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創新NO.29(108/11) | 拾書所

高教創新NO.29(108/11)

$ 40 元 原價 40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今年10月份公布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全球141個經濟體中,臺灣較去年上升一名至全球第12、亞太第4,其中,「總體經濟穩定」位居全球第1名,而「創新能力」全球排名第4,而且是亞太第1。
 然而,報告中也指出,在人力資本方面,
「受中等及高等教育者具備企業所需技能的程度」、「教學創意與啟發式程度」等,卻是臺灣弱項,顯見臺灣在解決學用落差方面仍然大有改善空間。
 對此,政府於2016年開始積極推動「經濟部產業人才能力鑑定體系」(IndusUy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System ;簡稱iPAS),由超過60%產業專家共同規劃,是國內第一個由業界人士參與命題的大型鑑定考試,以協助企業有效辨識人才。iPAS人才鑑定,確保學用無落差
 根據工研院統計,iPAS獲證者的平均薪資,比其他求職者高出10%。在進入企業工作後,上手時間亦明顯縮短,有助降低訓練成本,可見透過iPAS,校圜內的技術訓練,已經可以與產業需求達到一致。
 目前教育部在全國五所國立科大設置iPAS鑑定考場,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3D列印工程師」能力鑑定考場,吸引理工、商管學生紛紛踴躍投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則是因應手遊市場求才殷切,建置「行動遊戲程式設計師」考場兼實作教室,展開系統性的人才培育計畫。
 過去幾年,全臺已有六萬人參與iPAS認證考試,這個數字代表企業對iPAS的高度肯定。例如,達穎塑膠幾乎出動全公司員工,一起參與iPAS「第一屆塑膠材料應用工程師鑑定考試」,讓好人才脫穎而出。福裕事業為了佈局「智慧製造」,也鼓勵員工取得iPAS「智慧生產工程師」認證,未來則規劃將iPAS列入徵才條件中,確保新進員工具備基本能力。
 不分國內外,全球高教圈都在積極縮短學用的距離。
 鄰近矽谷的史丹佛大學,向以新創精神聞名,活躍的產學合作制度,讓史丹佛得以持續將校內研究成果,轉成商業價值。本期報導他們透過哪些制度設計,來引爆師創業。
 今年第一屆國家產學大師獎得主也在本期有精彩分享,第一篇報導的是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謝寶全。他有「臺灣農產品技轉大王」的美譽,讓原本是「員工福利社限定」的薄鹽醬油,成為屏東地區名產。謝教授還積極投入洋蔥醬油與水果珍珠粉圓的技轉與推廣,讓校園研發成果貢獻經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