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收錄早期臺海對峙作戰中所依據的「戰鬥詳報」、「戰後之檢討會議紀錄」!
★首度公開三門灣戰役、鹿羊戰役、積谷山戰役等鮮少人知的珍貴戰事史料!
★期盼把捍衛國家鞏固海防的危安意識深植在下一世代人們的心中,再現中華民國海軍活躍的光輝年代。序
序一 你所不知道的海軍奮鬥史/胡為真
胡為真博士(前總統府資政,國安會秘書長)
你也許有朋友曾在海軍服務,也許也聽過我們國家的海軍軍歌,甚至你可能還有機會上過軍艦參觀,但是你是否能夠體會海軍真正的精神?是否能瞭解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國海軍在條件不足和內外都有困難的情況下,是如何胼手胝足的努力奮鬥,竭盡心智地去壯大我們的海上力量,保衛我們的國家和海疆?所以當我讀到這本軍人傳記後,真是感到高興。作者是以周非將軍的生平為經,以我國海軍多年來的發展為緯,將海軍的許多組織和制度,在不同時期的任務和各船艦的歷史都作了整理和說明,全書參考和引用了各種公開的和未刊行的、外人不容易見到的一手資料,讓史料自己說話,得以很自然的幫助讀者瞭解周將軍那一代的人是如何的為了中華民國的安全,生存和發展而奮鬥了一生。
周非將軍是民國四十到六十年代時我海軍當中既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又是與美軍合作而獲得對方尊敬的核心骨幹,尤其是他居然還有在抗戰期間參加過陸軍對日艱苦作戰的經驗,更顯示出他背景的難得。本書的兩位作者則都是學有專精的學者,留美的語文專家和心理學家周先俐博士是周將軍的女公子,而胡平生教授則不但是周將軍的女婿,更是海內外知名的歷史學者,著作等身,因此看得出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資料,並加以比對引證,態度嚴謹,使得本書不但具有學術上的份量,更讓人體會到的他們的動力一方面固然是對長輩的孝心,一方面更是有心地努力不讓青史盡成灰。
個人作為先俐博士的政大學長,非常榮幸地能夠有機會對本書先讀為快,因此而更認識了我國海軍多年來慘澹經營的內情和真正了不起的輝煌戰史,當然也更認識了周將軍本人由於智勇雙全而獲致的卓著戰績。我尤其佩服他在年輕時所撰寫的對共軍作戰方法的建議和其中所凸顯的強烈企圖心,以及他後來在擔任海軍士官學校校長和訓練司令部司令的任內所致力推動與時俱進的教育。相信他所努力培育的成千上萬的人才,必然提升了我國海軍的戰力,並且更有效地保衛了我國的海疆。無怪乎先父宗南將軍當年在浙江外海的大陳擔任反共救國軍總指揮時,便對年輕的海軍周艦長肯定有加,其後與他多次來往,甚至在他自己於民國五十一年逝世前不久,都還高興地與周將軍長談。
這不但是一本軍事歷史書,更是一頁我民族艱苦奮鬥的紀錄。在當前海峽兩岸的大環境之下,尤其臺灣社會的氛圍中,本書所傳播的訊息和精神,實在應該積極的廣傳,而個人尤其期盼海內外能夠有更多的有心人興起,像本書作者一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共同努力,一點一滴的將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真正歷史加以還原,以便傳揚到世界各地,並且留傳給我們的世世代代和子子孫孫。
================================
序二 /應紹舜
應紹舜教授(海軍史專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早期海軍人物傳記文學十分稀有,真可說是鳳毛麟角;最早,或許是民國六十年出版的《一八九九年至一九六九年郝培芸回憶錄》,該書的出版得力於其子時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客座副教授、後為中央研究院士郝延平博士鼎力相助;惟限於資力,以手抄本影印發行少數數量,流傳於家人親友間。民國六十九年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鄭天杰先生訪問紀錄》一書,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鄭天杰海軍少將的生平,對海軍人物歷史始有較有系統的出版及發行。其間雖有少數海軍人物傳記、回憶錄的出版;或如郝著之限量發行,或斷簡殘篇轉載於雜誌報章間,終難成氣象。鄭著出版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了一系列海軍人物口述歷史的書籍,如《黎玉璽先生訪問紀錄》、《劉廣凱將軍報國憶往》、《池孟彬先生訪問紀錄》、《曾尚智回憶錄》、《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一、二輯》等相繼出版,為現代海軍史實保留了忠實而深入的記錄。然而不論是口述歷史或回憶錄,由於年代久遠、記憶有所疏漏、個人恩怨、政治立場、價值觀判別等因素因而難免有所偏頗。近讀胡平生、周先俐賢伉儷大作《周非將軍與民國海軍》一書,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胡平生博士係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周先俐女士係周非將軍掌珠,家學淵源,珠聯璧合致力完成此大作。猶記四年前胡教授來臺灣大學森林系我處略微論及周非將軍的生平事跡,今欣見其大作完成。有關周非將軍生平事蹟胡教授伉儷搜羅得如此完整無缺,其間多次至國史館、行政院國家檔案局、國防部史政處、海軍總部等單位搜集有關周將軍的戰功、戰史、戰報、艦艇歷史等參考資料。更難能可貴的是,胡教授伉儷連報紙新聞也不放過,書中有海軍總部出版的《海訊日報》、《忠義報》等有關周將軍資料的轉載;而1937年海軍電雷學校訓練艦《自由中國號》巡航於南洋,其報導取材於當時出版的新加坡《總匯新報》及檳榔嶼《檳城新報》等。其用功之勤著實令人十分佩服。
本書以周非將軍生平為主軸,引證了大量官方資料,內容十分翔實;由書中可看出胡教授伉儷寫作的基本態度是求實存真,至於詞藻的修飾及情節的生動則在其次。與其說本書是一部「傳記文學」,倒不如說本書是一部「傳記歷史」的書籍來得更恰當。
本書特點之一是搜集參考資料特別豐富,如〈棄文習武〉章引用的參考文獻多達81條;〈勝利後至遷臺初期〉章有286條;〈升為將軍(1962年)後〉章則有114條。其來源從官方的史政檔案、書籍、雜誌到報紙等皆有。而其取材不限於政治立場,彼岸的著作及雜誌上的文獻亦多所引用,兩相對照,自可獲得持平的結論。而其引用的史政檔案,如〈戰鬥詳報、電報〉等迄今仍列入軍事機密,非一般人士所能窺探的。胡教授伉儷經過申請後,讓其解密,大量引用於書中;許多資料多為第一次面世,如三門灣戰役、鹿羊島戰役……等。書中不僅收錄周非將軍服勤的信陽軍艦的戰鬥詳報,其他參戰的軍艦如太平、永壽、寶應、洞庭、嘉陵、永昌、雅龍及美頌等艦的戰鬥詳報並附圖也都臚列書中,佐以胡宗南將軍日記相關的記載(時任大陳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化名秦東昌參與指揮),讓整個戰役毫無保留地呈現國人面前,可說是其他有關海軍人物傳記書籍都不及的,無愧是傳記歷史書籍中的傑作。……
民國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定後,中共軍事武力逐漸向東南沿海擴張集中,大陳列島的情勢也開始緊張起來。當時國軍雖掌握控制局部地區的制海及制空權的優勢;然而海軍的裝備並不如想像中精良,在多項戰鬥詳報中的檢討事項中可看出;如其時海軍艦艇多使用三吋艦砲,即使是信陽艦艦砲也不過4.7吋;而中共海軍部分艦艇已配備有俄製5.1吋重砲,戰場上優勢逐漸消失。其他如電機多有故障、砲火指揮儀不良、望遠鏡品質不佳、日式艦艇無雷達,夜間行動困難、無冰箱難以長久執行任務,空間狹窄,生活條件甚差等問題逐一浮現。然而在本書中可看出海軍官兵奮勇向戰,不辭艱危,出敵意表,士氣旺盛,屢次均能達成上級交付的任務。其中最悲慘的莫過於積谷山戰役駐守該島陸軍第二戰鬥團一百四十餘人,奮勇防守對抗中共陸軍60師179團3營、海軍溫台巡防大隊第一、二中隊的8艘艦艇,佐以遵義、臨沂砲艦的砲轟;在如此劣勢情況下,島上英勇的國軍官兵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全部壯烈犧牲。其事蹟比美於「田橫五百壯士」;然當時政府當局為避免影響國軍士
氣,對整個戰役密而不宣,迄今仍未對外公開,本書則多方蒐集資料,有較詳盡的報導。
綜觀周非將軍生平,其軍旅生涯長達三十五年;除三年半投效陸軍外,其他時間皆在海軍服勤。從海軍處上尉科員做起,歷經海軍軍士學校中校大隊長、太湖軍艦見習艦長、永豐軍艦艦長、信陽軍艦艦長、峨嵋軍艦艦長、馬祖海軍巡防處處長、艦隊指揮部作戰處長、六二特遺部隊參謀長、海軍士官學校少將校長、海軍訓練司令部首任少將司令、海軍水雷部隊少將司令、海軍參謀指揮大學副校長及海軍總部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委員等職位。然而無論在那一職位上,周將軍都克盡職責,全力以赴,深獲長官的信任(如胡宗南將軍指揮白沙山戰役時,指定由周非中校指揮的永豐軍艦參與此戰役);下屬的愛戴(如周非上校調離信陽艦時,全艦官兵致送精美紀念相薄,內有相關人、事照片及全體官兵簽名等)。任各項要職期間,或英勇善戰、或運籌適宜、或參贊戎機、或策劃作戰、或規劃籌備(海軍訓練司令部)……等事項;因而榮獲各項勳、獎章:如陸海軍甲種二等獎章、六等、五等雲麾勳章、干城獎章、六等寶鼎勳章、海功獎章、績優獎章、光華甲種一等、二等獎章、海勛獎章、海風獎章、海光獎章、海績獎章、忠勤勳章等。有的勳獎章不止一次獲得,而民國四十三年更獲選為第五屆國軍克難戰鬥英雄。胡教授伉儷對周非將軍擔任各項職務任職期間引用各種參考資料,依時序編輯排比,不僅章節分明;對各項職務演變及因果關係詳加分析,脈絡井然,多具有深入精闢的見解。本書的出版,將對民國三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間,海軍各項動態變遷的瞭解有莫大的裨益。
================================
後記 追憶父親
周先俐
自從父親1993年12月過世後,左營老家轉讓他人,我與姊妹弟弟改在臺北、洛杉磯、上海等地相聚,二十多年不曾再回左營,童年的生活似乎完全從我的生命中消失。由於參加2015年5月22-23日在左營四海一家舉辦的「海子52屆與海青55屆同學會」,「左營」再度走進我的生活,童年的記憶終於聚焦在一生至愛的父母親身上。
父親生於1915年,天資聰穎,5歲入小學,11歲以官費生入川東師範學校初中部,17歲考入素富盛名的杭州之江大學理學院數學系。中日戰爭前夕,他是一名年輕優秀前途無限的大學生。但是,在他入之大之前,正逢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1932年又值上海「一‧二八事變」,全國抗日情緒高漲。父親生性熱血勇敢,尚俠好義,在之大只讀了一年,眼見國家遭受日寇蹂躪,便毫不猶豫棄文就武投考軍校,進入海軍電雷學校。軍校畢業後,隨即投入抗日聖戰。1941年,駐守石牌要塞砲台,阻止日軍入川。1947年(民國36年)2月,「二‧二八」事變發生,父親奉命率部自上海開赴臺灣馳援,鎮守左營並敉平楠梓煉油廠暴動。事變平息後,即率海軍新兵第一大隊駐守左營,留在臺灣。
1947年夏天,父親與母親成婚,定居於左營海軍基地眷村建業新村。1948年後,姊姊、我、妹妹、弟弟相繼出生。1949-1961年,父親戍守海疆,很少回左營家中。母親為照顧稚齡子女,放棄教師的職業,在家中督導我們課業,使父親能專心作戰及公務,心無掛慮。1956年,父親任六二特遣部隊指揮部參謀長,那時姊姊、我、與小妹分別是8歲、5歲、與2歲。記得大約在我小學一年級時,父親自臺北回家休假二、三日。有一天,我們正如往常歡聚在客廳裡聽著父親說故事,客廳茶几上一台老式的黑色軍用電話忽然響起,父親接聽了電話,神色突變嚴肅,他一字一句清晰地下達命令,「某某艦赴金門。」我們屏息靜氣坐在客廳沙發上不敢動,海戰就好像發生在我們的家中。
父親駐防外地約十二年,晚上家中總是靜悄悄的,我們唯一的娛樂便是守在收音機旁聽中國廣播公司的廣播劇。每隔一兩天,一位獨眼賣煤球的李叔叔(父親的學生),會騎著腳踏車過來,看看我們有無需要幫忙之處,偶爾也會陪我們下盤跳棋。有一年中秋節,父親突然回家,手中拎著一個鐵盒,內裝4個月餅,令我們高興歡呼!
我十歲以後,父親長駐左營,家中氣氛因為父親樂觀開朗幽默的個性忽然變得熱鬧而愉快。那時父親白天在海軍士官學校上班異常忙錄,每晚還需參加宴會或全校官兵的同樂晚會。但是週日全家一起到中山堂看電影他從不缺席,那是我們最快樂的親子時光!我們所住的建業新村98號日式官舍曾招待過當年美軍顧問團團長、抗戰勝利代表蔣委員長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的何應欽將軍及高雄市長楊金虎等賓客。
幼年的我有一張圓圓臉與兩顆大眼睛,長輩們叫我「小周非」。我是父親忠實的小跟班,在家中他走到哪裡我跟到哪裡,聽他講戰爭故事。當時雖然聽不懂,但是許多地點與海軍軍官的名字卻留在腦海深處。當我與外子開始撰寫本書時,這些沉睡了50年之久的記憶又被喚醒,如一張老水手的海圖,指引著我們寫作的航路。
父親常講一個四川軍閥橫行的故事,發生在他就讀川師附小時。某一天,軍閥召集所有公校學生在城門上廣場集會。雙方一言不合,軍閥下令開槍掃射學生。父親站在後排,隨眾往後跑到城牆邊,眼看若不跳下數丈高牆即當場被擊斃。那時他顧不得害怕,立即隨著前面高年班的學長往下跳。醒來後發現自己竟伏在一位學姊身上,學姊躺著不動,不知是死是活,他搖搖晃晃走回家,爬進床下,睡了一覺,忽聽見祖母呼喚聲,才爬出來。父親日後從軍救國的心志可能就在那時埋下了種子。
父親一生無任何宗教信仰,唯樂善好施是他的天性也是他處世的原則。每遇乞丐他必施捨,沒有例外。有一次父親騎腳踏車載我與姊姊到左營大街購物,就在中山堂前面遇見一個乞丐坐地行乞,父親想要下車給他錢,可是腳踏車失去平衡,我們父女三人都跌倒在地,他趕緊站起來把姊姊與我拉起,但還沒忘記給乞丐幾塊錢才離開。
海軍子弟小學畢業後,我直升海青初中部。三年後,以全校第一名成績畢業,考進省立高雄女子中學。又三年後,考進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系(英文系),選擇了與父親的科學背景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學之路。
1970年,父親自最後一個職務海軍總部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委員任上退休,養殖蘭花竟然成了他主要的嗜好。蘭花種類繁多,各不相同,如中國蘭、蝴蝶蘭、洋蘭、石斛蘭、萬代蘭、文心蘭等。蘭花又生性嬌貴,不易養殖。父親閱讀大量中英文書籍,並且精確控制陽光、溫度、與濕度。為了養蘭,父親把家中後院搭起棚架,他的蘭花最高數量曾達2000盆以上,完全由他一人澆水、施肥、分株、選擇植材,他還曾專程到臺大農藝園區請教專家。父親最大的興趣原在科學,未想到養殖蘭花竟圓了他植物學家的夢,也給他的退休生活平添了無數樂趣。
1974年11月底,母親因多年腸胃高血壓失眠宿疾辭世,我們接到父親電報,急速返家,協助父親料理母親喪事。喪事後,為避免父親睹物傷情,要求父親北上暫住一年。那一年,我們在新北投租了一間寬敞的平房,暫時做為我們的家。夏日晚上,氣候炎熱,我與弟妹睡在平坦的屋頂上,父親就搬一張藤椅坐在一旁睡覺,守護我們直到天色微明。一年後,他又帶著弟弟又搬回左營老家。
失去了母親的父親,開始了孤寂的新生活。起先還有勤務兵料理他的生活起居,後來他辭退了勤務兵,就從頭開始學習煮飯做菜燒開水,而且頗有心得。他能做道地的四川名菜怪味雞,親朋好友都讚美有加。偌大的日式官舍,晚間只有客廳留有一盞小燈照明,父親就在那裡看電視。但是他依然樂觀,白天養殖蘭花,晚上觀看戰爭影片,自然界奇觀節目與卡通影片。他幽默地說,「天下沒什麼事能難倒我!」
1976年,姊姊已婚,嫁給她的同學從事電影美工設計的任適正先生,我考進輔仁大學英文文學研究所碩士班,妹妹剛從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父親決定要在臺北給我與妹妹安置一個家。他拿出多年的積蓄付清買屋的頭期款,我與妹妹則負擔每月的分期付款。於是我們在北投有了一棟兩層樓約20坪的小屋。這小屋深得父親歡心,他平時守在左營老家,隨時想念女兒就乘火車北上,住在自己的小屋,一兩天後又乘火車回去。記得他每兩週便南北往返一趟,樂此不疲。…… 〈未完〉書籍簡介
收錄早期臺海對峙作戰中所依據的「戰鬥詳報」、「戰後之檢討會議紀錄」;
首度公開三門灣戰役、鹿羊戰役等鮮少人知的珍貴戰事史料!
周非將軍(1915-1993),四川巴縣人。之江大學肄業,電雷學校第二期航海科畢業。先後擔任魚雷快艇艇長、高砲連長、陸軍營長,及永豐軍艦艦長、信陽軍艦艦長、海軍馬祖巡防處處長、海軍艦隊指揮部作戰處處長、海軍第六二特遣部隊參謀長、峨嵋特級軍艦艦長、海軍士官學校校長、海軍訓練司令部司令、水雷部隊司令部司令、海軍指揮參謀大學副校長等職。任職期間戰功彪炳,為人臨機果斷,不避艱難,處置神速;並曾大量培育及訓練海軍基層幹部,把捍衛國家鞏固海防的危安意識深植在下一世代人們的心中。
作者胡平生、周先俐教授分別為周非將軍的女婿及女兒,本書歷時五年撰成,近30萬字,是以周非將軍為主軸,看193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後期中華民國海軍的發展過程。其中引用國防部庋藏1949年以後之國軍史政檔案、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文物、國發會國家檔案局庋藏1949年以前之國軍檔案。另收錄的「戰鬥詳報」、「戰後之檢討會議紀錄」及往來文電等原為軍事機密,非一般民眾所能窺探,作者將之逐一解密,並且向國防部申請使用許可,讓這些珍貴史料得以重現天日。本書尚引用海軍司令部及海軍軍史館珍藏之各種沿革史(如軍艦、艦隊、學校、各司令部等),以及報紙、專書、論文等190種,並附有許多珍貴的插圖照片;期盼在拂去歲月的塵埃後,能重新審視並補足那段塵封的歷史,再現中華民國海軍活躍的光輝年代。
★收錄早期臺海對峙作戰中所依據的「戰鬥詳報」、「戰後之檢討會議紀錄」!
★首度公開三門灣戰役、鹿羊戰役、積谷山戰役等鮮少人知的珍貴戰事史料!
★期盼把捍衛國家鞏固海防的危安意識深植在下一世代人們的心中,再現中華民國海軍活躍的光輝年代。序
序一 你所不知道的海軍奮鬥史/胡為真
胡為真博士(前總統府資政,國安會秘書長)
你也許有朋友曾在海軍服務,也許也聽過我們國家的海軍軍歌,甚至你可能還有機會上過軍艦參觀,但是你是否能夠體會海軍真正的精神?是否能瞭解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國海軍在條件不足和內外都有困難的情況下,是如何胼手胝足的努力奮鬥,竭盡心智地去壯大我們的海上力量,保衛我們的國家和海疆?所以當我讀到這本軍人傳記後,真是感到高興。作者是以周非將軍的生平為經,以我國海軍多年來的發展為緯,將海軍的許多組織和制度,在不同時期的任務和各船艦的歷史都作了整理和說明,全書參考和引用了各種公開的和未刊行的、外人不容易見到的一手資料,讓史料自己說話,得以很自然的幫助讀者瞭解周將軍那一代的人是如何的為了中華民國的安全,生存和發展而奮鬥了一生。
周非將軍是民國四十到六十年代時我海軍當中既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又是與美軍合作而獲得對方尊敬的核心骨幹,尤其是他居然還有在抗戰期間參加過陸軍對日艱苦作戰的經驗,更顯示出他背景的難得。本書的兩位作者則都是學有專精的學者,留美的語文專家和心理學家周先俐博士是周將軍的女公子,而胡平生教授則不但是周將軍的女婿,更是海內外知名的歷史學者,著作等身,因此看得出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資料,並加以比對引證,態度嚴謹,使得本書不但具有學術上的份量,更讓人體會到的他們的動力一方面固然是對長輩的孝心,一方面更是有心地努力不讓青史盡成灰。
個人作為先俐博士的政大學長,非常榮幸地能夠有機會對本書先讀為快,因此而更認識了我國海軍多年來慘澹經營的內情和真正了不起的輝煌戰史,當然也更認識了周將軍本人由於智勇雙全而獲致的卓著戰績。我尤其佩服他在年輕時所撰寫的對共軍作戰方法的建議和其中所凸顯的強烈企圖心,以及他後來在擔任海軍士官學校校長和訓練司令部司令的任內所致力推動與時俱進的教育。相信他所努力培育的成千上萬的人才,必然提升了我國海軍的戰力,並且更有效地保衛了我國的海疆。無怪乎先父宗南將軍當年在浙江外海的大陳擔任反共救國軍總指揮時,便對年輕的海軍周艦長肯定有加,其後與他多次來往,甚至在他自己於民國五十一年逝世前不久,都還高興地與周將軍長談。
這不但是一本軍事歷史書,更是一頁我民族艱苦奮鬥的紀錄。在當前海峽兩岸的大環境之下,尤其臺灣社會的氛圍中,本書所傳播的訊息和精神,實在應該積極的廣傳,而個人尤其期盼海內外能夠有更多的有心人興起,像本書作者一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共同努力,一點一滴的將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真正歷史加以還原,以便傳揚到世界各地,並且留傳給我們的世世代代和子子孫孫。
================================
序二 /應紹舜
應紹舜教授(海軍史專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早期海軍人物傳記文學十分稀有,真可說是鳳毛麟角;最早,或許是民國六十年出版的《一八九九年至一九六九年郝培芸回憶錄》,該書的出版得力於其子時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客座副教授、後為中央研究院士郝延平博士鼎力相助;惟限於資力,以手抄本影印發行少數數量,流傳於家人親友間。民國六十九年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鄭天杰先生訪問紀錄》一書,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鄭天杰海軍少將的生平,對海軍人物歷史始有較有系統的出版及發行。其間雖有少數海軍人物傳記、回憶錄的出版;或如郝著之限量發行,或斷簡殘篇轉載於雜誌報章間,終難成氣象。鄭著出版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了一系列海軍人物口述歷史的書籍,如《黎玉璽先生訪問紀錄》、《劉廣凱將軍報國憶往》、《池孟彬先生訪問紀錄》、《曾尚智回憶錄》、《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一、二輯》等相繼出版,為現代海軍史實保留了忠實而深入的記錄。然而不論是口述歷史或回憶錄,由於年代久遠、記憶有所疏漏、個人恩怨、政治立場、價值觀判別等因素因而難免有所偏頗。近讀胡平生、周先俐賢伉儷大作《周非將軍與民國海軍》一書,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胡平生博士係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周先俐女士係周非將軍掌珠,家學淵源,珠聯璧合致力完成此大作。猶記四年前胡教授來臺灣大學森林系我處略微論及周非將軍的生平事跡,今欣見其大作完成。有關周非將軍生平事蹟胡教授伉儷搜羅得如此完整無缺,其間多次至國史館、行政院國家檔案局、國防部史政處、海軍總部等單位搜集有關周將軍的戰功、戰史、戰報、艦艇歷史等參考資料。更難能可貴的是,胡教授伉儷連報紙新聞也不放過,書中有海軍總部出版的《海訊日報》、《忠義報》等有關周將軍資料的轉載;而1937年海軍電雷學校訓練艦《自由中國號》巡航於南洋,其報導取材於當時出版的新加坡《總匯新報》及檳榔嶼《檳城新報》等。其用功之勤著實令人十分佩服。
本書以周非將軍生平為主軸,引證了大量官方資料,內容十分翔實;由書中可看出胡教授伉儷寫作的基本態度是求實存真,至於詞藻的修飾及情節的生動則在其次。與其說本書是一部「傳記文學」,倒不如說本書是一部「傳記歷史」的書籍來得更恰當。
本書特點之一是搜集參考資料特別豐富,如〈棄文習武〉章引用的參考文獻多達81條;〈勝利後至遷臺初期〉章有286條;〈升為將軍(1962年)後〉章則有114條。其來源從官方的史政檔案、書籍、雜誌到報紙等皆有。而其取材不限於政治立場,彼岸的著作及雜誌上的文獻亦多所引用,兩相對照,自可獲得持平的結論。而其引用的史政檔案,如〈戰鬥詳報、電報〉等迄今仍列入軍事機密,非一般人士所能窺探的。胡教授伉儷經過申請後,讓其解密,大量引用於書中;許多資料多為第一次面世,如三門灣戰役、鹿羊島戰役……等。書中不僅收錄周非將軍服勤的信陽軍艦的戰鬥詳報,其他參戰的軍艦如太平、永壽、寶應、洞庭、嘉陵、永昌、雅龍及美頌等艦的戰鬥詳報並附圖也都臚列書中,佐以胡宗南將軍日記相關的記載(時任大陳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化名秦東昌參與指揮),讓整個戰役毫無保留地呈現國人面前,可說是其他有關海軍人物傳記書籍都不及的,無愧是傳記歷史書籍中的傑作。……
民國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定後,中共軍事武力逐漸向東南沿海擴張集中,大陳列島的情勢也開始緊張起來。當時國軍雖掌握控制局部地區的制海及制空權的優勢;然而海軍的裝備並不如想像中精良,在多項戰鬥詳報中的檢討事項中可看出;如其時海軍艦艇多使用三吋艦砲,即使是信陽艦艦砲也不過4.7吋;而中共海軍部分艦艇已配備有俄製5.1吋重砲,戰場上優勢逐漸消失。其他如電機多有故障、砲火指揮儀不良、望遠鏡品質不佳、日式艦艇無雷達,夜間行動困難、無冰箱難以長久執行任務,空間狹窄,生活條件甚差等問題逐一浮現。然而在本書中可看出海軍官兵奮勇向戰,不辭艱危,出敵意表,士氣旺盛,屢次均能達成上級交付的任務。其中最悲慘的莫過於積谷山戰役駐守該島陸軍第二戰鬥團一百四十餘人,奮勇防守對抗中共陸軍60師179團3營、海軍溫台巡防大隊第一、二中隊的8艘艦艇,佐以遵義、臨沂砲艦的砲轟;在如此劣勢情況下,島上英勇的國軍官兵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全部壯烈犧牲。其事蹟比美於「田橫五百壯士」;然當時政府當局為避免影響國軍士
氣,對整個戰役密而不宣,迄今仍未對外公開,本書則多方蒐集資料,有較詳盡的報導。
綜觀周非將軍生平,其軍旅生涯長達三十五年;除三年半投效陸軍外,其他時間皆在海軍服勤。從海軍處上尉科員做起,歷經海軍軍士學校中校大隊長、太湖軍艦見習艦長、永豐軍艦艦長、信陽軍艦艦長、峨嵋軍艦艦長、馬祖海軍巡防處處長、艦隊指揮部作戰處長、六二特遺部隊參謀長、海軍士官學校少將校長、海軍訓練司令部首任少將司令、海軍水雷部隊少將司令、海軍參謀指揮大學副校長及海軍總部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委員等職位。然而無論在那一職位上,周將軍都克盡職責,全力以赴,深獲長官的信任(如胡宗南將軍指揮白沙山戰役時,指定由周非中校指揮的永豐軍艦參與此戰役);下屬的愛戴(如周非上校調離信陽艦時,全艦官兵致送精美紀念相薄,內有相關人、事照片及全體官兵簽名等)。任各項要職期間,或英勇善戰、或運籌適宜、或參贊戎機、或策劃作戰、或規劃籌備(海軍訓練司令部)……等事項;因而榮獲各項勳、獎章:如陸海軍甲種二等獎章、六等、五等雲麾勳章、干城獎章、六等寶鼎勳章、海功獎章、績優獎章、光華甲種一等、二等獎章、海勛獎章、海風獎章、海光獎章、海績獎章、忠勤勳章等。有的勳獎章不止一次獲得,而民國四十三年更獲選為第五屆國軍克難戰鬥英雄。胡教授伉儷對周非將軍擔任各項職務任職期間引用各種參考資料,依時序編輯排比,不僅章節分明;對各項職務演變及因果關係詳加分析,脈絡井然,多具有深入精闢的見解。本書的出版,將對民國三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間,海軍各項動態變遷的瞭解有莫大的裨益。
================================
後記 追憶父親
周先俐
自從父親1993年12月過世後,左營老家轉讓他人,我與姊妹弟弟改在臺北、洛杉磯、上海等地相聚,二十多年不曾再回左營,童年的生活似乎完全從我的生命中消失。由於參加2015年5月22-23日在左營四海一家舉辦的「海子52屆與海青55屆同學會」,「左營」再度走進我的生活,童年的記憶終於聚焦在一生至愛的父母親身上。
父親生於1915年,天資聰穎,5歲入小學,11歲以官費生入川東師範學校初中部,17歲考入素富盛名的杭州之江大學理學院數學系。中日戰爭前夕,他是一名年輕優秀前途無限的大學生。但是,在他入之大之前,正逢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1932年又值上海「一‧二八事變」,全國抗日情緒高漲。父親生性熱血勇敢,尚俠好義,在之大只讀了一年,眼見國家遭受日寇蹂躪,便毫不猶豫棄文就武投考軍校,進入海軍電雷學校。軍校畢業後,隨即投入抗日聖戰。1941年,駐守石牌要塞砲台,阻止日軍入川。1947年(民國36年)2月,「二‧二八」事變發生,父親奉命率部自上海開赴臺灣馳援,鎮守左營並敉平楠梓煉油廠暴動。事變平息後,即率海軍新兵第一大隊駐守左營,留在臺灣。
1947年夏天,父親與母親成婚,定居於左營海軍基地眷村建業新村。1948年後,姊姊、我、妹妹、弟弟相繼出生。1949-1961年,父親戍守海疆,很少回左營家中。母親為照顧稚齡子女,放棄教師的職業,在家中督導我們課業,使父親能專心作戰及公務,心無掛慮。1956年,父親任六二特遣部隊指揮部參謀長,那時姊姊、我、與小妹分別是8歲、5歲、與2歲。記得大約在我小學一年級時,父親自臺北回家休假二、三日。有一天,我們正如往常歡聚在客廳裡聽著父親說故事,客廳茶几上一台老式的黑色軍用電話忽然響起,父親接聽了電話,神色突變嚴肅,他一字一句清晰地下達命令,「某某艦赴金門。」我們屏息靜氣坐在客廳沙發上不敢動,海戰就好像發生在我們的家中。
父親駐防外地約十二年,晚上家中總是靜悄悄的,我們唯一的娛樂便是守在收音機旁聽中國廣播公司的廣播劇。每隔一兩天,一位獨眼賣煤球的李叔叔(父親的學生),會騎著腳踏車過來,看看我們有無需要幫忙之處,偶爾也會陪我們下盤跳棋。有一年中秋節,父親突然回家,手中拎著一個鐵盒,內裝4個月餅,令我們高興歡呼!
我十歲以後,父親長駐左營,家中氣氛因為父親樂觀開朗幽默的個性忽然變得熱鬧而愉快。那時父親白天在海軍士官學校上班異常忙錄,每晚還需參加宴會或全校官兵的同樂晚會。但是週日全家一起到中山堂看電影他從不缺席,那是我們最快樂的親子時光!我們所住的建業新村98號日式官舍曾招待過當年美軍顧問團團長、抗戰勝利代表蔣委員長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的何應欽將軍及高雄市長楊金虎等賓客。
幼年的我有一張圓圓臉與兩顆大眼睛,長輩們叫我「小周非」。我是父親忠實的小跟班,在家中他走到哪裡我跟到哪裡,聽他講戰爭故事。當時雖然聽不懂,但是許多地點與海軍軍官的名字卻留在腦海深處。當我與外子開始撰寫本書時,這些沉睡了50年之久的記憶又被喚醒,如一張老水手的海圖,指引著我們寫作的航路。
父親常講一個四川軍閥橫行的故事,發生在他就讀川師附小時。某一天,軍閥召集所有公校學生在城門上廣場集會。雙方一言不合,軍閥下令開槍掃射學生。父親站在後排,隨眾往後跑到城牆邊,眼看若不跳下數丈高牆即當場被擊斃。那時他顧不得害怕,立即隨著前面高年班的學長往下跳。醒來後發現自己竟伏在一位學姊身上,學姊躺著不動,不知是死是活,他搖搖晃晃走回家,爬進床下,睡了一覺,忽聽見祖母呼喚聲,才爬出來。父親日後從軍救國的心志可能就在那時埋下了種子。
父親一生無任何宗教信仰,唯樂善好施是他的天性也是他處世的原則。每遇乞丐他必施捨,沒有例外。有一次父親騎腳踏車載我與姊姊到左營大街購物,就在中山堂前面遇見一個乞丐坐地行乞,父親想要下車給他錢,可是腳踏車失去平衡,我們父女三人都跌倒在地,他趕緊站起來把姊姊與我拉起,但還沒忘記給乞丐幾塊錢才離開。
海軍子弟小學畢業後,我直升海青初中部。三年後,以全校第一名成績畢業,考進省立高雄女子中學。又三年後,考進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系(英文系),選擇了與父親的科學背景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學之路。
1970年,父親自最後一個職務海軍總部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委員任上退休,養殖蘭花竟然成了他主要的嗜好。蘭花種類繁多,各不相同,如中國蘭、蝴蝶蘭、洋蘭、石斛蘭、萬代蘭、文心蘭等。蘭花又生性嬌貴,不易養殖。父親閱讀大量中英文書籍,並且精確控制陽光、溫度、與濕度。為了養蘭,父親把家中後院搭起棚架,他的蘭花最高數量曾達2000盆以上,完全由他一人澆水、施肥、分株、選擇植材,他還曾專程到臺大農藝園區請教專家。父親最大的興趣原在科學,未想到養殖蘭花竟圓了他植物學家的夢,也給他的退休生活平添了無數樂趣。
1974年11月底,母親因多年腸胃高血壓失眠宿疾辭世,我們接到父親電報,急速返家,協助父親料理母親喪事。喪事後,為避免父親睹物傷情,要求父親北上暫住一年。那一年,我們在新北投租了一間寬敞的平房,暫時做為我們的家。夏日晚上,氣候炎熱,我與弟妹睡在平坦的屋頂上,父親就搬一張藤椅坐在一旁睡覺,守護我們直到天色微明。一年後,他又帶著弟弟又搬回左營老家。
失去了母親的父親,開始了孤寂的新生活。起先還有勤務兵料理他的生活起居,後來他辭退了勤務兵,就從頭開始學習煮飯做菜燒開水,而且頗有心得。他能做道地的四川名菜怪味雞,親朋好友都讚美有加。偌大的日式官舍,晚間只有客廳留有一盞小燈照明,父親就在那裡看電視。但是他依然樂觀,白天養殖蘭花,晚上觀看戰爭影片,自然界奇觀節目與卡通影片。他幽默地說,「天下沒什麼事能難倒我!」
1976年,姊姊已婚,嫁給她的同學從事電影美工設計的任適正先生,我考進輔仁大學英文文學研究所碩士班,妹妹剛從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父親決定要在臺北給我與妹妹安置一個家。他拿出多年的積蓄付清買屋的頭期款,我與妹妹則負擔每月的分期付款。於是我們在北投有了一棟兩層樓約20坪的小屋。這小屋深得父親歡心,他平時守在左營老家,隨時想念女兒就乘火車北上,住在自己的小屋,一兩天後又乘火車回去。記得他每兩週便南北往返一趟,樂此不疲。…… 〈未完〉書籍簡介
收錄早期臺海對峙作戰中所依據的「戰鬥詳報」、「戰後之檢討會議紀錄」;
首度公開三門灣戰役、鹿羊戰役等鮮少人知的珍貴戰事史料!
周非將軍(1915-1993),四川巴縣人。之江大學肄業,電雷學校第二期航海科畢業。先後擔任魚雷快艇艇長、高砲連長、陸軍營長,及永豐軍艦艦長、信陽軍艦艦長、海軍馬祖巡防處處長、海軍艦隊指揮部作戰處處長、海軍第六二特遣部隊參謀長、峨嵋特級軍艦艦長、海軍士官學校校長、海軍訓練司令部司令、水雷部隊司令部司令、海軍指揮參謀大學副校長等職。任職期間戰功彪炳,為人臨機果斷,不避艱難,處置神速;並曾大量培育及訓練海軍基層幹部,把捍衛國家鞏固海防的危安意識深植在下一世代人們的心中。
作者胡平生、周先俐教授分別為周非將軍的女婿及女兒,本書歷時五年撰成,近30萬字,是以周非將軍為主軸,看193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後期中華民國海軍的發展過程。其中引用國防部庋藏1949年以後之國軍史政檔案、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文物、國發會國家檔案局庋藏1949年以前之國軍檔案。另收錄的「戰鬥詳報」、「戰後之檢討會議紀錄」及往來文電等原為軍事機密,非一般民眾所能窺探,作者將之逐一解密,並且向國防部申請使用許可,讓這些珍貴史料得以重現天日。本書尚引用海軍司令部及海軍軍史館珍藏之各種沿革史(如軍艦、艦隊、學校、各司令部等),以及報紙、專書、論文等190種,並附有許多珍貴的插圖照片;期盼在拂去歲月的塵埃後,能重新審視並補足那段塵封的歷史,再現中華民國海軍活躍的光輝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