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套書:阮光民卷+小莊卷+別冊(共三冊) | 拾書所

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套書:阮光民卷+小莊卷+別冊(共三冊)

$ 648 元 原價 720

阮光民、小莊、吳明益首度合作
歷時四年,台灣暢銷小說精采跨形式轉繹

2冊《天橋上的魔術師 圖像版》
1冊套書專屬加贈《別冊》
2種風格迥異、各擅勝場的畫風
2位造型不同的魔術師
8篇用圖像詮釋的精采小說
3位藝術家的創作共振

《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 別冊》(不單售),內容:
•從此岸到彼岸――阮光民、小莊與吳明益的創作對話
•吳明益小說新篇〈森林、宮殿、銅馬與畫像裡的女孩〉
•吳明益專文〈兩塊錢時光暫停機〉

二〇一一年底,《天橋上的魔術師》出版,吳明益以最透明的文字,寫下與他童年經驗有關的故事。對較年長的讀者來說,那八棟商場的「存在」是為話題;而對較年輕的讀者來說,商場的「不存在」則成為魅力之一。小說出版後隨即風靡書市,至今不墜。

二〇一五年,譯動國界論壇上,阮光民與吳明益首次合作,將〈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這篇以漫畫形式「轉譯」為新的閱讀介面,成品令人驚豔,也開啟了這部小說「圖像化」的計畫。而小莊早在二〇一三年曾以動畫導演的角度,與吳明益討論透過以動畫重建商場的可行性。當時的計畫雖然沒有成行,卻因緣際會在數年後,改以畫筆重現商場,成為這部小說「圖像化」的推手之一。兩人聯手以一本中翻、一本西翻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形式,重新詮釋小說中的八篇故事。歷經長時間的考證、詮釋、改編與創作後,終於在二〇二〇年一月與大家見面。

小說原作者吳明益也深度參與這項計畫。小說家在起點目送漫畫家們啟程,在過程中守護,在終點迎接漫畫家們的成果。看到原畫的吳明益被像是自己的作品,又不是自己的作品深切打動,感染興奮,再一次體會到創作的魅力。

二〇二〇年一月,【天橋上的魔術師 圖像暨互動藝術展】也將與大家見面。漫畫家、小說家、空間設計師、互動藝術設計師與平面設計師將齊力聯手,打造由原畫、動態影像投射、實體場景還原、互動科技藝術共同構築的奇幻空間,讓參觀者用自己的鑰匙解鎖圖像,觀看記憶片段如何流動,走入圖像,進入小說,徜徉在藝術家們合力創造的魔幻世界中。

對談試閱

從此岸到彼岸
――阮光民、小莊與吳明益的創作對話(節錄)


歷時四年,《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終於問世,小莊與阮光民在這次合作中,歷經讀者、詮釋者、改編者、創作者身分的多重轉換,他們多次鑽進每一篇小說,孵育每一則故事,產出每一頁圖像;多次與原作者吳明益確認歷史細節,場景細節,多次自問是不是盡了全力。他們扛起求好心切的壓力,也揮灑壓力,享受壓力。小說家在起點目送他們啟程,在終點迎接他們的成果。他被像是自己的作品,又不是自己的作品打動,感染興奮,再一次體會到創作的魅力。

《天橋》印象
問:《天橋》這部小說對你們來說有什麼特別?
小莊:台灣現代小說我讀得不多,最早是朋友告訴我有一本書寫中華商場,寫得很好,當時吳明益是誰我並不知道。我在《八〇年代事件簿》裡畫過中華商場,那個地方對我這種從中南部上台北念書的小孩來說,每次到台北車站、看電影、繡學號、買音響,要進入文明社會都要經過天橋,因此天橋佔了我記憶很大一部分。我常經過,但沒有生活在裡面過,所以這個題材對我很有吸引力。
問:光民跟《天橋》的相遇,有一段等客運的故事?
光民:對。那時候我住基隆,往返台北都搭客運,有時候錯過一班就要等半小時。那一天下雨,我到車站旁邊地下室的書店去躲雨,隨意亂逛時看到這本書,就拿起來蹲在地上看,看完第一篇覺得不錯,本來想時間差不多了該回車站去,沒想到腳麻了,乾脆坐下來把整本看完。
小莊:你看書那麼快?
光民:長篇小說我就沒耐性,還好這本是短篇集。
明益:這本也是大部分讀者覺得是我最好讀的一本書,刻意寫得比較鬆。
光民:但其實我沒去過中華商場。
明益:真的啊?
光民:我在斗六出生長大,離台北很遠。也許嫁到台北的阿姨有帶我逛過,但那時才國小,印象不深,只覺得很亂很亂,頂多是搭火車過去時會看到一排房子,真正的印象都來自電影。明益以前住在中華商場裡面會不會覺得很齷齪(ak-tsak,煩躁)?
明益:我從小住在裡面,那是我認知的日常,也沒去過其他地方同學的家裡,所以擁擠或雜亂,小時候完全不覺得。
小莊:我小時候住台中,當時還沒有高速公路,上台北要搭客運四小時。有一次我媽帶我來台北找親戚,我記得客運坐好久,到西門町時已經是晚上,去了中華商場。那個年代很多女人穿旗袍,計程車還沒有規定一律黃色,街上很多紅色的計程車,一直有著那樣的印象。

選篇
問:邀請小莊參與這個計畫時,你說一定要畫〈強尼.河流們〉這篇,為什麼?
小莊:我在《八〇年代事件簿》裡畫過中華商場,當時一個電影公司的朋友想爭取改編這部作品,就拉我一起,去向明益說明怎麼做成影像,還找編劇將其中一篇的劇本大綱寫出來,那時寫的就是〈強尼.河流們〉,所以這篇就成為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一篇。這篇的結構最像電影,有愛情,有音樂又有畫面,所以當我思考參與這個計畫時,腦袋裡想到的就是這一篇。
問:光民怎麼挑選要畫哪一篇?
光民:就挑簡單的畫啊(笑)。我第一次跟明益見面是二〇一五年譯動國界論壇前,當時本來想畫〈一頭大象在日光朦朧的街道〉,因為我穿過大象布偶裝打工,對那篇很有共鳴。但那個時候明益說:「其實那個石獅子喔……」就有點暗示我的味道,我於是趕快回答:「好啊好啊,可以啊。」那是第一次見面,大家一起吃飯,他坐在我旁邊,我們都坐得很端正(笑)。
小莊:選篇時,考慮的都是能不能掌握,畫起來有沒有把握,以及故事有沒有特別打動我、讓我有可以發揮的地方。最後一篇〈流光似水〉的模型很難畫,因為要在漫畫的筆觸中區分出房子和模型的差別。小說裡形容模型做得很精細,像真的一樣,於是,如何讓讀者一目瞭然哪個是房子、哪個是模型,就變成難度很高的挑戰。
問:後來找到的方法是?
小莊:就是一定要有人物在旁邊當比例尺。另外,我也會思考模型要細到什麼程度,用放大的鏡頭看的時候,一些粗糙的轉折點要不要畫出來,這讓我考慮很久,容易焦慮。
問:會刻意加進一些修改的段落嗎?
小莊:修改是必然的,全文字的東西變成圖像的時候,它的語言已經不一樣了。對我比較難的在於,文字本身很滿、很美,我要挑哪些當做說明,將哪些變成畫面演過去,這個選擇要傷點腦筋。而且,拿掉某部分文字時,可能會影響前後文的流暢,所以這同時考驗畫畫和組織文章的能力。
光民:每篇故事我看到的不一定跟明益的重點一樣,因為人生歷練不同,也許他要講的東西被我忽略掉了(笑)。我會先把我讀到的部分畫出來,這些算是我的意念,之後再回去看小說,把明益的東西加進去,產出綜合的作品。
明益:〈強尼.河流們〉有一段槍殺情節,小說裡寫得很短,很淡,不去描寫那個場景。因為小說是小孩子的視角,他沒有目擊,連報紙都不全看得懂,只是聽鄰居講,也沒有去過小蘭家,所以不會有細部畫面。可是小莊在這一段畫了很多篇幅,整體感就完全不一樣,這是兩種媒材在創作判斷上的差異。
光民:你的小說會用很短的文字表達很豐富的東西,這種時候我就必須用很多畫面去堆疊,也許小莊也是,感覺才會強烈。
明益:另一個例子是〈金魚〉這篇,我若用一、二千字詳細描寫幾隻金魚在魚缸裡如何游來游去,讀者恐怕會看到疲倦。但若拍成電影,有的導演光是魚缸就拍五分鐘也是有可能。〈金魚〉這篇有幾頁分鏡分得比較大,也是順應媒材而產生的表現方式。(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