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見 | 拾書所

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見

$ 324 元 原價 360

夫妻畢業了,父母可以重考深造!

曾經在婚姻中痛苦掙扎的雙方,
 為了孩子的福祉,仍須一起努力成為「合作父母」;
 「親子探視」是為人父母和子女不可被剝奪的權利,
 卻是合作父母最衝突及糾結的戰場。
 本書十個親子會面的故事,來自法院社工最深的反思與看見,
 詳述了大人和孩子的心路歷程,
 讓愛孩子的當事人,可以重新學習與成長。

 一對同居共處困難的夫妻離婚後,兩人可以成為仇人、可以不相往來形同陌路,也可以維持淡淡友誼。倘若兩人共有子女,必須考量孩子的養育、教育和人格成長,仇人或陌路都無法合作,更無法有效達成親職,因此,分手之後,如何重新定位兩人的關係,讓孩子的損傷減至最低、親子之間的親情臻至最高,考驗著當事人的成熟度,和周邊人的支持、理解和現代化的程度。

把男女情感糾結與親子之情分開來
 合作父母不是本能,需要後天學習。尤其是在兩人離婚的掙扎過程中,已經傷痕累累更是困難。事實上,在完全不想見對方的面,為了下一代卻要釋出善意祝福對方跟孩子的關係,這也是離婚父母必須面對的議題。
 大人可以選擇離婚,但不能就此決定孩子今後沒有母親或父親,父親和母親都是孩子無可取代的珍寶和權利;孩子不需要因為父母離婚而失喪任何一方──這不是孩子的責任。

「親子會面」是法院提供的精緻服務
 離婚之後,一方跟孩子同住,但是親情需要見面來維持,因此如何促成「探視方」跟孩子見面相處,就需要費心安排。過去稱之為「探視權」,現在稱為「會面交往」,更呈現出親子雙方對等的會面需求,和會面過程是一個動態交往的歷程。
 「會面交往」,不是僅僅見個面而已。正因為其困難和挑戰,會面交往的促進和協助,成了一項專業服務工作。本書的前三章有兩位過來人的心聲,提供類似經驗的人做參考。
 接下來的八章,是八個會面交往的故事,呈現大人和孩子的心路歷程;並且詳細描述了一群默默耕耘的法院社工(會面促進員)如何穿針引線,促成這樣的會面時的心路歷程。最後的一些篇章,是難能可貴的專業知識整理,將此工作做出階段性的描述,可作為日後傳承或培訓時的參考。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