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奧秘全書006:心性自然-靈性之修練與心性評量(養性篇) | 拾書所

生命奧秘全書006:心性自然-靈性之修練與心性評量(養性篇)

$ 474 元 原價 600
這是一本靈性如何到達自然境界的書,修養心性是所有修練的基礎。修練就是在生活之中的點點滴滴,要能體會自己的意識和行為是否自然了?然而,這「自然」是映照自靈性的自然;本篇內容分為三部分(一)心性是靈性修練的磐石:什麼是心性,心性與人性有什麼不同?心性是所有修練的磐石,大道如何做心性的評量?為什麼說:「心性上天的標準是自然」?(二)各宗派之心性論:佛道儒之心性論是什麼?中國哲學的心性發展過程如何?心性如何轉化與傳示?(三)自然之境界:哲學家們的自然觀念是什麼?理學論述的自然概念又是什麼?心性是靈性的指代,光的修練是在使靈性恢復其本質的自然,道的心就是自然。

◇自序 心性上天的評量準則是自然

常聽到有人說,這個人很友善、很開朗、有教養、有性格、有人緣、有修養、有信仰、有愛心、有學問。因此,一般人會為自己立下自以是的 “道德標準” 和 “行為準則” ,在人際關係之中做自我展現和評量他人,而成了一個人的 “人格” 所展現出來的氣質;大道靈性學術認為,一個人的 “人格” 來自於今生的教育和環境,累世的習性紀錄影響,還有先天靈魂光所寄託不同磁場的共性和特性;由相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或個性就是一個明證。然而,所有的靈魂光都有一個共同靈性的本質,我們稱之為良知、良能、智慧,是精神感應的靈光氣質,這有別於頭腦意識思維的認知。

“修心養性” 是古代流傳下來人格氣質的養成,著重以人倫和道德為生活的基礎,若進而可以與內在靈性生命的連結,則謂 “修養心性”;大道靈性學術是直接開啟靈性能量的修練。因為,頭腦的意識思維是無法到達精神感應的靈性。相對於頭腦意識的靈性模式修練,則著重在 “修養心性” ,如果有人說:「這個人的心性很好?」好壞又是頭腦所設定的標準。其實,「心性」沒有好壞,而是自不自然?

「心性」是什麼? “性” 又是什麼?性即特性,性即本來就有。如果講 “心” 的特性,就必然涉及到心的善惡、染淨的本有、始有問題。事實上,中國古代「心性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善惡、染淨和善惡染淨是本有還是始有這三種問題而展開的。所以,「心性」應當包括心的自然特性和心的本來具足這兩個方面;雖然「心性論」所探討的應當是 “心本來具足” 的種種特性及其相關的問題,但考慮到「心性論」與「人性論」的實際差異,我們有理由認為,「心性論」實際上應當是 “以心性的轉化為中心” 而展開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方法論體系,而不是簡單的探討 “心” 與 “性” 的存在狀態的理論體系。

什麼是身心靈全人健康的平衡發展?由於對「靈性」的認知闕如,修「心性」卻一直陷在 “身心” 上去努力,更以頭腦意識去覺知;顯教所談大多為「心性」之調攝和參悟,卻忽略了調身之法,因而禪修時常因身體的障礙無法進入狀況,當身體有了因果病痛,造成身體不自在、不自然,而被 “身” 所卡。因而修練又不自覺的陷入見聞知覺,於是意識一直打轉不自知,而被 “心” 所卡。一旦陷入意識修行,將造成意識的刻意和不自然;「心性」的調攝不在 “心” 嗎?也不在 “身” 嗎?其實,身心靈的平衡發展都是以「心性」為磐石,尤其是與靈性連結的修習。

一般的修行,必須先 “開悟” 而後進入修行,若以 “我” 去修練,便落入 “我執” 而不能入「真道」。其實 “ 修 ” 是為了 “ 行 ” ,假如能正確去行,不修也無妨,此人之「心性」基本上已經到達“自然的境界” 是所謂的 “修無所修” 。心性自然的展現是什麼?修行人展現了簡樸單純,如赤子之心,言行如一,舉凡修行、涵養、舉止、言行,都有無法言喻的從容與自在。若 “心” 不 “自由” 造成行為不會 “自在”,意識則不會 “自然”。靈性的修行是減法修行,自然清靜,最終才能 “還我本來真面目”。

靈性模式的修練,不是從頭腦意識的思索或執行,而是從靈性能量和境界著手,靈性能量就是 “靈魂真氣”,要淨化能量和增加能量,必須在降意識的功法之下進行,也就是「先天啟靈法」以靈魂真氣突破腦意識氣。減少頭腦意識的不自然,將成熟的靈性能量境界找回來。所以,沒有刻意修行,只是靈性的道法自然,沒有頭腦做什麼,也沒有想成為一位 “像佛的人”。人的靈性只能恢復,只要掀開意識的破布, “金佛” 就自然顯現。成熟的靈魂光就是到達 “佛” 的境界,這就是恢復靈魂光本來的真面目,所以,要成為一位 “像人的佛” 人活著而到達了那個境界。

修練必須完全交給大自然,讓大自然在 “我” 身上做功,洞悉大自然的微妙存在,一旦融入大自然 “我” 就不見了;所謂的「真道」就是修靈性能量的 “靈魂真氣” ,而以 “無意識” 沒有 “我”的功法,來替代以前修腦意識氣的 “意識功法”。然而,如何以靈魂真氣突破腦意識氣,使大自然在我身上作功呢?心性自然為什麼是靈性修練的基礎呢?大道靈學創悟人,許衡山先生說:「心性」要多接觸大自然從觀察萬事萬物的因起緣滅做起。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大自然的一切景象及運作法則,皆涵蓋於「道」中。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無一不是含著「道」,從觀察細微來洞悉生命的本質。要從觀察「大自然的法則」來領悟體會「道」,道法自然,「境界」才能提昇,「心性」才得修正;心性調整一定要用 “謙卑” 的態度抵制 “自大” 的習性。那個自大的我不見了,那個執著也不見了。沒有所謂的 “自做業障” ,只因為 “不自然” 所造成。「道」涵在宇宙中,人亦是個小宇宙,但還是被腦覺魂的差別即 “自我習性” 束縛無法超脫。更況何累世的習性無形中影響而不自覺, “執著” 被無形力量擴大或鎖控而不自知。

心性的調整,首先要淨化摒除 “習氣” ,真誠的面對自已靈魂的最深處,絕對不能對自己有任何的錯覺,包括所有「心性」上的缺點、弱點都不能放過。「心性」上的弱點就是因果洞中的 “坑洞”死、傷、病劫的紀錄、無形的 “累世習性”、磁場的 “共性”、 還有 “負能量” 的影響都要處理掉。有一個小瓶子,從瓶口可以見到底下畫了一隻青蛙。然而這個魔幻的瓶子能夠將青蛙的影像以「浮空投影」3D的映照在瓶口上,人們可以看得到一隻青蛙,但是用手卻抓不到;「心性」就如瓶中的畫像,來自靈魂的本性,那個靈性的本質,而與靈性本質相通的「心性」映照上來就是意識「自然」的展現。頭腦意識無法到達靈性,但靈性卻可以映照到意識。所以,要意識自然卻是從靈性著手。

南懷瑾老師認為「自然」兩個字原來不一定適合在一起的名詞,道法「自」、「然」,是說它 “自己當然如此”,它的自體當然是如此,不要再問了不能問下去。等於宗教講的一樣,不要追問上帝是誰造的,信就得救,不要問,再問下去問不到底了。所以道法是「自」「然」, “自己當然如此” 謂之「自然」;人修「大道」,就當效法道的自然本性,順應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並致力於保護、維護自然界的和諧。對於人世的一切東西,都不要強求,應順應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規律。必須尊道而貴德,要知足、知止、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華。

心性上天的評量準則是「自然」嗎?靈修先使自己成為 “善人孝子” 和 “意識自然” 之人,不只是不偏私邪惡,還要是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小時候父母是天地,孝順學會了感恩、謙卑和敬天,上帝是上天之主,對上天就是要有謙卑心,自我和執著就會趨向於自然,發現了自己的精神靈魂光也是來自天上的磁場,頭腦的意識也要向不朽的靈魂精“神”學會謙卑和臣服。道、靈性、自然都是一個 “境界”,無法完整的描述,只能體會和感應。所以,心性上天的評量準則就是「自然」。

◇前言◇

大道靈性系列,從「靈魂光的真理實相」(靈學篇),「靈性能量之體驗與療癒」(靈能篇),「大道靈性模式的修練」(靈修篇),「第三眼進入更高人類精神次元」(靈力篇)。在第三篇(靈修篇) 裡有一個「嚴正的聲明」,不得在沒有接光的場所,以及沒有眼通教練的照顧之下進行有關「先天啟靈法」的修練;當瞭解了第一篇靈魂光的真理實相,知天地、鬼神和生死,生命的意義自然浮現。第二篇靈性能量和境界,瞭解到整個能量的淨化、增加,心性自然的俢為,意識更能領悟到自然的境界。所以,每個人都能自我的做到「修心養性」,進而「修養心性」,而達到身心靈全人的健康。

本篇「心性自然之境界」就是可以做為日常的修行功課,而可以不必在有接光的場所進行。修行就是在生活之中的點點滴滴,體會自己的意識「自然」了沒?「自然」就是不刻意,不排斥,刻意往往有設計在裡面,排斥往往將無限的可能拒之門外。所謂的「良知」就是不加思索,所展現善的舉動。因而情緒上可以做到心平氣和,能夠心腦定靜,能讓靈性能量自然流動循環,真實的愛在其中;心角數的評量透視,一般人是五個正心角或六個正心角,然而有人來會探討,一測定就是十個正三角,其尚未進入靈性模式的俢行,所以,可以知道其心性的修養較一般人好,也就是其平常的為人處事非常的自然。本篇分為三大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心性是靈性修練之磐石」。「心性」( The Spiritual Nature)本是佛教用語,直指本心之靈性狀態或境界。大道心性的評量,是以「第三眼」的透視「心角」數,來評量此人目前「心性」的自然境界,心角數相當於心量,亦為能量之容器。而第三眼感應透視可以讀取其目前靈性的能量度和體外光的境界。「心性」類同於靈性和道,不容易以語言文字來敘述或論斷。這個無形的精神,靈性狀態或境界只能以無形的第三眼靈力來透視和蠡測。心性又如何來修練呢?除了修心養性以為善人孝子的修練基礎之外,意識的自然和心性的自然就很重要。不是修頭腦意識而是直接從靈性能量和境界著手,靈性成長了,心性自然了,意識也就從心性映照上來而自然了;所有的修持,若是為自己,便會偏離正道。若是為了提升宇宙、提升人類的聖潔性,便能令你進步;靈修是修自己內在的神,佛教大圓滿法修「心性」,即明心見性當下清淨。道教的太乙金華則以「元神光回」,自然性修而完成命修。

第二部分「各宗派之心性論」。佛、道、儒之「心性論」:佛教與儒道兩家都具有鮮明共同的「心性」旨趣,內在超越和主體思維離不開心性修養。三教都以 “不昧本心” 為共同宗旨﹐都以直指「本心」為心性修養。「心性論」佛教的唯識修行 “轉識成智” ,道教的 “內丹修練” ,儒家以孟子和荀子的 “心的本性” 之論述。中國哲學心性之發展,魏晉玄學思潮和本體論思維的影響下﹐中國哲學從宇宙(天)轉到「人」﹐著重探究人的本質﹑本性﹐從而由「宇宙本體論」轉入「心性論」。中國哲學上,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事實上都屬於「超階級」的「人性論」。是後天意識的內心體知,以 “心的體認” 而知人的道德意識即 “良知”,但屬靈性展現的「心性」則是先天良能本來具有的真心,意識其實是無法到達的。

「心性」的轉化與傳示,當認證了心性,就叫 “涅槃”;當他 被無明蒙蔽了,就叫 “輪迴”;以心性的轉化為中心,展開具有很 強的實踐性,以能量不斷的提昇代表境界的 “轉化”,只有在上師和學生都同意進入那個經驗時,才可能 “傳示” 心性和印心。如何瞭解「各宗派之心性論」呢?中國古代「心性論」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五家:佛教唯識宗的心性觀道教,佛教禪宗的心性觀,儒家孟子的心性觀,儒家荀子的心性觀,道教的內丹心性觀;佛教禪宗認 為,心有本心,性是本性,心有染污,性本清淨,悟到了心性的清淨,心也就不再染污,眾生在覺悟的意義上也就同諸佛無異。

第三部分「自然之境界」。靈光成熟的境界,是在靈光能量超過一千兩百萬靈魂光的境界,體外光現示的是金黃色外加三圈七彩虹光。是感應能力從第三眼到達第五眼的境界,而且是有能力去執行濟世救人的工作,所以,「境界」不是修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這個時候的靈魂光可以返源歸宗,可以回到那靈源地,而不被任何的天界磁場所吸附。所有未成熟的靈魂光,將可以感應到有一個能夠成熟的「大道」。「佛的境界」就在那裡,你說祂是什麼?祂就是什麼。場域觀念的「自然」所嘗試描述的就是「靈性的境界」,但要能量、感應力足才可以體悟其境界。境界型態的「自然」所嘗試的就是由下往上看的,每一個能量度階段的「自然」,最初可以由意識來領悟,不斷的感應能力的開發,在做之中來體悟,當然期望最終能夠體悟到佛境界的自然。

「自然」有不同的觀念,大多直指靈性本質 “自然之境界” 。“道” 是宇宙運行的法則, “靈魂” 存在於天界磁場,道法自然、靈性自然都是其本質。所以,「自然」是不依人存在而存在。凡事當頭腦意識(人)的介入,就容易造成「不自然」,而本來就存在無可理解的靈異現象,頭腦意識卻認為是「超自然」;道、天道、大道,經由大道靈性模式的修練,可以感應體驗到不同領悟的境界;「光的修練」就是在修靈性能量的 “靈魂真氣”。目的在使靈魂能量成熟,並且恢復靈魂光本來真面目;然而,對人類有什麼貢獻呢?最終可以進入人類精神的新次元。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