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夢錄:海派文學作家的12張面孔 | 拾書所

畫夢錄:海派文學作家的12張面孔

$ 261 元 原價 290
本書特色
一、20世紀30年代,海派成為中國現代文壇的重要流派,本書中的12位文人(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戴望舒、張資平、邵洵美、蔣光慈、王韜、蘇青、葉靈鳳、徐訏、無名氏)不僅在文學成就方面有代表性,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與軼聞舊事的故事性也不遑多讓。
二、什麼原因讓海派於20世紀80年代之後突然華麗轉身,成為年輕人的追捧目標,海派風格融入生活成為一股潮流?這12位文人的故事有助讀者了解海派的影響力。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文壇爆發了一場大論爭―京派與海派之爭。先是沈從文打頭陣,發表了〈文學者的態度〉,要求作家擺脫一切非文學因素的依附和屈從,真正實現文學的獨立價值。海派作家杜衡發文辯解,認為文人在上海謀生不易,需用稿費維持生計,從而導致多產,造成藝術上優劣不分,但這並不是可恥的事情。那場大爭論持續了一年多,最後不了了之。
但是海派文學,從此開始嶄露頭角,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
實際上,海派沒有成立過正式組織,也從未發表過宣言。海派能成為一個重要流派,是由於海派作家在思想傾向、藝術趣味以及創作手法上的某種共同特點。海派文學有著比較濃郁的商業氣息,追求作品好讀和有趣,在海派文人身上,既有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幻滅感,又樂此不疲地欣賞和挖掘,讓陌生的都市風景散發出耀眼炫目的魔幻之光。
「海派」是個大概念,廣義上指所有活躍在上海的文人―這其中包括鴛鴦蝴蝶派(徐枕亞、畢倚虹、包天笑等),新感覺派(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等),左翼文學(茅盾、蔣光慈、殷夫等),三、四十年代傳承言情傳統和現代主義探索的新海派(張愛玲、徐訏、卜乃夫等),以及不能準確劃入某個文學流派的張資平、曾虛白、蘇青等。海派文人數目眾多,浩如星海,本書文字中描繪的12張面孔,只是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代表。
舊上海過去一直被指為「資產階級大染缸」,海派文學也始終遭受指責和攻擊,從鴛鴦蝴蝶派文人到新感覺派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等。只是後來張愛玲的出現,才多少為海派文學挽回了一些顏面。有意思的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海派忽然來了個華麗轉身,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對象。海派電影,海派小說,海派住宅,海派家具……。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本書從12位海派文人的私人生活史入手,從歷史的深井中打探記憶的碎片,鉤沉爬羅,精心梳理,通過他們的身世經歷、愛情遭遇、筆墨官司等軼聞舊事,剖析其心路歷程。透過表象文字,可以看到海派作家們千瘡百孔的人生。「海派」是個大概念,廣義上指所有活躍在上海的文人―這其中包括鴛鴦蝴蝶派(徐枕亞、畢倚虹、包天笑等),新感覺派(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等),左翼文學(茅盾、蔣光慈、殷夫等),三、四十年代傳承言情傳統和現代主義探索的新海派(張愛玲、徐訏、卜乃夫等),以及不能準確劃入某個文學流派的張資平、曾虛白、蘇青等。海派文人數目眾多,浩如星海。
本書特別挑出12位海派文人,從私人生活史入手,在歷史的深井中打探記憶的碎片,鉤沉爬羅,精心梳理,透過文人們的身世背景、愛情遭遇、筆墨官司等軼聞舊事,剖析其心路歷程,與其所創作出的文學成就。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