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院沒教、創業家不說
淬鍊40年經營智慧,分享30個創業眉角
專文推薦――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李育家/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
李紹唐/緯創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楊立昌/全國創新創業總會總會長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暨校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本書作者曾國棟先生在1980年與友人共同創立友尚公司,在2000年成為台灣第一家電子零件通路上市公司,2009年營收突破新台幣1000億元。友尚公司在2010年加入大聯大控股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的電子零件通路商,2018年的營收超過新台幣5400億元。
將近四十年的企業成長過程,歷經從貿易商、代理商到通路商的轉變,從六個人的小公司到五千人以上的國際型公司,從非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從單一上市公司到購併多家公司的控股公司,之後又下市加入產業控股公司,因作者都親自參與,累積了許多融資、募資、上市櫃、投資、購併、人才、創新等實務經驗。
曾董事長曾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A+行動計畫」、中小企業總會「二代大學」、全國創新創業總會、AAMA台北搖籃計劃、狼窩、TXA創業家私人董事會等組織,擔任輔導新創與企業二代的導師,發現許多企業主面臨到的問題,如果可以事先從有經驗者身上學習,就能提早避開問題,讓公司創業或經營能在剛起步時就更平順一些。
本書依照創業在不同階段遭遇的不同問題,跟讀者分享資金、成長、人才、損益與創新等方面的心得。
▎資金面
創業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資金,往往是因自有資金不足,或因合夥創業,而需要引進資金及股東,這中間就牽涉到股權結構的考量,哪一種投資者較佳?引進策略型股東好或分散式股東好?又釋出多少股權較合適?
同時,創業者也擔心股權被稀釋後,利益會被瓜分,因此猶豫不決。為避免稀釋太多,想開高價引進投資者,卻嚇跑了投資者。其實這些都需要正確的心理建設,也有減少股權被稀釋的方法。
為了募資,創業者需要準備營運計畫書,卻又不清楚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雖然有很好的創意或產品,卻因簡報失焦,得不到投資者的青睞,實為可惜。
針對上述的問題,作者分別就投資者的類別、募資心理建設、減少股權稀釋的方法及募資簡報技巧,提供經驗及心得,協助讀者解開資金面的疑慮與困擾。
▎成長面
對於不斷發展的公司來說,企業購併是很好的成長策略,但前期如何衡量綜效、評估溢價的合理性、考量未來組織發展等問題都相當複雜,如果懂得「切割」再議價,彼此讓一步,就會容易許多。出價者如果也懂得被購併者的需求,談起來就會順利,合作也更愉快。
作者對購併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為讀者提供實用的「購併攻略」,探討溢價問題、分析購併雙方的考量,以及說明如何討價還價等執行細節。購併並非只是數字上的得失,而是很深的心理層次考量,有賴讀者細細咀嚼。
此外,企業成長到相當規模,為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及方便取得更多資金,或考慮股票的流通性,幫投資股東解套,會開始思考是否要上市櫃,作者也會分析上市櫃的利弊,說明如何取捨。
▎人才面
人才是創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有好的人才,才有好的創意、好的產品、好的組織、好的管理,營運才能順利。因此作者特別注重人才的「選、用、育、留」課題,投資許多時間在徵才,更自編教材及課程,打造內部講師文化,傳承經驗。留才除了在精神面下工夫,也要有經濟上的實際激勵才能發揮效果,但激勵的制度卻不容易設計。曾董事長會詳盡介紹其選才策略、育才成果、用人哲學,及留才獎金制度。
▎財務面
經營企業最重要的目的是獲利,其結果就是損益(Profit & Loss,下稱P&L)數字,有好的獲利,對企業主、股東、員工才有交待,會有成就感,也才有能力去實踐偉大的願景。
一般公司都欲使用損益結果當KPI,作為紅利獎金的發放基礎,也作為考績的重要參考因素,但過度強調或扭曲使用,會出現追求短期效益、阻礙新市場或新產品開發、失去未來動能,以及決策偏向本位主義、斤斤計較、合作關係惡化等偏差。
作者分享長期推行P&L的經驗,幫助讀者正確了解P&L的意義,以收到更好的激勵效果,進一步破解迷思、靈活運用!
▎創新面
隨著時代環境變遷,商業競爭愈趨激烈,如果維持一成不變的模式,恐失去競爭力。作者於創業過程中體會到「多一小步服務」正是創新的重要關鍵,特別是站在客戶的立場、找出客戶的痛點並主動滿足,或是換個角度看商品、利用共享經濟的概念互利。這樣就能激發出很多創新模式,促成公司與品牌在市場中的差異化價值。透過創新,才能脫離紅海,贏得市場。
本書內容的涵蓋範圍甚廣,不論讀者是正想創業,或剛創業者,或已經有相當規模者,都能適用,因為本書的分析都是站在二個角度,投資者及被投資者,購併者及被購併者,老闆及員工,因此一體兩面都適用。曾董事長淬鍊四十年的經營智慧,無私地與讀者分享商學院沒教、創業家不說的成功祕密。
淬鍊40年經營智慧,分享30個創業眉角
專文推薦――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李育家/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
李紹唐/緯創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楊立昌/全國創新創業總會總會長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暨校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本書作者曾國棟先生在1980年與友人共同創立友尚公司,在2000年成為台灣第一家電子零件通路上市公司,2009年營收突破新台幣1000億元。友尚公司在2010年加入大聯大控股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的電子零件通路商,2018年的營收超過新台幣5400億元。
將近四十年的企業成長過程,歷經從貿易商、代理商到通路商的轉變,從六個人的小公司到五千人以上的國際型公司,從非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從單一上市公司到購併多家公司的控股公司,之後又下市加入產業控股公司,因作者都親自參與,累積了許多融資、募資、上市櫃、投資、購併、人才、創新等實務經驗。
曾董事長曾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A+行動計畫」、中小企業總會「二代大學」、全國創新創業總會、AAMA台北搖籃計劃、狼窩、TXA創業家私人董事會等組織,擔任輔導新創與企業二代的導師,發現許多企業主面臨到的問題,如果可以事先從有經驗者身上學習,就能提早避開問題,讓公司創業或經營能在剛起步時就更平順一些。
本書依照創業在不同階段遭遇的不同問題,跟讀者分享資金、成長、人才、損益與創新等方面的心得。
▎資金面
創業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資金,往往是因自有資金不足,或因合夥創業,而需要引進資金及股東,這中間就牽涉到股權結構的考量,哪一種投資者較佳?引進策略型股東好或分散式股東好?又釋出多少股權較合適?
同時,創業者也擔心股權被稀釋後,利益會被瓜分,因此猶豫不決。為避免稀釋太多,想開高價引進投資者,卻嚇跑了投資者。其實這些都需要正確的心理建設,也有減少股權被稀釋的方法。
為了募資,創業者需要準備營運計畫書,卻又不清楚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雖然有很好的創意或產品,卻因簡報失焦,得不到投資者的青睞,實為可惜。
針對上述的問題,作者分別就投資者的類別、募資心理建設、減少股權稀釋的方法及募資簡報技巧,提供經驗及心得,協助讀者解開資金面的疑慮與困擾。
▎成長面
對於不斷發展的公司來說,企業購併是很好的成長策略,但前期如何衡量綜效、評估溢價的合理性、考量未來組織發展等問題都相當複雜,如果懂得「切割」再議價,彼此讓一步,就會容易許多。出價者如果也懂得被購併者的需求,談起來就會順利,合作也更愉快。
作者對購併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為讀者提供實用的「購併攻略」,探討溢價問題、分析購併雙方的考量,以及說明如何討價還價等執行細節。購併並非只是數字上的得失,而是很深的心理層次考量,有賴讀者細細咀嚼。
此外,企業成長到相當規模,為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及方便取得更多資金,或考慮股票的流通性,幫投資股東解套,會開始思考是否要上市櫃,作者也會分析上市櫃的利弊,說明如何取捨。
▎人才面
人才是創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有好的人才,才有好的創意、好的產品、好的組織、好的管理,營運才能順利。因此作者特別注重人才的「選、用、育、留」課題,投資許多時間在徵才,更自編教材及課程,打造內部講師文化,傳承經驗。留才除了在精神面下工夫,也要有經濟上的實際激勵才能發揮效果,但激勵的制度卻不容易設計。曾董事長會詳盡介紹其選才策略、育才成果、用人哲學,及留才獎金制度。
▎財務面
經營企業最重要的目的是獲利,其結果就是損益(Profit & Loss,下稱P&L)數字,有好的獲利,對企業主、股東、員工才有交待,會有成就感,也才有能力去實踐偉大的願景。
一般公司都欲使用損益結果當KPI,作為紅利獎金的發放基礎,也作為考績的重要參考因素,但過度強調或扭曲使用,會出現追求短期效益、阻礙新市場或新產品開發、失去未來動能,以及決策偏向本位主義、斤斤計較、合作關係惡化等偏差。
作者分享長期推行P&L的經驗,幫助讀者正確了解P&L的意義,以收到更好的激勵效果,進一步破解迷思、靈活運用!
▎創新面
隨著時代環境變遷,商業競爭愈趨激烈,如果維持一成不變的模式,恐失去競爭力。作者於創業過程中體會到「多一小步服務」正是創新的重要關鍵,特別是站在客戶的立場、找出客戶的痛點並主動滿足,或是換個角度看商品、利用共享經濟的概念互利。這樣就能激發出很多創新模式,促成公司與品牌在市場中的差異化價值。透過創新,才能脫離紅海,贏得市場。
本書內容的涵蓋範圍甚廣,不論讀者是正想創業,或剛創業者,或已經有相當規模者,都能適用,因為本書的分析都是站在二個角度,投資者及被投資者,購併者及被購併者,老闆及員工,因此一體兩面都適用。曾董事長淬鍊四十年的經營智慧,無私地與讀者分享商學院沒教、創業家不說的成功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