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1.法國中世紀文學,重新翻譯、校訂!
2.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以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方便對照。
3.清楚分辨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語音)與拼寫之間的差異。序
│前言│
筆者於2012 年至2016 年期間於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開設「法語史」、「法國中世紀文學史」以及「中世紀研究」等課程。儘管中世紀的法國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為數不少,然而礙於臺灣的讀者無法直接閱讀由古法文所寫成的中世紀文學作品,除了翁德明教授2003 年所翻/編譯的《愛的春藥: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et Iseut)、2010 年翻譯的《昂密與昂密勒》(Amil et Amile)以及2012 年所翻譯的《聖尼古拉的把戲與巴特蘭律師的笑鬧劇》(Le Jeu de Saint Nicolas et La farce du maître Pathelin)是由古法文原典直接翻譯而成之外,對一些從未修習過古法文和對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時代背景不甚了解的譯者而言,他們大多只能選擇從英譯本或一般現代法文的譯文版本再轉譯為中文,如果譯者一開始就選擇了誤譯連連的版本翻譯為中文,或是只有現代法文基礎就冒險直接從原文翻譯,很容易會用現代法文的詞義去了解原典,可想而知,翻譯出來的中譯本不僅作品原味盡失,甚至產生誤譯進而誤導讀者對原典的理解。舉1929 年戴望舒 (1905-1950)的《屋卡珊和尼各萊特》(Aucassin et Nicolette)中譯本的第三頁例子來說:他沒有後嗣,沒有兒子,又沒有女兒;只有一個「家僮」(Il n’avoit nul oir, ne fil, ne fille, fors un seul vallet)。很顯然地,戴望舒是用現代法文理解vallet 一詞,因為他在此處將vallet 翻譯為「家僮」。的確,現代法文中vallet 有「僕人」之意,但是此詞在古法文中,尤其在此處並無「僕人」之意,相反地,此詞在古法文中通常表示「出身貴族的未婚年輕公子」,為了學習打仗及宮廷禮儀而侍奉一大領主,但並非做一些次要的工作,可見「家僮」此譯文在此處並不適合,翻譯成「年輕公子」比較恰當。諸如此類的誤譯在此中譯本層出不窮,是故Aucassin et Nicolette 此作品有重譯的必要性。此外,戴望舒的1929 年中譯本將書名Aucassin et Nicolette[okasɛ̃ e nikɔlɛt]翻譯為《屋卡珊和尼各萊特》,光從書名的漢譯人名來看,「屋卡珊」(Aucassin),這位書中的男主人翁漢譯名字其中的「珊」會讓讀者誤以為Aucassin 是女性,而書中的女主角的譯名「尼各萊特」(Nicolette)卻很中性,容易讓讀者在未閱讀前先入為主的認為「尼各萊特」為男性,所以建議書名重譯為《歐卡森與妮可蕾特》,不僅在在發音上更貼近於法文,在詞意上讀者亦可直接從書名猜出男女主角的性別,不致於混淆。再者,由於1929 年的中譯本至今已相隔九十年之久,由於年代的隔閡,中譯本所使用的某些詞彙或表達方式已逐漸不被現代讀者所理解,例如,戴望舒將cevalier(s)(=chevalier)翻譯為「武士」,此詞的翻譯本身並沒有錯誤,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士」原本包含的詞意為「習武之人」、「有勇力之人」、「宮廷守衛」、「日本武士」、「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階級中的騎士」,然而現代漢語逐漸傾向於將「武士」意指為「日本武士」,將法文的chevalier 翻譯為「騎士」,因為chevalier 是由詞根cheval(「馬」)與詞綴-ier(「做……行業/動作的人」)所組成,意即「騎在馬上的戰士/人」,而「武士」此詞並未將法文詞根「(騎在)馬(上)」的部分譯出,是故本版本將前譯本的「武士」改譯為「騎士」。
筆者之所以選定《歐卡森與妮可蕾特》(Aucassin et Nicolette)為訓詁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僅只是因為此作品chantefable 的文學形式在法國中世紀文學中僅此一例,而且此作品的篇幅約佔手稿中1470 行,長度適中,方便進行全文詳盡的詞彙(sémantique)、語法(syntaxe)、拼寫法(graphie)、音韻或稱為歷史語言學(phonétique historique)、構詞(morphologie)、手稿狀態(desciption du manuscrit)以及作品源頭(sources du récit)文獻資料之探討。
此譯注本是由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然而由於手稿有幾頁缺損,本版本主要參考Hermann Suchier、Mario Roques、Louis Moland et Charles d’Héricault、Francis William Bourdillon 的校注本交互比對採納其中版本所建議還原的文字缺失部分;現代法文譯文部分,本版本為了讓學過現代法文的讀者能與古法文原文做文法結構的對比,現代法文的翻譯略偏向直譯,並且同時參考Arthur Bovy、Gustave Cohen、Alexandre Micha、Alfred Delvau、Jean Dufournet、Philippe Walter 的譯文以及恩師Claude Buridant 給予的寶貴現代法文翻譯建議與指正;中譯文部分則修正之前中譯本中的謬誤處,讓新版的中文譯注呈現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的對照版本,目的是要讓有法文基礎的讀者可以看到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與拼寫之間的差異(其中還包含古皮卡第方言特色之介紹),再伴隨中文譯文,讓無法文基礎的讀者也能閱讀中世紀文學作品。
此版本為方便讀者閱讀,採隨頁注解,原典頁碼標示在括弧中(例如[70b]);謄寫的原文在行間的位置也盡量符合手稿原狀,只有在行末時若是字詞未謄寫完,行末的字詞剩餘部分跨行至下一行才謄寫完,這時此版本為了方便閱讀,採取將此詞移至下一行謄寫,例如第二章第八行末與第九行第一個詞的原文原本是a pié et a ce/ val,為了怕讀者將ceval(=cheval)與ce val 混淆,筆者將此跨行的詞移至下一行謄寫為完整的一個詞ceval。本版本和其他傳統校注版一樣,將手稿中的縮寫和羅馬數字盡量還原,只有在行空間不足時才會因為節省空間運用手稿中的羅馬數字。
最後,我要特地感謝昔日學生汪皓倫與藍寅牧在我譯注過程中不厭其煩地幫忙校稿,還有我之前在中央法文系工作時的學生和親友給我的鼓勵,讓這本譯注版能夠順利完成。然而此版本由於筆者的學識和見解仍有侷限與不足,若有疏漏處,還望學界同行與讀者能不吝賜教。書籍簡介
Qui vauroit bons vers oïr del deport du viel antif de deus biax enfans petis, Nicholete et Aucassins......
誰要聽那絕妙好詩,出自一位老叟的消遣之作,內容關於兩位俏麗的年輕人,
妮可蕾特與歐卡森……
《歐卡森與妮可蕾特》(Aucassin et Nicolette) 約莫撰寫於十二世紀末期至十三世初期,原作者已不可考。目前僅剩下一本十三世紀末的中世紀手稿,珍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手稿在韻文章節中會標出其樂譜旋律,用以吟唱,在中世紀文學手稿中實屬難得。
全書使用中世紀僅存一例的文學形式──── Chantefable。Chantefable是由兩個動詞所組成:chante(「唱」)和fable(在古文中此一動詞有「敘述」、「說話」、「對話」、「閒聊」之意)。故事內容講述一對相愛的年輕情侶,由於身分懸殊,遭到男方父母反對而被迫分開,兩人歷經重重波折與考驗後,最終因為女主角的機智和勇敢,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別於1929年戴望舒的《屋卡珊和尼各萊特》中譯本,本書由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採隨頁注,修正之前版本中的謬誤處,並以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對照,讓有法文基礎的讀者可以看到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語音)與拼寫之間的差異(其中還包含古皮卡第方言特色之介紹),中文譯文則讓無法文基礎的讀者也能閱讀領略這部中世紀文學之美。
1.法國中世紀文學,重新翻譯、校訂!
2.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以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方便對照。
3.清楚分辨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語音)與拼寫之間的差異。序
│前言│
筆者於2012 年至2016 年期間於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開設「法語史」、「法國中世紀文學史」以及「中世紀研究」等課程。儘管中世紀的法國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為數不少,然而礙於臺灣的讀者無法直接閱讀由古法文所寫成的中世紀文學作品,除了翁德明教授2003 年所翻/編譯的《愛的春藥: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et Iseut)、2010 年翻譯的《昂密與昂密勒》(Amil et Amile)以及2012 年所翻譯的《聖尼古拉的把戲與巴特蘭律師的笑鬧劇》(Le Jeu de Saint Nicolas et La farce du maître Pathelin)是由古法文原典直接翻譯而成之外,對一些從未修習過古法文和對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時代背景不甚了解的譯者而言,他們大多只能選擇從英譯本或一般現代法文的譯文版本再轉譯為中文,如果譯者一開始就選擇了誤譯連連的版本翻譯為中文,或是只有現代法文基礎就冒險直接從原文翻譯,很容易會用現代法文的詞義去了解原典,可想而知,翻譯出來的中譯本不僅作品原味盡失,甚至產生誤譯進而誤導讀者對原典的理解。舉1929 年戴望舒 (1905-1950)的《屋卡珊和尼各萊特》(Aucassin et Nicolette)中譯本的第三頁例子來說:他沒有後嗣,沒有兒子,又沒有女兒;只有一個「家僮」(Il n’avoit nul oir, ne fil, ne fille, fors un seul vallet)。很顯然地,戴望舒是用現代法文理解vallet 一詞,因為他在此處將vallet 翻譯為「家僮」。的確,現代法文中vallet 有「僕人」之意,但是此詞在古法文中,尤其在此處並無「僕人」之意,相反地,此詞在古法文中通常表示「出身貴族的未婚年輕公子」,為了學習打仗及宮廷禮儀而侍奉一大領主,但並非做一些次要的工作,可見「家僮」此譯文在此處並不適合,翻譯成「年輕公子」比較恰當。諸如此類的誤譯在此中譯本層出不窮,是故Aucassin et Nicolette 此作品有重譯的必要性。此外,戴望舒的1929 年中譯本將書名Aucassin et Nicolette[okasɛ̃ e nikɔlɛt]翻譯為《屋卡珊和尼各萊特》,光從書名的漢譯人名來看,「屋卡珊」(Aucassin),這位書中的男主人翁漢譯名字其中的「珊」會讓讀者誤以為Aucassin 是女性,而書中的女主角的譯名「尼各萊特」(Nicolette)卻很中性,容易讓讀者在未閱讀前先入為主的認為「尼各萊特」為男性,所以建議書名重譯為《歐卡森與妮可蕾特》,不僅在在發音上更貼近於法文,在詞意上讀者亦可直接從書名猜出男女主角的性別,不致於混淆。再者,由於1929 年的中譯本至今已相隔九十年之久,由於年代的隔閡,中譯本所使用的某些詞彙或表達方式已逐漸不被現代讀者所理解,例如,戴望舒將cevalier(s)(=chevalier)翻譯為「武士」,此詞的翻譯本身並沒有錯誤,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士」原本包含的詞意為「習武之人」、「有勇力之人」、「宮廷守衛」、「日本武士」、「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階級中的騎士」,然而現代漢語逐漸傾向於將「武士」意指為「日本武士」,將法文的chevalier 翻譯為「騎士」,因為chevalier 是由詞根cheval(「馬」)與詞綴-ier(「做……行業/動作的人」)所組成,意即「騎在馬上的戰士/人」,而「武士」此詞並未將法文詞根「(騎在)馬(上)」的部分譯出,是故本版本將前譯本的「武士」改譯為「騎士」。
筆者之所以選定《歐卡森與妮可蕾特》(Aucassin et Nicolette)為訓詁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僅只是因為此作品chantefable 的文學形式在法國中世紀文學中僅此一例,而且此作品的篇幅約佔手稿中1470 行,長度適中,方便進行全文詳盡的詞彙(sémantique)、語法(syntaxe)、拼寫法(graphie)、音韻或稱為歷史語言學(phonétique historique)、構詞(morphologie)、手稿狀態(desciption du manuscrit)以及作品源頭(sources du récit)文獻資料之探討。
此譯注本是由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然而由於手稿有幾頁缺損,本版本主要參考Hermann Suchier、Mario Roques、Louis Moland et Charles d’Héricault、Francis William Bourdillon 的校注本交互比對採納其中版本所建議還原的文字缺失部分;現代法文譯文部分,本版本為了讓學過現代法文的讀者能與古法文原文做文法結構的對比,現代法文的翻譯略偏向直譯,並且同時參考Arthur Bovy、Gustave Cohen、Alexandre Micha、Alfred Delvau、Jean Dufournet、Philippe Walter 的譯文以及恩師Claude Buridant 給予的寶貴現代法文翻譯建議與指正;中譯文部分則修正之前中譯本中的謬誤處,讓新版的中文譯注呈現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的對照版本,目的是要讓有法文基礎的讀者可以看到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與拼寫之間的差異(其中還包含古皮卡第方言特色之介紹),再伴隨中文譯文,讓無法文基礎的讀者也能閱讀中世紀文學作品。
此版本為方便讀者閱讀,採隨頁注解,原典頁碼標示在括弧中(例如[70b]);謄寫的原文在行間的位置也盡量符合手稿原狀,只有在行末時若是字詞未謄寫完,行末的字詞剩餘部分跨行至下一行才謄寫完,這時此版本為了方便閱讀,採取將此詞移至下一行謄寫,例如第二章第八行末與第九行第一個詞的原文原本是a pié et a ce/ val,為了怕讀者將ceval(=cheval)與ce val 混淆,筆者將此跨行的詞移至下一行謄寫為完整的一個詞ceval。本版本和其他傳統校注版一樣,將手稿中的縮寫和羅馬數字盡量還原,只有在行空間不足時才會因為節省空間運用手稿中的羅馬數字。
最後,我要特地感謝昔日學生汪皓倫與藍寅牧在我譯注過程中不厭其煩地幫忙校稿,還有我之前在中央法文系工作時的學生和親友給我的鼓勵,讓這本譯注版能夠順利完成。然而此版本由於筆者的學識和見解仍有侷限與不足,若有疏漏處,還望學界同行與讀者能不吝賜教。書籍簡介
Qui vauroit bons vers oïr del deport du viel antif de deus biax enfans petis, Nicholete et Aucassins......
誰要聽那絕妙好詩,出自一位老叟的消遣之作,內容關於兩位俏麗的年輕人,
妮可蕾特與歐卡森……
《歐卡森與妮可蕾特》(Aucassin et Nicolette) 約莫撰寫於十二世紀末期至十三世初期,原作者已不可考。目前僅剩下一本十三世紀末的中世紀手稿,珍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手稿在韻文章節中會標出其樂譜旋律,用以吟唱,在中世紀文學手稿中實屬難得。
全書使用中世紀僅存一例的文學形式──── Chantefable。Chantefable是由兩個動詞所組成:chante(「唱」)和fable(在古文中此一動詞有「敘述」、「說話」、「對話」、「閒聊」之意)。故事內容講述一對相愛的年輕情侶,由於身分懸殊,遭到男方父母反對而被迫分開,兩人歷經重重波折與考驗後,最終因為女主角的機智和勇敢,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別於1929年戴望舒的《屋卡珊和尼各萊特》中譯本,本書由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採隨頁注,修正之前版本中的謬誤處,並以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對照,讓有法文基礎的讀者可以看到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語音)與拼寫之間的差異(其中還包含古皮卡第方言特色之介紹),中文譯文則讓無法文基礎的讀者也能閱讀領略這部中世紀文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