我之於陸神父,受教的時間雖短,但總能在旁感受到他哲學家思辨的風采與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慈懷。這本散文集自然是陸達誠神父的心曲發為新聲,是從他自己輻輳出去充滿聖神的靈修協奏曲。
  若以陸神父出身耶穌會士的視點來看,他的時間軸上到萬曆年間來華、後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的利瑪竇,康雍乾三朝的宮廷畫家郎世寧,相信演化論不與神的創造相違背的德日進,而最重要的自然是十六世紀前葉創立耶穌會的會祖依納爵與他的神操。
  陸神父可以在篇幅不大的散文中,清楚解釋了理想的耶穌會士是神操薰陶出來的第二基督。他操練自己,始於淨化靈魂,繼之則效基督,終於認同耶穌受苦的價值觀,以成為真正的「小者」,其表徵即在耐窮與受辱。我一直不能明白神父修女甘貧守貞的誓言,甚至以為是否有些抱殘守闕,違反人性,大學時也曾積極呼籲天主教會放寬神職人員獨身的限制。不談制度,單從神修說起,就是有陸神父這樣的人,選擇了終身修道的生活。他在寂靜到幾乎無聲的樂音裡,進入與主契合的神祕之境,那種至純是不是有如在山上親眼目睹主顯聖容,沐浴在一片金光之中?嚮往於那樣的至善與至美,其他的相對都不重要。
  時間軸再往下拉,陸神父寫了很多神職與教友,他們的人與事。我特別想談談大陸政權易手時滬上的情況。陸神父敘述從一九五○到一九五五年大陸政權驅逐教廷公使與所有外籍教士之後,上海教區在龔品梅主教的帶領之下,從神父修士到教友公青共同以受難基督的方式,或坐監,或殉道。只說龔主教身陷囹圄廿八年,當時徐匯中學的校長張伯達神父亦為信仰死於監獄。然而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走向天涯海角,來到台灣的,因緣所至,在我的青春歲月裡,陶我塑我。一如城破時,有人走,有人留。出走的與留下的皆以身證道,在各自的崗位上以基督的愛來成全律法,我終於明白他們是以苦與辱來成就上主的美意。無論何時,只要聽見略帶上海口音的國語,總是感到特別親切。
  活過了大半生,屢遭坎坷的路途上最為傷情的是受辱,雖然耶穌受難的過程就是一層重過一層的羞辱,而祂已為我們將此種種不堪都釘在十字架上了,我仍常為一些難防的暗箭而自苦。我問自己:是把自尊看得比十字架更為重要嗎?聆聽陸神父協奏曲的每一個小主題,對人對事,他開放的胸襟與悲憫的懷抱都令我感到洗滌後的淨化,但願在俗的我也可以透過主所創造的世界,奔向美善的終點。(二○一八年七月廿五日於東海)

--------------------------------------------
【作者序】誤闖了,又回來了(我的文學天地)

  「誤闖了」什麼?
  「誤闖」指一個念哲學、教哲學的人,走入了不是他專長的文學領域。
  一九七六年,筆者從巴黎研讀法國哲學六年後返國,耶穌會省會長派我到耕莘文教院擔任文教及寫作會主任。文史哲本是一家人,讀了哲學而去做文學工作,不能說是誤闖,但筆者在這之前,從一九六三年去馬尼拉、一九七○去法國十三年間,除了三年在輔大念神學外,所思所讀所寫的不是英文就是法文,中文變得很生疏。而耕莘文教院位於台灣最旺盛的文教區,周邊都是名校,來耕莘學習寫作的年輕人應該都有潛力成為台灣文壇的明日之星。讓一個不諳文學創作的人去帶領,不能不說有些過份,故以誤闖稱之。
  寫作會前主任鄭聖沖神父(光啟出版社社長)告訴我:有郭芳贄先生做祕書,由他統籌,沒有問題,你大可做個掛名會長。筆者乃安下心來,接受了此職務,遂踏入了文學天地。名家來授課時,我去旁聽,聽多了,就學了不少寫作祕笈,也開始「舞文弄墨」。
  一九九五年我在輔大宗教系任教時,光啟出版社甘國棟社長邀我出版一本散文集,他的助理來輔大挑選了一些散文,次年出版了《似曾相識的面容》(光啟出版),收錄三十四篇文章。
  接著,主徒會的劉嘉祥神父也來電,邀我在他主編的《恆毅雙月刊》上寫專欄,看來大概他看到了我那本散文集。這樣,我開始了寫專欄的生涯。劉神父在幾乎每期「編者的話」中寫幾句獎掖筆者的話,令筆者受寵若驚,在他鼓勵下我不再輟筆。甘、劉二位神父是引導我養成寫作習慣的貴人。八年後我在輔大出版我的第二本散文集《候鳥之愛》,收錄九十六篇我在《恆毅》發表過的文章。
  十四年過去了。最近翻翻舊作目錄,未發表的約九十餘篇,乃又動出版之念。但尚欠二個東風:書名及名家的序。我想起了在東海大學的童元方教授。元方在五十年前進入台大時,我已認識。此後她在美國深造,得俄勒岡藝術史碩士及哈佛博士。嫁給科學、文學雙料專家陳之藩先生後,夫妻朝夕切磋,使她拾級而上,目窮千里,應是寫序的最好人選。但她必然日理萬機,無暇作序。焉知她接到我的邀請後,立即應允。今暑以《靈修協奏曲》為名的序文終於降落到我的電腦中。《靈修協奏曲》此名正合我意,它充分表達了我生命及寫作的心態。故我把此序名用作我新書的書名,可謂一舉兩得。
  筆者幼時,喜讀章回小說;稍長,又迷於翻譯小說、及五四後的新文學。所以文學一直是我青少年時代的最愛。讀了哲學,使我有了新歡,但文學夢還留在我的心底。寫作會的工作喚醒了我心底之夢,故可以說我回來了,回到了我心靈的故鄉。
  「又回來了」,指的是我不願再只做哲學理性的囚犯―只研究和撰寫論文,我要寫兼有知、情、意的生命體驗。《靈修協奏曲》的九十八篇文章都是靈修經驗,蘊藏由音樂性格表達的赤子天真之心。書籍簡介
**98篇散文,以文學形式融合靈修經驗,涵蓋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神學、天文、歷史、宗教、宗教交談、生死學、電影、愛情、婚姻等議題。
**蘊藏由音樂性格表達的赤子天真之心,可為現代身心靈教育的開路與借鑑。
**前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童元方─感動推薦!
-------------------------------------
出生於上海,童年經歷過中日戰爭,青春年少時又逢中國大陸清算教會的狂潮;輾轉赴港澳、菲律賓,及法國深造後,來到臺灣。
他是人稱「陸爸」的陸達誠神父。
一個念哲學、教哲學的耶穌會教士,創辦台灣第一所宗教學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卻又「誤闖」非專長的文學領域,推動耕莘寫作會文藝活動四十年,與朱天文、朱天心、三毛、陳銘磻、徐訏等文學名家都有交誼,以一方文學花園栽培眾多文壇新秀。

本書收入作者2004~2018年發表過的98篇散文,共分五輯:社論、書序、隨筆、思辨、追憶,涉及: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神學、天文、歷史、宗教、宗教交談、生死學、電影、愛情、婚姻等議題。作者是天主教神父,故其生活有特殊向度,許多經歷較為稀有,貫串一切者為靈修經驗,即以個人與神交往的經驗配合其一切人間活動及交往。
靈修為靈與靈相通的捷徑,故可四通八達,建立宇宙思維,且易引發共鳴,如音樂之無阻無礙,本書可為現代身心靈生命教育的開路及借鑑。

他以文學形式傳遞信仰經驗,跨越空間藩籬,
牧養海內外華人天主教會的龐大羊群──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