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與戎狄同源:秦始皇血緣和語言的啟示 | 拾書所

華夏與戎狄同源:秦始皇血緣和語言的啟示

$ 432 元 原價 480
本書特色
★ 物理學博士朱學淵,以其理性科學的研究方法,跨足探討中國民族的語言與身世。
★ 透過語言與發音,大膽假設論證,探究秦始皇的身世起源,挑戰讀者對於中國歷代種族的認識。

小序

本書實為拙著《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的增訂版,由於《秦》書先後在台灣和中國出版,而本書的內容又已大為擴充,所以我決定採用《華夏與戎狄同源》的書名來點明其人類學研究的宗旨。本書用「秦始皇血緣和語言的啟示」為副題,其實它遠非是一個帝王的身世由來,而是以中國歷史記載中大量的語音線索,來證明中原民族的祖先是與中國北方諸族同源的事實。
謹此也向秀威資訊公司的先生和女士們的耐心工作表示感謝。

▍原版前言

大約十年前,寫了一篇歷史語言的研究文章,是說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女真民族,它引起了學界的注意;後來又牽出北方民族出自中原的線索,和中原人類有戎狄底層血緣的結論,這些論文歸集成了《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一書,由北京中華書局以「世界漢學叢書」的一部出版(2002年初版,2004年再版)。此後,台北台灣《歷史月刊》連續刊載我的文章,原社長虞炳昌先生對我鼓勵有加,建議把這些文章結集出版,這就是《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的孕育和出生的由來。

雖然《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較為通俗,但在華夏民族與北方民族同源的問題上,卻比《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有了更多的頭緒,如上古中原人名大都是後世戎狄族名:虞舜是烏孫,句踐是女真,叔孫是肅慎,孟柯是蒙古,墨翟是勿吉,荊軻是准葛爾等等。於是,我就拿北方民族當作上古中原社會的一面鏡子,達成了「姬姓、九姓是通古斯民族」、「五帝是愛新氏,華夏是回紇國」等人類學的結論。

中國人「以書證書」的落伍意識,使傳統學術自外於世界潮流。直到二十世紀前半葉,因為解讀甲骨文字和考古器物的努力,才有了「以物證書」時代的到來。然而,語言作為另一種傳承系統,它的「人類歷史化石」的作用,卻被國人束之高閣。而這種集體漠視的表面是中國文字研究的優越感,背後卻是「大漢語民族」的錯誤觀念,中國人大凡以為萬古不變的祖宗,是毋須求證其分合由來的。

本書要推動「以言求真」的研究。夏商兩代之際,中原社會經歷了「漢語」或「雅言」的一個形成過程;於今來看,此前中原流行的是北方民族的語言,否則許多先秦人事就無法理喻。如甲骨之「帚」字是「婦」,早已被郭沫若破解;但甲骨氏族名「帚好」、「帚妻」、「帚妹」、「帚妊」、「帚白」、「帚婡」中的「帚」是音符,還是意符?始終沒有正確的理解;如果我們能有語音實證的自覺意識,它們不是「回紇」、「兀者」、「烏馬」、「斛律」、「悅般」、「惡來」,又是什麼呢?

或許有人會質疑本書書名的科學性:蒙古女真都是後起于唐宋之間的民族,怎麼可能是秦始皇的家身?事實上,世間民族既不可能無中生有,也不可能驟然湮滅,如果上古沒有蒙古女真民族,何來孟軻、蒙驁、蒙武、句踐、句井疆這樣一些春秋秦漢人名?蒙古是東胡鮮卑的後裔,女真是通古斯系民族的代表。說「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是用現代人類的表像,去看古人的血緣和語言的歸屬,非此還不能把問題說得更清楚。

本書議論秦始皇的身世,或者選用了忽必烈、慈禧、溥儀、康生的面容,也只是研究他們的種屬,而不是搬弄他們的歷史是非。充斥本書的「漢虜同源」的種種立論,卻沒有任何一點政治的企圖,因此這是人類學的純潔探索。而本書又旨在成為一本通俗的讀物,所有的注釋又都被略去了。

前書《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問世後,曾想在台灣出一個繁體本,我在紐約的一次會上結識了周策縱先生,這位有「真君子」之稱的學者,竟于八十六歲的高齡,費時四個月,寫就了一篇充滿鼓勵的〈原族―對《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的幾點意見〉,後來台灣《歷史月刊》和北京的《讀書》雜誌都刊行了這篇令人耳目一新,又回味無窮的文章。作為本書的代序,〈原族〉或許能讓的讀者瞭解一位二十世紀大學者的睿智。

推動一種思維,在任何社會中都很困難,在中國社會就無比艱巨。但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知名語言學家王士元教授,將我的長文〈古代中原漢語中的通古斯、蒙古、突厥語成分〉推薦給美國的《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cs, Berkeley發表。最近,中國語言學界在漢藏語理論的基礎上,開始注意漢語中的北方民族語言底蘊,當然又是對我莫大的安慰。

台灣《歷史月刊》新任社長東年先生和他的同仁,對《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書稿的接受,引發了作者完成使命的喜悅。周策縱王士元等先生曾予的幫助,乃至一切對本人學術觀點的批評,都有益於學術公器品格之完美。還要感激內人張甯華女士的不懈支持,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攜手克服了許多病痛和困難。
書籍簡介
秦始皇叫「嬴政」,清雍正帝叫同音的「胤禛」,秦始皇是否也是一個女真人?孔子的父親名「叔良紇」,蒙古人則把「朝鮮」叫做同音的「肅良合」;還有許多古人的名字也與北方民族的族名讀音相關,譬如「虞舜」是「烏孫」,「句踐」是「女真」,「孟軻」是「蒙古」,「墨翟」是「勿吉」等等,上古中原竟像是一個戎狄的世界,北方民族是不是從中原出走的呢? 中國傳統學術重文字輕語言,因此幾千年來步履艱難;歐洲一些漢學家則兼通多種語言,研考東方民族新解紛出。然而,外人治中國史畢竟有條件的限制,中國人治自家史又有傳統的束縛,因此成效都不盡理想。朱學淵博士的專業是理論物理,思維嚴謹,但他不受傳統的拘束,能以比較語言著手,對北方民族索源窮流,還以北方民族為鏡子,對史前中原社會有突破的見解,別開了一面歷史――語言――人類學研究的生動領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