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研究第十二輯 | 拾書所

聖嚴研究第十二輯

$ 378 元 原價 420
漢傳佛教的智慧,能否適應於現代社會?
聖嚴法師的修行方式、能否實踐人間淨土?

二○一八年舉辦第七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敘事、傳播與現代社會」為主題,以多重宏觀視野,呈現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願景――不只是漢傳佛教的理想社會,更是人人都能同享的幸福世界。

本書精選研討會的八篇論文,議題包括:

聖嚴法師的殯葬革新社會運動
聖嚴法師何以接受澫益智旭的天台學
聖嚴法師《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寫作背景研究
佛法與公司財務管理
四福與企業永續發展
佛法與快樂經濟
佛教的幸福觀
佛法與心理治療典範轉移可能性之探討

除深入的天台思想比較,更有貼切現代社會現況的殯葬文化、經濟學、心理治療等等實用觀察。

◆搶先看:聖嚴法師的殯葬革新社會運動

對許多人而言,親人往生,請僧人做「經懺」是他們學佛的重要橋樑之一。然而,「經懺」不是佛教的主要作為;佛法的根本功能是弘法利生,佛教是宗教,必須發揮做為宗教的社會功能―安定人心、教化社會。

因此,倘若無法用正確的態度、觀念、方式去執行「經懺」,「經懺」將成為流於超薦度亡的「喪事」,一樁金錢買賣的商業行為、盈利活動,僧眾成為職業化階層,佛法將不被尊重,喪家也失去修學的機會。如此,佛教失去對眾的教化功能,佛教必將成為「經懺佛教」,落得在家人對三寶譏諷、毀謗和褻瀆,那曾經是明清中國佛教衰敗的原因之一。

對此,聖嚴法師表示:
「佛教因受了慎終追遠思想的影響,而成了死人的佛教,這不是說中國的孝道思想有問題,而是佛教本身慢慢地隨著習俗的趨勢,逐漸演變成偏重於喪葬儀式的一種流弊。」

聖嚴法師推動了兩場殯葬文化改革――「佛化聯合奠祭」、「環保自然葬」。

對於「佛化聯合奠祭」,法鼓山資深助念團前團長鄭文烈表示:
「最不同的是整個奠祭儀式改變,我們在布置的時候,禮儀公司會來探頭探尾,就這樣慢慢地影響他們。而且那時候內政部會找我們開會,殯葬處也找我們開會。師父是拋磚引玉,希望各宗教都來做,而不是只有法鼓山來做。」

不同於過去傳統聯祭方式,佛化聯合奠祭中,家屬與親友以聲聲的祝福替代悲傷的淚水、以莊嚴的佛號取代樂隊的演奏,提供助念關懷小冊子取代民間禮俗的拭淚毛巾,選擇大體火化取代傳統的土葬。在奠儀中落實禮儀環保、心靈環保、生活環保與自然環保。

有家屬表示,聯合奠祭最殊勝的地方,除了典禮莊嚴隆重,就是各個往生家屬之間的相互祝福。在佛化聯合奠祭莊嚴殊勝的示範下,臺北市殯葬管理處自二○○○年十一月起,已禁止車鼓陣、孝女(男)哭陣等陣頭儀式進入二殯儀館內。

一位曾參與過推廣佛化奠祭的法鼓山資深悅眾則表示:

「早年推動佛化奠祭最困難的是,因為會有我們堅持的理念,如勸導不要燒紙錢、不拜腳尾飯、不放金童玉女、淨水、招魂幡等等。我們會慢慢地去引導家屬,年紀愈大的愈難推動,他們的接受度低,年輕人接受度愈高。其次,佛化奠儀有影響到禮儀公司(收入),每次我們要跟禮儀公司談這細節時,禮儀公司都不太願意,他們有一種說法,『那給法鼓山,慘喔,咱攏免賺啊(臺語)』」。

牽涉傳統文化習俗觀念的改變,民眾得接受觀念的挑戰,年長者不敢輕易嘗試,因為關係生命安頓的認知,而年輕者因不知習俗用意為何,接受度高,但是在人倫的序列上實難以做主。尤其臺灣殯葬業平均每年的營業額高達二百五十億,聖嚴法師雖堅持「經懺佛事,不得視為營生的工具」,但此立意良善的觀念,卻影響業者的收入,如法鼓山悅眾所言推動上顯然困難。法鼓山推動「佛化聯合奠祭」為公益性,一路走來相當不易

要打破人們既有觀念,接受新觀念需要較長時間。根據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承辦人表示:「聯合奠祭,真正被民眾接受是在二○一一年以後。剛開始不易被接受,捐款經費也不足。一九九一至二○○○年僅辦理了525場次,計4,446人次,二○○一至二○一○年共辦理701場,計8,181人次。從一九九一至今年(2018)三月,總計2,124場次,21,171人次」。

一場社會運動的成功是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政府推行的殯葬政策及殯葬硬體設施提昇,具有相當助緣力。「聯合奠祭」花了二十年(1991-2011)時間,漸漸被民眾接受與認可,反映出現代社會民眾對殯葬觀念的改變,能夠接受簡約莊嚴而不失隆重的喪儀,新的殯葬禮儀運動已逐漸蔚為風氣。(未完,本文摘錄自:周柔含〈聖嚴法師的殯葬革新社會運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