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中國近代史上最不能忽視的軍閥政要,擅以切換立場來因應外在風險,名聲馳騁中外的山西王!
★閻錫山一生擁蔣也反蔣,聯共也反共,抗日也通日, 終身貫徹「適中求對」的處世哲學。
★本書特別收錄〈臧卓筆下的閻錫山〉,對名震當時的「中原大戰」有相當程度上的著墨,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序
【導讀】閻錫山和他的回憶錄/蔡登山
在風雲變幻的民國史中,閻錫山絕對是相當值得研究的人物。而研究山西近代史,閻錫山更是一個絕對無法回避的人物,他既是國民政府在山西的封疆大吏,同時又是行割據之實的亂世諸侯,自辛亥民國紀元起,中歷袁世凱時代及北洋軍閥時期,以至國民政府,洎於大陸變色;中間閻錫山僅離開山西數閱月,前後整整在職三十六年之久。因此被稱為「山西王」或「不倒翁」,誠可當之無愧。但閻錫山的割據統治,客觀上也為山西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使山西成為當時的「模範省」。
閻錫山主政山西,其一生擁蔣也反蔣,聯共也反共,抗日也通日。曾是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的臧卓在談到蔣閻兩人,曾指出兩人有其先天之癥結:「蔣視閻為軍閥、為不革命,而自以正統之革命領袖睥睨一切;閻視蔣為不公、為自私、為有畛域之見,而欲翦除群雄。」另外還有其後天之癥結:「則閻之輕取平津,坐鎮北疆,尾大不掉,形同割據;而編遣、餉糈、國稅、省稅諸問題,糾結難解;直至馮玉祥託庇於太原,出走於潼關,燎原之火,乃不可收拾!吾人自不能歸之『運數使然』,寧抑『人謀之不臧』耶!」
閻錫山(一八八三-一九六○),字百川、伯川,山西省五臺縣人。一九○四年被清政府選送日本學習陸軍。他先後在東京振武學校、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聯隊和東京日本士官學校學習了五年。其間結識孫中山而加入中國同盟會。一九○九年從日本畢業返國,初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員,不久又應清廷朝考,得中舉人。回晉後,任山西陸軍第二標教官,翌年任第二標標統。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閻錫山當上了山西大都督。
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起,十二月,閻錫山請求加入國民革命軍。次年一月,蔣介石提請任命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六月,閻錫山通電擁護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對張作霖作戰。一九二八年四月,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舉行「二次北伐」,擊敗奉系軍閥。至年底「東北易幟」,實現統一。
一九二九年六月,蔣介石致電閻錫山,委任閻為北路軍總司令,要求閻幫助他進攻西北軍,迫使馮玉祥出洋。閻錫山在蔣馮衝突中,既想擁蔣壓馮、又想聯馮抗蔣。因而,閻錫山對蔣介石的電諭討價還價。他主張和平解決糾紛,並放出話來說他要和馮玉祥一起下野出洋。蔣介石於是委任閻錫山為全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使閻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一九三○年四月,閻錫山與馮玉祥、李宗仁等軍事首領和汪精衛、陳公博等改組派聯合發動反蔣運動。蔣、閻、馮陳兵百萬在中原展開規模空前的大混戰。史稱「中原大戰」。在發動軍事倒蔣的同時,反蔣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部擴大會議」,決定另組「國民政府」,閻任「國民政府」主席。但後不久,倒蔣軍事失敗,「擴大會議」曇花一現便告結束。閻錫山在作了不到一個月的主席後,悄然離去,避往大連。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為了抗日和昔日反對勢力和解。十二月,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閻錫山的中央執行委員被恢復。次年二月二十日被任命為太原綏靖主任。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兵諫,囚禁蔣介石。這就是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閻錫山雖然與蔣介石有過深刻的矛盾,但卻堅決站在國民黨主和派一邊,力促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爆發後,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軍曾積極抗日,在同日軍的激烈作戰中。閻錫山損失慘重,實力大減。為了重振隊伍,鞏固實力,閻錫山於一九四○年四月將第二戰區司令部遷往山西隰縣南村坡。閻錫山在這裡一住便是五年,直到抗日戰爭結束。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國共全面內戰爆發。閻錫山的部隊率先和中共解放軍多次交鋒,敗多勝少。時不過三年,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已岌岌可危。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中共解放軍對太原發動總攻擊。在太原城內的梁化之、王靖國、孫楚等人仍率殘部三萬餘人拒絕投降。據統計,當時因此自殺者為五十人上下。閻錫山以此為基礎,對外稱有以梁化之為首的「太原五百完人」殉城。後來閻錫山到了臺灣後,通過行政院撥款在臺北圓山建「招魂塚」,閻錫山還題了碑文和祭文。
一九四九年六月三日閻錫山擔任了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以朱家驊為副院長,其餘國防部、財政部等部門都未曾變動,還是蔣介石的原班人馬。同年十二月八日,閻錫山飛往臺灣。次年三月,蔣介石在臺灣再次出任總統。陳誠繼任行政院長。閻錫山從此逐漸退出政治舞臺,其職位是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三日閻錫山病逝於臺北寓所,享年七十七歲。
閻錫山在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政府及國民黨退據臺灣的最初十年等幾個時期,總是扮演著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功過自有評說。筆者也試圖整理有關他的傳記資料,名為《適中求對的山西王:閻錫山回憶錄及其他》。本書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一是〈閻錫山早年回憶錄〉,其二是〈閻公錫山傳略〉,其三是〈臧卓筆下的閻錫山〉。其中〈閻錫山早年回憶錄〉是閻錫山手寫的,共有四篇,分別是〈我幼年的時代背景與獻身革命的經過〉、〈掌握山西武力與太原起義前後〉、〈二次革命的波折與民初山西的境遇〉、〈袁世凱稱帝過程中我的處境與觀感〉。我記得當年是在香港的《春秋》雜誌刊登,名為《閻錫山手寫回憶錄》,被當做相當重要的文獻資料。至於〈閻公錫山傳略〉未著撰者,收錄在《閻伯川先生紀念集》,一九六三年五月由閻伯川先生編輯委員會編印,亦曾附刊於一九六八年十月傳記文學出版的《閻錫山早年回憶錄》中。此文雖長達四萬餘字,對閻錫山的一生有相當詳細的描繪,但由於是出自紀念集的編輯委員會,呈現的只是褒揚而無任何貶抑,就客觀事實上會有差異的,也因此我特別找到臧卓所寫的多篇文章合為本書的第三部分〈臧卓筆下的閻錫山〉。臧卓當年是親歷北洋軍閥的這一些戰役的,他的筆下自有其褒貶的,這就構成本書的重要內容。
而由於臧卓大多數人對其相當陌生,因此有必要在此做一簡單的介紹:臧卓(一八九○-一九七五),字勺波,筆名一勺,江蘇鹽城人。父親是個窮秀才,屢試不第,只得在邑中設館教書。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他十一歲時在私塾讀書,旨在博取科名,適科舉廢止,稍長到南京考入陸軍,先後在陸軍小學、陸軍中學共五年。辛亥那年他正屆陸軍中學畢業,參加武昌起義,南北統一後,他在北京參謀本部當第五局(管戰史)科員,但不久辭職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繼續讀書,深受校長蔣百里賞識。一九一四年上學期,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分發到江蘇馮國璋那裡做見習軍官候補排長,六個月期滿後,又回到北京。後到北京高等師範(即後來的師範大學,在北京琉璃廠廠甸)當地理教員,講地球投影及中國兵要地理。一九二四年,臧卓調任陸軍部少將機要科長,後受南方革命影響和軍校同學之招,悄然南下,參加國民革命軍。一九二七年,任職武漢衛戍司令部。北伐期間,他先後在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任參謀長。一九三○年,唐生智組織「護黨救國軍」進行第二次武裝反蔣失敗後,臧卓隱寓於上海,時常在《新聞日報》上發表對時局的主張,蔣介石閱後頗有讚賞,特地召見,意在籠絡。蔣介石問其是否與唐生智脫離關係,臧卓答以「關係脫離,感情還在」,為蔣介石所忌,未予重用。其間,臧卓就個人戎馬生涯作了筆憶,著成《萬裡征驂錄》,「辭含珠璣,時譽甚隆」。後來唐生智就任陸軍訓練總監,臧卓應唐生智之招,就任中將訓練所長。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西遷,唐生智留守南京,臧卓在城防設施方面多所建言,並為唐生智所倚重。南京失守後,臧卓隨軍退至武漢。不久,臧卓悄然折回上海。臧卓與汪精衛私交甚篤,一九四○年汪偽南京政府成立,臧卓亦落水當了漢奸,先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會第二廳、第一廳廳長、點編委員會主任委員,點編華中和平軍四十餘萬,最後調任蘇北行營主任,統轄兩個集團軍,計十三個師,號稱十萬人之眾(實際七萬餘人),清剿盤據蘇北之新四軍。後因汪偽政權內鬨,被以「清鄉剿共不力」之名解職。抗戰勝利後,臧卓潛居香港,以教書為生,開始以私家教讀為主,學生之中,分為研究與補習兩種。後於一九五八年入聯合書院,講授「詩學通論」,後又教「斷代史」、「專書選讀」、「駢文選讀」,也擔任過「詩詞選」、「左傳」、「荀子」、「莊子」、「老子」等課,從聯合書院到後來改組為聯大,前後擔任教職有十四年之久。在光夏書院教書則前後兩年,因後來學校關門而作罷。在遠東書院則勉強教了一個月。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雖為武人,但學識淵博,晚年能在書院教詩詞及國學課程,可見其文史功力,至於文筆粲然更為其餘事。
臧卓所著《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這本回憶錄就是一九七○年一月起在香港《春秋》雜誌連載,原名《蔣汪與我》,但並未結集成書,這是他晚年的回憶錄,刊登時就一紙風行。作者是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參加北伐,對當時的各路軍閥都相當熟稔。曾以「射陵外史」寫有〈北洋成敗縱橫談〉數萬字長文,鞭辟入裡,允為公論,讀者稱頌。
臧卓說到他曾數次見過閻錫山,並對他有其深刻的論斷:「予於北洋時代,曾隨節赴晉,數見其人。迨民十八、九之交,又以一介之使,三至太原,一蒞平原,有所親炙。又與其幕賓及部屬如趙戴文、趙丕廉、楊愛源、周岱、李服膺、傅作義、王靖國、李生達……等頻有往來。我總感覺到閻氏之特立獨行,深沉不露,計劃周密,謀而後動;民國以來,自國父與蔣先生外,閻氏當首屈一指。餘如北之段、張、曹、吳;南之馮、唐、陳、李,自鄶以下無稽焉。」於是他久就想寫閻錫山的傳記,但苦無具體資料。後來他根據賈景德先生所跋的〈閻故資政錫山事略〉全文及他在北方十餘年見聞所及綜合而成,這些文章發表在早期香港《春秋》雜誌上,臺灣的讀者或研究者甚少關注,四年前整理《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一書才收錄這些文章。其中〈閻錫山軼事之八:憶中原大戰、作蓋棺之論!〉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他說許多談閻錫山的人,尤其是他的故舊多對「中原大戰」避而不談,隱諱其詞。臧卓認為閻錫山:「他是一位研究六韜深謀遠慮想統制中國的人。他又恐群雄跋扈,不為己用,讓他們先後反叛,一面削弱中央勢力,一面叫他們一個一個通倒下來,然後聽其驅策,使天下英雄入我彀中,這正是晉文公所謂:『莫予毒也已』。」於是他利用汪精衛以取黨,利用馮玉祥以作戰,利用桂以牽制湘贛,利用下台軍閥孫傳芳、吳佩孚、齊燮元等以安餘孽,以壯聲威;至是乃成反中央之「集大成」,宜其以為必勝也。書籍簡介
「予於北洋時代,曾隨節赴晉,數見其人。……我總感覺到閻氏之特立獨行,深沉不露,計劃周密,謀而後動;民國以來,自國父與蔣先生外,閻氏當首屈一指。」──《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
研究山西近代史,閻錫山是一個絕對無法回避的人物,他既是國民政府在山西的封疆大吏,亦是行割據之實的亂世諸侯。自辛亥民國紀元起,經歷袁世凱時代及北洋軍閥時期,以至國民政府,洎於大陸變色。在山西省整整在職三十六年之久,因此被稱為「山西王」或「不倒翁」。閻錫山治理山西省的時期,為當地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成為當時名揚四海的「模範省」。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其一〈閻錫山早年回憶錄〉共有四篇,是閻錫山手寫,記述戎馬倥傯的前半生。其二〈閻公錫山傳略〉收錄於一九六三年的《閻伯川先生紀念集》,長達四萬餘字,對閻錫山的一生經歷有相當詳細的描繪,為文傾向褒揚而無貶抑,就客觀事實上多少有些差異。其三〈臧卓筆下的閻錫山〉為本書的精要,對名震當時的「中原大戰」有相當程度上的著墨,這是後人傳述上較為避重就輕的部分。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官拜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參加北伐,對當時的各路軍閥相當熟稔。雖為武人,但學識淵博、文筆粲然,晚年在書院教詩詞及國學課程,可見其文史功力。本書編排上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從自身筆述,中轉親近部屬側身描寫,後由文史專家總結,讓讀者全方位了解這位名震天下的「山西王」波瀾壯闊的一生。
★中國近代史上最不能忽視的軍閥政要,擅以切換立場來因應外在風險,名聲馳騁中外的山西王!
★閻錫山一生擁蔣也反蔣,聯共也反共,抗日也通日, 終身貫徹「適中求對」的處世哲學。
★本書特別收錄〈臧卓筆下的閻錫山〉,對名震當時的「中原大戰」有相當程度上的著墨,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序
【導讀】閻錫山和他的回憶錄/蔡登山
在風雲變幻的民國史中,閻錫山絕對是相當值得研究的人物。而研究山西近代史,閻錫山更是一個絕對無法回避的人物,他既是國民政府在山西的封疆大吏,同時又是行割據之實的亂世諸侯,自辛亥民國紀元起,中歷袁世凱時代及北洋軍閥時期,以至國民政府,洎於大陸變色;中間閻錫山僅離開山西數閱月,前後整整在職三十六年之久。因此被稱為「山西王」或「不倒翁」,誠可當之無愧。但閻錫山的割據統治,客觀上也為山西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使山西成為當時的「模範省」。
閻錫山主政山西,其一生擁蔣也反蔣,聯共也反共,抗日也通日。曾是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的臧卓在談到蔣閻兩人,曾指出兩人有其先天之癥結:「蔣視閻為軍閥、為不革命,而自以正統之革命領袖睥睨一切;閻視蔣為不公、為自私、為有畛域之見,而欲翦除群雄。」另外還有其後天之癥結:「則閻之輕取平津,坐鎮北疆,尾大不掉,形同割據;而編遣、餉糈、國稅、省稅諸問題,糾結難解;直至馮玉祥託庇於太原,出走於潼關,燎原之火,乃不可收拾!吾人自不能歸之『運數使然』,寧抑『人謀之不臧』耶!」
閻錫山(一八八三-一九六○),字百川、伯川,山西省五臺縣人。一九○四年被清政府選送日本學習陸軍。他先後在東京振武學校、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聯隊和東京日本士官學校學習了五年。其間結識孫中山而加入中國同盟會。一九○九年從日本畢業返國,初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員,不久又應清廷朝考,得中舉人。回晉後,任山西陸軍第二標教官,翌年任第二標標統。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閻錫山當上了山西大都督。
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起,十二月,閻錫山請求加入國民革命軍。次年一月,蔣介石提請任命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六月,閻錫山通電擁護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對張作霖作戰。一九二八年四月,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舉行「二次北伐」,擊敗奉系軍閥。至年底「東北易幟」,實現統一。
一九二九年六月,蔣介石致電閻錫山,委任閻為北路軍總司令,要求閻幫助他進攻西北軍,迫使馮玉祥出洋。閻錫山在蔣馮衝突中,既想擁蔣壓馮、又想聯馮抗蔣。因而,閻錫山對蔣介石的電諭討價還價。他主張和平解決糾紛,並放出話來說他要和馮玉祥一起下野出洋。蔣介石於是委任閻錫山為全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使閻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一九三○年四月,閻錫山與馮玉祥、李宗仁等軍事首領和汪精衛、陳公博等改組派聯合發動反蔣運動。蔣、閻、馮陳兵百萬在中原展開規模空前的大混戰。史稱「中原大戰」。在發動軍事倒蔣的同時,反蔣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部擴大會議」,決定另組「國民政府」,閻任「國民政府」主席。但後不久,倒蔣軍事失敗,「擴大會議」曇花一現便告結束。閻錫山在作了不到一個月的主席後,悄然離去,避往大連。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為了抗日和昔日反對勢力和解。十二月,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閻錫山的中央執行委員被恢復。次年二月二十日被任命為太原綏靖主任。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兵諫,囚禁蔣介石。這就是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閻錫山雖然與蔣介石有過深刻的矛盾,但卻堅決站在國民黨主和派一邊,力促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爆發後,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軍曾積極抗日,在同日軍的激烈作戰中。閻錫山損失慘重,實力大減。為了重振隊伍,鞏固實力,閻錫山於一九四○年四月將第二戰區司令部遷往山西隰縣南村坡。閻錫山在這裡一住便是五年,直到抗日戰爭結束。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國共全面內戰爆發。閻錫山的部隊率先和中共解放軍多次交鋒,敗多勝少。時不過三年,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已岌岌可危。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中共解放軍對太原發動總攻擊。在太原城內的梁化之、王靖國、孫楚等人仍率殘部三萬餘人拒絕投降。據統計,當時因此自殺者為五十人上下。閻錫山以此為基礎,對外稱有以梁化之為首的「太原五百完人」殉城。後來閻錫山到了臺灣後,通過行政院撥款在臺北圓山建「招魂塚」,閻錫山還題了碑文和祭文。
一九四九年六月三日閻錫山擔任了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以朱家驊為副院長,其餘國防部、財政部等部門都未曾變動,還是蔣介石的原班人馬。同年十二月八日,閻錫山飛往臺灣。次年三月,蔣介石在臺灣再次出任總統。陳誠繼任行政院長。閻錫山從此逐漸退出政治舞臺,其職位是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三日閻錫山病逝於臺北寓所,享年七十七歲。
閻錫山在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政府及國民黨退據臺灣的最初十年等幾個時期,總是扮演著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功過自有評說。筆者也試圖整理有關他的傳記資料,名為《適中求對的山西王:閻錫山回憶錄及其他》。本書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一是〈閻錫山早年回憶錄〉,其二是〈閻公錫山傳略〉,其三是〈臧卓筆下的閻錫山〉。其中〈閻錫山早年回憶錄〉是閻錫山手寫的,共有四篇,分別是〈我幼年的時代背景與獻身革命的經過〉、〈掌握山西武力與太原起義前後〉、〈二次革命的波折與民初山西的境遇〉、〈袁世凱稱帝過程中我的處境與觀感〉。我記得當年是在香港的《春秋》雜誌刊登,名為《閻錫山手寫回憶錄》,被當做相當重要的文獻資料。至於〈閻公錫山傳略〉未著撰者,收錄在《閻伯川先生紀念集》,一九六三年五月由閻伯川先生編輯委員會編印,亦曾附刊於一九六八年十月傳記文學出版的《閻錫山早年回憶錄》中。此文雖長達四萬餘字,對閻錫山的一生有相當詳細的描繪,但由於是出自紀念集的編輯委員會,呈現的只是褒揚而無任何貶抑,就客觀事實上會有差異的,也因此我特別找到臧卓所寫的多篇文章合為本書的第三部分〈臧卓筆下的閻錫山〉。臧卓當年是親歷北洋軍閥的這一些戰役的,他的筆下自有其褒貶的,這就構成本書的重要內容。
而由於臧卓大多數人對其相當陌生,因此有必要在此做一簡單的介紹:臧卓(一八九○-一九七五),字勺波,筆名一勺,江蘇鹽城人。父親是個窮秀才,屢試不第,只得在邑中設館教書。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他十一歲時在私塾讀書,旨在博取科名,適科舉廢止,稍長到南京考入陸軍,先後在陸軍小學、陸軍中學共五年。辛亥那年他正屆陸軍中學畢業,參加武昌起義,南北統一後,他在北京參謀本部當第五局(管戰史)科員,但不久辭職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繼續讀書,深受校長蔣百里賞識。一九一四年上學期,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分發到江蘇馮國璋那裡做見習軍官候補排長,六個月期滿後,又回到北京。後到北京高等師範(即後來的師範大學,在北京琉璃廠廠甸)當地理教員,講地球投影及中國兵要地理。一九二四年,臧卓調任陸軍部少將機要科長,後受南方革命影響和軍校同學之招,悄然南下,參加國民革命軍。一九二七年,任職武漢衛戍司令部。北伐期間,他先後在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任參謀長。一九三○年,唐生智組織「護黨救國軍」進行第二次武裝反蔣失敗後,臧卓隱寓於上海,時常在《新聞日報》上發表對時局的主張,蔣介石閱後頗有讚賞,特地召見,意在籠絡。蔣介石問其是否與唐生智脫離關係,臧卓答以「關係脫離,感情還在」,為蔣介石所忌,未予重用。其間,臧卓就個人戎馬生涯作了筆憶,著成《萬裡征驂錄》,「辭含珠璣,時譽甚隆」。後來唐生智就任陸軍訓練總監,臧卓應唐生智之招,就任中將訓練所長。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西遷,唐生智留守南京,臧卓在城防設施方面多所建言,並為唐生智所倚重。南京失守後,臧卓隨軍退至武漢。不久,臧卓悄然折回上海。臧卓與汪精衛私交甚篤,一九四○年汪偽南京政府成立,臧卓亦落水當了漢奸,先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會第二廳、第一廳廳長、點編委員會主任委員,點編華中和平軍四十餘萬,最後調任蘇北行營主任,統轄兩個集團軍,計十三個師,號稱十萬人之眾(實際七萬餘人),清剿盤據蘇北之新四軍。後因汪偽政權內鬨,被以「清鄉剿共不力」之名解職。抗戰勝利後,臧卓潛居香港,以教書為生,開始以私家教讀為主,學生之中,分為研究與補習兩種。後於一九五八年入聯合書院,講授「詩學通論」,後又教「斷代史」、「專書選讀」、「駢文選讀」,也擔任過「詩詞選」、「左傳」、「荀子」、「莊子」、「老子」等課,從聯合書院到後來改組為聯大,前後擔任教職有十四年之久。在光夏書院教書則前後兩年,因後來學校關門而作罷。在遠東書院則勉強教了一個月。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雖為武人,但學識淵博,晚年能在書院教詩詞及國學課程,可見其文史功力,至於文筆粲然更為其餘事。
臧卓所著《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這本回憶錄就是一九七○年一月起在香港《春秋》雜誌連載,原名《蔣汪與我》,但並未結集成書,這是他晚年的回憶錄,刊登時就一紙風行。作者是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參加北伐,對當時的各路軍閥都相當熟稔。曾以「射陵外史」寫有〈北洋成敗縱橫談〉數萬字長文,鞭辟入裡,允為公論,讀者稱頌。
臧卓說到他曾數次見過閻錫山,並對他有其深刻的論斷:「予於北洋時代,曾隨節赴晉,數見其人。迨民十八、九之交,又以一介之使,三至太原,一蒞平原,有所親炙。又與其幕賓及部屬如趙戴文、趙丕廉、楊愛源、周岱、李服膺、傅作義、王靖國、李生達……等頻有往來。我總感覺到閻氏之特立獨行,深沉不露,計劃周密,謀而後動;民國以來,自國父與蔣先生外,閻氏當首屈一指。餘如北之段、張、曹、吳;南之馮、唐、陳、李,自鄶以下無稽焉。」於是他久就想寫閻錫山的傳記,但苦無具體資料。後來他根據賈景德先生所跋的〈閻故資政錫山事略〉全文及他在北方十餘年見聞所及綜合而成,這些文章發表在早期香港《春秋》雜誌上,臺灣的讀者或研究者甚少關注,四年前整理《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一書才收錄這些文章。其中〈閻錫山軼事之八:憶中原大戰、作蓋棺之論!〉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他說許多談閻錫山的人,尤其是他的故舊多對「中原大戰」避而不談,隱諱其詞。臧卓認為閻錫山:「他是一位研究六韜深謀遠慮想統制中國的人。他又恐群雄跋扈,不為己用,讓他們先後反叛,一面削弱中央勢力,一面叫他們一個一個通倒下來,然後聽其驅策,使天下英雄入我彀中,這正是晉文公所謂:『莫予毒也已』。」於是他利用汪精衛以取黨,利用馮玉祥以作戰,利用桂以牽制湘贛,利用下台軍閥孫傳芳、吳佩孚、齊燮元等以安餘孽,以壯聲威;至是乃成反中央之「集大成」,宜其以為必勝也。書籍簡介
「予於北洋時代,曾隨節赴晉,數見其人。……我總感覺到閻氏之特立獨行,深沉不露,計劃周密,謀而後動;民國以來,自國父與蔣先生外,閻氏當首屈一指。」──《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
研究山西近代史,閻錫山是一個絕對無法回避的人物,他既是國民政府在山西的封疆大吏,亦是行割據之實的亂世諸侯。自辛亥民國紀元起,經歷袁世凱時代及北洋軍閥時期,以至國民政府,洎於大陸變色。在山西省整整在職三十六年之久,因此被稱為「山西王」或「不倒翁」。閻錫山治理山西省的時期,為當地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成為當時名揚四海的「模範省」。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其一〈閻錫山早年回憶錄〉共有四篇,是閻錫山手寫,記述戎馬倥傯的前半生。其二〈閻公錫山傳略〉收錄於一九六三年的《閻伯川先生紀念集》,長達四萬餘字,對閻錫山的一生經歷有相當詳細的描繪,為文傾向褒揚而無貶抑,就客觀事實上多少有些差異。其三〈臧卓筆下的閻錫山〉為本書的精要,對名震當時的「中原大戰」有相當程度上的著墨,這是後人傳述上較為避重就輕的部分。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官拜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參加北伐,對當時的各路軍閥相當熟稔。雖為武人,但學識淵博、文筆粲然,晚年在書院教詩詞及國學課程,可見其文史功力。本書編排上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從自身筆述,中轉親近部屬側身描寫,後由文史專家總結,讓讀者全方位了解這位名震天下的「山西王」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