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劉祖農詩人的部份作品,分為《絕句集》、《律詩集》、《詞集》、《戲曲評論集》及《格律集》五卷。除了是一部詩文集之外,還有……
一個理科生、數學教師自學中國傳統格律詩詞的故事。
一個詩人,提點社會各界精英失律歪聯的示範。
一個中學教師,指正大學教授妄談詩詞韻文的失言。
一個文士,為廣大詩歌愛好者解說漢語平仄的補底課程。
序
自序
我生於廣東省中山縣(今中山市),長於香港。幼年時,在家鄉讀過一年小學。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當年經常都在唱兒歌。有三首我現在還記得。
第一首:新的棉花新的布,媽媽給我縫衣裳……
第二首:我是一個小畫家,畫了一朵大紅花……
第三首:生水裏面有病菌,喝了下去會生病……
班主任楊婉儀老師教國語及算術。我記得當年是在石板上做加減數的。她十分和藹可親。
五十年代尾,媽媽在鄉間申請出香港成功,携着我和妹妹赴港,和在港工作的爸爸,一家四口團聚。小二及小三,在深水埗的勤愛小學就讀。當時的學費每月十元,十分昂貴。我家環境不佳,我和妹妹經常欠交學費,學校亦不為已甚。後來,我和妹妹都成功申請了入讀石硤尾官立小學。我入下午班,她入上午班。每月學費五元,較為輕鬆了。我在石硤尾官小完成了小四至小六課程。我們這一屆是考全港第一屆升中試的。很幸運當年教我們的老師,都是很有愛心及耐心的老師。六年級的班主任,已故的麥愿曾老師,當年孜孜不倦,對我們循循善誘,愛護有加。在有空時,經常教我們課程以外的唐詩及一些短小的古文。我和我當年很多同學都背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及《琵琶行》,又背了杜甫的《兵車行》等。古文方面,背了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劉禹錫的《陋室銘》、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等。小朋友的記憶力真強!這是我們的中文根基都很不錯的理由。算術科的鍾永文老師,年輕,但很嚴謹。聞說鍾老師對我當年的表現亦算滿意的。英文科的余榮燊老師,教學出色,上課能做到莊諧並重,我們都喜歡上他的課。到今日,我們還間中與鍾、余老師等茶聚,很難得呢!我的中文程度不錯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媽媽的關係。她年輕時讀過師範,做過教師,又幼承庭訓,從我外公處吸收了很多國學知識。她可以背誦的詩詞超過一百首,經常也向我和妹妹講解詩詞古文。
升中派位,被派往港島西區的英皇書院。那個年代,中文科及中史科不受重視,兩科合併只計一百分,其他科目都獨立以一百分作為滿分的。幸而,校內的中文科老師,如郭全本老師、陳嘉老師、陳紹倫老師等的國學修為都很好,我們從他們身上學了很多新舊的文學知識。其中,我最難忘記已故的郭全本老師。郭老師教學認真,備課充足。入班房時,手上經常拿着一大叠資料咭。教中史時,經常用地圖講解各朝各代的疆域及城鎮的位置。他記憶力也強,我們的名字他都記得。郭老師經常鼓勵我們要多讀課外書。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今古奇觀》等,在中三前都讀完了,之後經常重看。在西邊街的贊育圖書館,我看了大批演義小說,如《說唐全傳》、《說岳全傳》、《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等。也開始追看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五會考,我的成績普普通通,但中文科及中史科分別取了A級及B級。在我們讀書的年代,中五前,我們是文理兼修的。因此,除了兩科語文及數理化生外,我們還要讀世史、中史及地理。到中六選科時,我選了理科,因為我相信文科可以自修,理科不能(因要做實驗)。
六十年代尾,考「香港大學入學試」,成績也是普普通通,只能在物理科、化學科及數學科分別取得A、B及C。進入港大時,選修了數學科及物理科。取得學位後,再在港大讀教育文憑。在港大讀書的年代,經常上馮平山圖書館,讀了不少胡適、巴金、魯迅、老舍等的作品。我也經常閱讀台灣作家李敖、余光中、黃春明、黃尚義、白先勇、柏楊、陳若曦、陳映真、司馬中原、張系國等的作品。從那些年開始,我也經常逛書店及買書,以文史書籍為主。
七十年代初,我成為了一位中學理科教師。在學校,除了教學外,還做過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數學科科主任及副校長。在學校任職了三十六年。
在二○○九年夏天,我退休了。以往買書藏書極多,但閱讀的時間甚少。退休後,時間充裕了。我大量地閱讀了很多文史書籍。同時,我對戲曲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看了很多粤劇、京劇及崑劇以及這些劇種的書籍。也開始了寫戲曲評論文章,投稿賺賺稿費。很感激《戲曲品味》雜誌的主編廖妙薇女士,她從來未退過我的稿!
同時,我開始研習格律詩詞。唐詩從盛唐開始格律化了。詩人的作品更加聲律和諧。八句的律詩及超過八句的排律,對仗精密嚴謹,使我這個初學者驚嘆。宋詞的格律也不難掌握,於是我開始寫格律詩詞。詩莊詞媚,兩者各擅勝場。按着格律寫格律詩(或稱近體詩),按着詞譜填詞,成了我的習慣,也是我近年的主要興趣。我覺得生活更充實了,也交了很多新朋友,彼此研究、唱酬,其樂不少呢!
數年下來,積累了不少作品。偶然翻出一些重看,覺得頗多沒有深意,太膚淺了。有些也太過「打油化」了。但很多朋友,特別是徒兒淑儀,鼓勵我結集留念。今日終於下定決心出集子了。我狠心捨棄了很多不成熟的作品,但敝帚自珍,亦保留了頗多自己不算滿意的作品,希望讀者見諒。
今日的青年,對平仄的學問鮮能理解。這也難怪。這些知識從來未被納入過中學課程之中。但,學習平仄及詩詞格律並不困難。能夠找到老師指引入門,自然較理想。但,買些詩詞平仄格律的書本自學,未嘗不可。如果能夠掌握這些知識,便可暢遊中國文學的殿堂。我很多朋友都喜愛粤曲。能理解平仄,對學習唱粤曲來說,也甚為有用。
我們雖然生長在香港,但都是炎黃子孫。我們用中文名、寫中文、講中文。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很慶幸自己能生為中國人。
這個集子分為五卷,分別是《絕句集》、《律詩集》、《詞集》、《戲曲評論集》及《格律集》。每卷的內容大致以寫作的先後次序刊出。第四卷的文章,大部分曾於《戲曲品味》雜誌刊登,很感謝廖妙薇女士容許我重刊這些文章。感謝心一堂為我出版此書。感謝潘國森先生及黎廣基博士賜序。感謝方心蕙女士為我的書設計壽面。感謝家人及好友的支持。
書籍簡介
本書收錄劉祖農詩人的部份作品,分為《絕句集》、《律詩集》、《詞集》、《戲曲評論集》及《格律集》五卷。 劉校長寫戲曲評論,秉持求知求真的治學態度和歷史研究的批判精神,以史籍記載對比創作內容, 或以戲曲人物印證歷史。他的特點是:敢言、直言。……戲曲評論與詩詞作品一同結集成書,尚屬首見,本書印證了戲曲與詩詞的夙世因緣,也肯定了戲曲的文學地位,愚以為其可觀性在此,其出版價值在此。 廖妙薇 校長的詩詞作品,題材廣泛,言情詠史,說物抒懷,評論時事,不一而足。偶而義正辭嚴,偶而深情款款,更有打油灰謔。讀校長詩詞,每能使人沉醉其中,值得細細品味。 蔡德興 有人誤以為格律詩詞與時代脫節,……劉詩人的作品大都貼近生活,讀其詩,可見格律詩詞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有強韌的生命力。 潘國森
本書收錄劉祖農詩人的部份作品,分為《絕句集》、《律詩集》、《詞集》、《戲曲評論集》及《格律集》五卷。除了是一部詩文集之外,還有……
一個理科生、數學教師自學中國傳統格律詩詞的故事。
一個詩人,提點社會各界精英失律歪聯的示範。
一個中學教師,指正大學教授妄談詩詞韻文的失言。
一個文士,為廣大詩歌愛好者解說漢語平仄的補底課程。
序
自序
我生於廣東省中山縣(今中山市),長於香港。幼年時,在家鄉讀過一年小學。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當年經常都在唱兒歌。有三首我現在還記得。
第一首:新的棉花新的布,媽媽給我縫衣裳……
第二首:我是一個小畫家,畫了一朵大紅花……
第三首:生水裏面有病菌,喝了下去會生病……
班主任楊婉儀老師教國語及算術。我記得當年是在石板上做加減數的。她十分和藹可親。
五十年代尾,媽媽在鄉間申請出香港成功,携着我和妹妹赴港,和在港工作的爸爸,一家四口團聚。小二及小三,在深水埗的勤愛小學就讀。當時的學費每月十元,十分昂貴。我家環境不佳,我和妹妹經常欠交學費,學校亦不為已甚。後來,我和妹妹都成功申請了入讀石硤尾官立小學。我入下午班,她入上午班。每月學費五元,較為輕鬆了。我在石硤尾官小完成了小四至小六課程。我們這一屆是考全港第一屆升中試的。很幸運當年教我們的老師,都是很有愛心及耐心的老師。六年級的班主任,已故的麥愿曾老師,當年孜孜不倦,對我們循循善誘,愛護有加。在有空時,經常教我們課程以外的唐詩及一些短小的古文。我和我當年很多同學都背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及《琵琶行》,又背了杜甫的《兵車行》等。古文方面,背了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劉禹錫的《陋室銘》、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等。小朋友的記憶力真強!這是我們的中文根基都很不錯的理由。算術科的鍾永文老師,年輕,但很嚴謹。聞說鍾老師對我當年的表現亦算滿意的。英文科的余榮燊老師,教學出色,上課能做到莊諧並重,我們都喜歡上他的課。到今日,我們還間中與鍾、余老師等茶聚,很難得呢!我的中文程度不錯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媽媽的關係。她年輕時讀過師範,做過教師,又幼承庭訓,從我外公處吸收了很多國學知識。她可以背誦的詩詞超過一百首,經常也向我和妹妹講解詩詞古文。
升中派位,被派往港島西區的英皇書院。那個年代,中文科及中史科不受重視,兩科合併只計一百分,其他科目都獨立以一百分作為滿分的。幸而,校內的中文科老師,如郭全本老師、陳嘉老師、陳紹倫老師等的國學修為都很好,我們從他們身上學了很多新舊的文學知識。其中,我最難忘記已故的郭全本老師。郭老師教學認真,備課充足。入班房時,手上經常拿着一大叠資料咭。教中史時,經常用地圖講解各朝各代的疆域及城鎮的位置。他記憶力也強,我們的名字他都記得。郭老師經常鼓勵我們要多讀課外書。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今古奇觀》等,在中三前都讀完了,之後經常重看。在西邊街的贊育圖書館,我看了大批演義小說,如《說唐全傳》、《說岳全傳》、《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等。也開始追看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五會考,我的成績普普通通,但中文科及中史科分別取了A級及B級。在我們讀書的年代,中五前,我們是文理兼修的。因此,除了兩科語文及數理化生外,我們還要讀世史、中史及地理。到中六選科時,我選了理科,因為我相信文科可以自修,理科不能(因要做實驗)。
六十年代尾,考「香港大學入學試」,成績也是普普通通,只能在物理科、化學科及數學科分別取得A、B及C。進入港大時,選修了數學科及物理科。取得學位後,再在港大讀教育文憑。在港大讀書的年代,經常上馮平山圖書館,讀了不少胡適、巴金、魯迅、老舍等的作品。我也經常閱讀台灣作家李敖、余光中、黃春明、黃尚義、白先勇、柏楊、陳若曦、陳映真、司馬中原、張系國等的作品。從那些年開始,我也經常逛書店及買書,以文史書籍為主。
七十年代初,我成為了一位中學理科教師。在學校,除了教學外,還做過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數學科科主任及副校長。在學校任職了三十六年。
在二○○九年夏天,我退休了。以往買書藏書極多,但閱讀的時間甚少。退休後,時間充裕了。我大量地閱讀了很多文史書籍。同時,我對戲曲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看了很多粤劇、京劇及崑劇以及這些劇種的書籍。也開始了寫戲曲評論文章,投稿賺賺稿費。很感激《戲曲品味》雜誌的主編廖妙薇女士,她從來未退過我的稿!
同時,我開始研習格律詩詞。唐詩從盛唐開始格律化了。詩人的作品更加聲律和諧。八句的律詩及超過八句的排律,對仗精密嚴謹,使我這個初學者驚嘆。宋詞的格律也不難掌握,於是我開始寫格律詩詞。詩莊詞媚,兩者各擅勝場。按着格律寫格律詩(或稱近體詩),按着詞譜填詞,成了我的習慣,也是我近年的主要興趣。我覺得生活更充實了,也交了很多新朋友,彼此研究、唱酬,其樂不少呢!
數年下來,積累了不少作品。偶然翻出一些重看,覺得頗多沒有深意,太膚淺了。有些也太過「打油化」了。但很多朋友,特別是徒兒淑儀,鼓勵我結集留念。今日終於下定決心出集子了。我狠心捨棄了很多不成熟的作品,但敝帚自珍,亦保留了頗多自己不算滿意的作品,希望讀者見諒。
今日的青年,對平仄的學問鮮能理解。這也難怪。這些知識從來未被納入過中學課程之中。但,學習平仄及詩詞格律並不困難。能夠找到老師指引入門,自然較理想。但,買些詩詞平仄格律的書本自學,未嘗不可。如果能夠掌握這些知識,便可暢遊中國文學的殿堂。我很多朋友都喜愛粤曲。能理解平仄,對學習唱粤曲來說,也甚為有用。
我們雖然生長在香港,但都是炎黃子孫。我們用中文名、寫中文、講中文。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很慶幸自己能生為中國人。
這個集子分為五卷,分別是《絕句集》、《律詩集》、《詞集》、《戲曲評論集》及《格律集》。每卷的內容大致以寫作的先後次序刊出。第四卷的文章,大部分曾於《戲曲品味》雜誌刊登,很感謝廖妙薇女士容許我重刊這些文章。感謝心一堂為我出版此書。感謝潘國森先生及黎廣基博士賜序。感謝方心蕙女士為我的書設計壽面。感謝家人及好友的支持。
書籍簡介
本書收錄劉祖農詩人的部份作品,分為《絕句集》、《律詩集》、《詞集》、《戲曲評論集》及《格律集》五卷。 劉校長寫戲曲評論,秉持求知求真的治學態度和歷史研究的批判精神,以史籍記載對比創作內容, 或以戲曲人物印證歷史。他的特點是:敢言、直言。……戲曲評論與詩詞作品一同結集成書,尚屬首見,本書印證了戲曲與詩詞的夙世因緣,也肯定了戲曲的文學地位,愚以為其可觀性在此,其出版價值在此。 廖妙薇 校長的詩詞作品,題材廣泛,言情詠史,說物抒懷,評論時事,不一而足。偶而義正辭嚴,偶而深情款款,更有打油灰謔。讀校長詩詞,每能使人沉醉其中,值得細細品味。 蔡德興 有人誤以為格律詩詞與時代脫節,……劉詩人的作品大都貼近生活,讀其詩,可見格律詩詞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有強韌的生命力。 潘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