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 拾書所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 315 元 原價 350
*2019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通過三十週年,藉此時機重新檢視成人對待小孩的方式,反思兒童權益。
*藉波蘭兒童人權之父之筆,回歸兒時心境,同理孩子,梳理教養中的衝突與內心千千結。
*透過凝視童年時光自我療癒,並與自己和其他大人、孩童和解。

「噓~我沒跟別人說我當過大人,我假裝自己一直是小孩⋯⋯」
孩子小小的,人們以為孩子的需求和感覺也小小的、輕輕的。
你忘了嗎?小小的、纖細的自己,曾在大人輕率操控的世界受過多少傷痛?
教養中的衝突、憤怒與焦慮,是因為遺忘了兒時的哀怨與煩心。
戴上童年的VR眼鏡,臥底上課神遊的放空早晨。
隨柯札克再次當個孩子,潛入童年的大悲大喜,反思大人與小孩的糾葛關係。

雅努什・柯札克是醫師、作家,也是教育家,他畢生關注兒童人權與教育,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是當代兒童教育先鋒。逾兩百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即依他的理念制定。本書收錄柯札克的兩部作品《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與《當我再次是個孩子》。

《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中,柯札克試著向成人說明兒童的感受。他列舉孩子被輕視、不信任、草率對待等處境,剖析孩子脫序行為背後的原因;與此同時,也同理教養者在面對孩童時可能遭遇的挫折、煩躁、反感等負面情緒。藉論述雙方心境差異、兩者間的衝突,他點出,不管是哪種孩子,都應受到與成人同等的尊重,都應以各自的節奏成長前進。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則以故事呈現大人與小孩對世界的不同觀點。主角是位父母雙亡的教師。一晚他躺在床上,邊回味童年,邊對成人生活感到厭倦;此時神祕小矮人現身,將他變回小男孩。重當小孩的老師,小心隱藏自己曾是大人的祕密,與普通孩子重新體驗家庭與學校生活。他帶著成年人的經驗和對第一段童年的記憶,默默觀察周遭,細細分析兒童之間、成人與兒童間的種種互動,發現當小孩似乎不像自己所想的,「比當大人好上百倍」⋯⋯

柯札克在這兩部作品中,搬演了兒童與成人的雙重內心戲,提醒大人教養孩子時應有的謙遜、尊重以及將心比心。藉由柯札克的文字反思之餘,我們也看見童年的自己,接近過去曾受的苦痛與傷,終於療癒。

「我們必須往上爬、踮起腳尖、伸出手去觸摸,才能感受到他們的感受,才不會傷害他們。」
「沒有專家的協助,我們不知道如何對待孩子,但真正的專家就是孩子本人啊。」

好評推薦
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專文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俞萱(詩人、實驗教育工作者)
吳曉樂(作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周雅淳(粉絲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林沛君(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林真美(兒童文學工作者、《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譯者)
柯萱如(兒少權心會祕書長、公視《青春發言人》主持人)
梁培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陳培瑜(閱讀推廣人)
馮喬蘭(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葉大華(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厭世姬(圖文作家)
諶淑婷(作家、文字工作者)
――踮腳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感謝柯札克為大人寫出這樣的一本書,這不僅是一本為兒童寫的書,更是一本為大人寫的書,讓遺忘的大人們重新站在孩子的位置去了解孩子。大人了解了孩子,就可以跟孩子好好相處,就不會再養出下一代內在受傷的大人。⋯⋯不論是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讓你遺失了童年,這本書,將幫你找回來。――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

這是一本值得父母、老師及所有兒少工作者細細體會的作品。――林沛君(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兒童權利公約》說: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權利,但兒權之父柯札克醫師告訴你,兒童通常是不受大人尊重甚至是被忽視的,因為我們不懂得善待兒童。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想要知道,如何回到童年的自己,反思學習善待兒童的人。――葉大華(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不用羞辱打罵威脅、以成人的權威壓制孩子,常常被批評是寵孩子。但這個社會放任教育環境長得歪七扭八,成人把體罰威脅視為正常管教,難道不是寵學校、寵成人嗎?我是這樣相信與實踐:「孩子可以被好好對待」,那是我在告訴自己,任何人都可以有尊嚴的活著。――諶淑婷(作家、文字工作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