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行思與隨筆(下) | 拾書所

清華行思與隨筆(下)

$ 450 元 原價 500
本書特色
§ 本書系列收錄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利的工具,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文章彙集」。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

§ 全書數百張的影像紀錄,使文字與圖像相互輝映,印刻珍貴的人生路程。

▍自序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全三冊)則分別於今年4月與5月出版。

在將致詞稿上載於「一個校長的思考」部落格的過程中,發現利用部落格是一個整理各種文稿有效率的方式,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另闢「文章彙集」、「清華一百問」部落格,幾年陸續上載下來,「文章彙集」已有一百七十餘篇,約三十餘萬字。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最好的留存「紀念與紀錄」方式,就是整理集結出書,同時感謝協助編輯「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的黃鈴棋小姐「輕車熟路」,在演講文集出版告一段落後,又再次投入本書的編輯工作。

本書內容包括歷年來因不同身分,如擔任清華大學材料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校長、國科會副主委等,應邀撰文,包括清華專書及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清華材料系系刊及紀念專刊邀稿;「國科會」與「科學園區」專刊邀稿;「中國時報」《漫談清華故事》專欄,「工業材料雜誌」《煮字集》專欄;「科學月刊」邀稿﹔「清華百人會」簡訊邀稿;「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簡訊與專刊邀稿等。

另一類稿件為報告性質,如清華校長校務報告;「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報告》、《會員動態》;「台灣區電子顯微鏡使用情況報告」前言、美國與亞洲太平洋各國材料研究合作研討會報告等。

次一類則是專書推薦序言以及各項研討會論文集、活動與展覽手冊序言、紀念特刊序言。

再次是個人經驗與歷程,包括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副召集人後所撰「國立清華大學遴選校長經驗」,當選「中研院院士」後慶祝會所寫
「我的學思歷程」,旅遊後所撰「寮國之旅」、「北京之旅」等。

比較特別的是,在養成撰寫致詞稿的習慣後,體會到利用撰文整理思緒及抒懷的優點,所以在碰到感受比較深的事件時,也盡量抽時間撰文以「紀念與
紀錄」﹔這部分包括生命紀念與追思、讀書筆記以及偶思雜記,如「五四運動100周年」、「聯華電子公司捐贈清華大學整建『君山音樂廳』」、「寮國之旅」、「兩岸清華校長交流」等。

最後一類則為致詞稿;由於「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收錄迄2018年底的文稿,而考量未來不大可能另外會有新文集以及二、三十萬字的新致詞稿集結
出書,所以將2019年9月底前致詞稿納入,作為一個階段文稿的整理。同時也載入本人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時,在「工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研討會中致詞稿。本書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在大二暑假為「台大物理學系」系刊「時空」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寫照。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在論及歷史的目的時,認為可「供吾人活動之資鑑」,而歷史變遷即社會活動,尤重增益的活動:「全
部文化才是人類活動的成績,好像一座高山,須得常常設法走上高山添上一把土」;此番將目前所能蒐集到的非理工專業文稿近四十萬言,鉅細靡遺編錄成書,雖不無「敝帚自珍」之心,尤冀有為全部文化添寸土之功。

本書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清華工學院」黃筱平先生協助尋找舊檔以及林靜宜助理謄打多篇文稿,在此一併致謝。同時
在此為許多關心的友朋預告﹕拙作「清華的故事」也將於今年稍後出版。
書籍簡介
《清華行思與隨筆》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彙集作者於清華任教時期,以不同身分所撰寫的文章,共一百八十餘篇。上冊內容以清華大學及理工材料相關資訊為主要對象,包括清華專書、清華出版傳記序言;漫談清華故事;兩岸清華及百人會記錄等清華印記。亦有工學院研討會致詞、清華材料系系刊等學術動態。下冊則有各界紀念專刊、專欄邀稿;材料科學理事長報告及學會會員動態與材料科學發展與見解、報告性質專文;專書推薦、研討會論文集、活動展覽手冊與紀念特刊等各類書籍序言。其中亦收入作者學思、任職、旅遊等個人經驗與歷程;並有生命紀念與追思、讀書筆記以及偶思雜錄。同時延續《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書籍,收錄2019年5月底前致詞稿。全書藉書寫整理思緒及抒懷,為己學術生涯留存「紀念與紀錄」,展現行思交融的洞見與文筆,為學研、文化添寸土之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