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撇到西洋 | 拾書所

一撇到西洋

$ 253 元 原價 320
本書特色
☆《三三集刊》作家明鳳英,旅居美國,於美國漢學界執教二十餘載,寫下三十八年歲月拾憶。
☆販夫走卒、學界名家、男女老幼、各色人種,不同的表情,未完的故事,看見臺灣學人在美國、中國、臺灣各城市留下的時光足跡。序
【自序】
三十八年前的一個夏天,我離開了臺灣。為了觸摸天邊的彩虹,探測海水的溫度,也為了海鷗滑行的滋味。
那是人們談論約翰藍儂,林義雄,施明德,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年代。我的行囊裡帶著福克納的《八月之光》、康拉德的《黑暗之心》,《莎士比亞全集》,《英國文學史》,唐詩,《紅樓夢》,一本《三三集刊》和《夏潮》。
三十八年後,山風淩空呼嘯,颱風將到未到的一個夏日,我回到親愛的故鄉。天上日頭高掛,河面異光眩目,大雨卻轟然落下,把黃泥翻上河面。泥色水紋與白金天光纏攪在一起,一起湧向河口,奔入大海。
此時,我的行囊裡,裝滿了一篇篇的故事。有的是別人的,大部分是自己的。歲月匆忙, 往往來不及聽完行旅間的傳說異聞、家長裡短,看不夠山巒的青綠,夕陽的變化,回程已經開始召喚。海鷗來去,那些未完的故事,就被掐頭去尾,夾進了日子的折縫。也使得每一個「下次」和「歸來」,充滿了期盼。
四季擦身而過。
早春,臺灣山風呼嘯,冷雨滴答。卻偶爾也有幾個無厘頭大太陽的日子,讓人們換上短褲,出來透透氣。南臺灣有情有義的小鎮,攤販,菜市場,清晨鐵門刷拉拉早餐生煎包字鹹豆漿,人們不厭其煩地為你指路。
夏季,火苗般的南臺灣太陽吻舔每一雙黝黑膩滑的臂膀。南臺灣的夜市巷弄,人們在高溫黏膩中,甩著夾腳拖,跨在轟轟的摩托車上,與喧囂聲汽油味兒悠然共存。此時的上海正是梅雨的天氣,整座城市被封進了蒸籠,接受三伏天氣的冶煉,成就它若近似遠浮浮沉沉的人情冷暖。
秋天特別短,那是我在美洲過感恩和聖誕節,鮮少飛行的季節。
冬季,家家辦年貨,超市裡發放福字,繡球吊飾、剪紙花樣、紅黃藍綠年糖、手撥小核桃、桂花糖、雪花糕成堆的時刻,大洋彼岸就開始不留情面地召喚,讓我飛過太平洋。此時魔幻上海的人們鼻尖上停著冰冷,耳垂頂著寒冬,陽臺上黃白臘梅的冷香鑽動,人家晾衣桿間掛著尿布。上海人強悍地過著他們的每一個日子。
四季來去,唯有海上仙山的香港不動聲色。風吹雨打也好,濕熱籠罩也罷,香江的總以最輕盈也最蒼勁的姿態,讓它那紅綠二色的計程車,全年無休盤行在雲霧繚繞的山腰。美麗的香江似乎打定主意,不管汗流浹背還是冷風冷雨,都要挺直腰版,步步走出它的紳士風範。
來去太平洋,彼岸嘟嘟的火車不時轉換軌道,拐彎打斜,鈎著拉著拖著拽著一節節的人生貨色,奔赴戰場。長串的車廂吹枯拉朽,奔馳而過,裡面藏著滿場碎步非跑的小兵丁,追趕鑼鼓點子。
海鷗來去。我且記下,這汪汪大海的溫度。

二○一八、一、廿書籍簡介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十字對十字,日頭對月亮。
《三三集刊》作家明鳳英記下臺灣學人如海鷗來去,穿梭各地的時光足跡。
------
熾熱的南臺灣,人們在高溫黏膩中,甩著夾腳拖,跨在轟轟的摩托車上,與喧囂聲汽油味兒悠然共存。
寒冬的上海,人們鼻上停著冰冷,耳垂頂著寒冬,強悍地過著他們的每一個日子。
美麗的香江、沙漠裡的天使城……
海鷗來去。那些未完的故事,被掐頭去尾,夾進了日子的折縫。也使得每一個下次和歸來,充滿了期盼。
------
明鳳英,早年曾參加朱天文、朱天心創刊的《三三集刊》。一九八○年赴美深造,師承文學大家李歐梵。在美國漢學界執教二十餘年, 獲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終身教授,現任教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三十八年來去太平洋的日子,在臺灣、美國、中國各城市留下足跡,也讓她的行囊裝滿了故事。
作者父親是中國江西客家人,母親為雲林臺西鄉回族後裔。前作《一點一橫長》紀錄作者六○年代在南臺灣的成長經歷,因父母族裔背景各異,此書為半世紀前臺灣省籍交融的平民社會留下剪影。

《一撇到西洋》是作者自傳性散文第二集,記述作者八○年代留學美國,和近二十年來回兩岸三地,作為學界人的所聞所見。海鷗遊蹤,心繫臺灣,為全球化時代臺灣人行腳四方,留下一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