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無處安放 | 拾書所

班,無處安放

$ 297 元 原價 330

他認清了自己永遠沒有同伴,
但他要解開那名為宿命的東西……
▎全新譯本,重磅推出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
寫 給 所 有 與 世 界 格 格 不 入 的 怪 物 們 。

▍人們傷害他欺騙他,因為他是異類。
▍人們親近他渴望了解他,因為他是異類。

黑暗是他的家,夜晚是他的歸宿。只有在黑夜裡,人們的眼神不再那麼危險……

《第五個孩子》裡,那個一出生就讓整個家族四分五裂的小怪物,班,長大成年了。進入存在無數隱形怪物的社會,一路上不乏善良、願意幫助班的人──那些人,多半同樣無家可歸,有著坎坷的童年。但更多的,是想騙他、利用他,甚至將其視為研究對象的人:

他睡在床上,看起來很像一般人,但他吃生肉,有著奇異的外貌,還有狗吠一般的笑聲。他會用刀叉,知道要洗澡保持乾淨。他渴望認同,需要愛。可他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樣──班到底是什麼呢?

多麗絲.萊辛以精煉簡潔的文字,透過班成年後遭遇的人事,赤裸描繪出人性,之中有光輝有溫暖,亦有殘酷而近乎失去人道的運作規則,帶領讀者反思高度文明社會裡,科學發展的箝制,與人類尚未跟進的內在視野。

▍各界推薦

陳艷姜(國際萊辛學會祕書、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專文解析
石芳瑜(作家)
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終身講座教授)
番紅花(親職作家)
一致推薦

專文解析
被世界遺忘的孤兒──多麗絲.萊辛筆下的浮世畸零人
◎陳艷姜(美國多麗絲.萊辛學會祕書、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因全文涉及故事情節,以下摘取部分內文刊出。※

多麗絲.萊辛是一位很獨特的作家,二○○七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已經高齡八十八歲了,她一生的傳奇際遇,也不亞於小說中的曲折故事。而特別令人驚豔的是:她不嗇把自己的人生揉合於她筆下的小說中,六○年代的經典巨著《金色筆記》即見證了她的個人經驗與大時代的洪流如何緊密契合,而造就一本偉大的作品,永傳於世。
萊辛生為白人,成長於非洲,並支持當地黑人平權運動,從青年時期就參與了左派政治團體,卻於中年看破政黨的虛偽,而在諸多著作中揭露政治的醜陋面向。身為著名女作家,時常著墨現代女性的問題和苦惱,卻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的標籤,只因她認為許多女性主義者的想法太狹隘。同時,女性的身分並未限制她的經歷與想像,她筆下的故事不限於傳統女作家擅長的親情或愛情,她勇於思索人生,突破傳統的觀念,質疑一切既成的偏見,例如父權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文學寫作上客觀描述是否優於主觀感受;又例如:公理正義是否就是年輕人革命的動機?科學是否是二十世紀的迷信?宗教該被宗教派系團體壟斷而窄化嗎?西方的文明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嗎?非洲與東方難道沒有更早的文明起源?
萊辛筆耕了六十年的可觀作品中,《第五個孩子》與《班,無處安放》無疑占了一席之地。班短暫的一生讓讀者除了同情悲憫外,也能反思許多相關的議題,例如:婚姻是建立於愛與性之上,還是基於男女被父權制度洗腦而渴望,幻想出一個所謂的幸福大家庭的遠景?而所謂「正常」的小孩是什麼樣子?「不正常」的小孩又該如何對待?班的哥哥姊姊們對他毫無愛心,但他們都被社會接受為「正常、健康」的孩子;班其實很善良,且能學會如何服侍年老病弱的畢格斯太太,卻被視為「不正常」。此外,人與野獸到底有何差異?人性與獸性的界線在哪裡?小說中的壞人都很聰明,可以算計、陷害他人,而班雖然弱智,他不會主動傷害他人,並且知恩圖報。雖然班身上性與暴力的本能比一般人強烈,但他的自制力也足以使他不至於強暴女人或打死害他的男人。又例如:所謂自然與文化之間的差異又在哪裡?自然就等於野蠻,文化就高尚了嗎?
萊辛自己曾在訪談中提及她寫這兩本小說的想法,其一是,一種面對現實中的恐怖與黑暗而產生的無助感。現代科技文明的進步,讓我們以為我們多多少少可以控制一些事物,但其實我們無能為力,很多事件的發展終於失控。她的說法,讓我想起她在許多作品中描述的戰爭後遺症,人類在歷史洪流下數以百萬計的犧牲,究竟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其二是,人們往往只看到對立、矛盾,卻忽略了大家的共通處。我們把彼此分化為白人/黑人,男人/女人,這個主義/那個主義,此宗教/彼宗教,等等,但是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嗎?萊辛曾言:她拜讀了許多不同宗教的經典,最終發現所有宗教的教義其實大同小異,我們為什麼不能珍惜彼此,和平相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萊辛不但擅於講故事,更有民胞物與的熱情和洞悉人性的智慧,她的作品往往反映時事,並且高瞻遠矚,讓讀者不但享受了閱讀的樂趣,更可能改變自己的思想。莫怪有許多讀者,包括一些成名的作家,明白表示:萊辛的作品改變了我!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