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學家、杜賓根大學近代史教授艾華德.弗利(Ewald Frie)
挑戰跳脫時間、空間侷限及西方中心論的世界史重磅力作
二十大關鍵主題,搭配全彩插圖與數十幅詳細地圖
呼應108課綱核心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破除對世界史的刻板學習、理解
以真正的全球觀點重新看待各地文明如何演進,進而相互交織影響
從青少年到成人都適合的新型態世界史讀本,走一趟前所未有的世界歷史之旅!
┤各界好評.齊聲推薦├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陳一隆(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蔡蔚群(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謝金魚(歷史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既不願接受依照時間順序書寫歷史的傳統方式,也不願信任『大歷史』、或僅著手開闢一條貫穿歷史密林的通道的宏觀研究方法。我很清楚,這本世界史不宜採用適合記述全世界、且能合理化以年代先後來界定各章順序與處理範圍的編年體書寫,我也不想把這本世界史,寫成一部說明我們西方人是什麼樣子、解釋為何我們西方人是這個樣子,而只留給非西方人窄小詮釋空間的現代化歷史。」
——本書作者 艾華德.弗利(Ewald Frie)
「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到底是怎麼來的?」所有的世界史著作,目的都是為了回答這個人人可能都曾想過、都想知道的問題。但在過去由西方史學家為主撰寫的世界史中,時常在時間、地理上以歐洲、西方文明為中心,並呈現出一種線性、規律,英雄與大人物之間互相接棒,如同「接力賽跑」般的歷史。但對杜賓根大學近代史教授艾華德.弗利(Ewald Frie)來說,世界歷史的形成其實應該更像是世界各地人人手中都握有「布料」──無分種族、地理位置、語言、文化──不管何時何地,都同步進行著針線工作,最後縫出一大塊花樣斑斕而不規則的「世界史毛毯」。在這本《世界新史》中,他就將從這個角度出發,為讀者把這幅巨大的毛毯攤開,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見世界史更真實的樣貌。
從第一批人類出現,直到我們所生活的今天,作者將帶著我們來回穿梭於世界各地、不同時空,看見不同時代/地點的各個文化是如何獨自發展,卻也透過貿易與戰爭彼此交織,相互影響學習。作者的全球化史觀在看待史實上,秉持著某種「交流與影響」的視角。這些四面八方影響與互動的結果,在作者抽絲剝繭與歷歷述說下,呈現出一座當代超大國際地球村的樣貌。但過去常在世界史中心的地點、文明或世界,在本書中可能退於邊陲;而過去常被西方人忽視、掠過的文化,在本書中將找回屬於它們的一席之地。
「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到底是怎麼來的?」這本書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解答,而且,可能更接近今日這個「全球化世界」的真相。
【全書架構及內容概要】
◆首先,全書開頭第一章〈時間與空間〉先帶我們思考認識世界史時的兩個關鍵元素:「空間」與「時間」。從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三次的太平洋之旅切入,作者先帶我們跟著他航遍五大洲的旅程,並以此探討「世界史」是什麼,以及過去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文明史觀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不應該把世界史視為一場接力賽跑,而是應該和庫克一樣,把世界史當作滿懷好奇的、小心謹慎的探索之旅。」
接著,談到歷史,一定不能避免得要紀錄「時間」,因此作者帶我們看到今日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西元紀年」是怎麼出現、擴展,又如何影響了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但世界各地的人其實曾有各種不同的紀年方式,在同一個時間點,世界各地也發生著完全不同的事,因此作者也將探討西元紀年通行世界引發全世界的「同時性」,將對我們在理解世界史時產生怎樣的問題。
◆而世界史究竟從何時開始呢?第二章〈非洲〉回到人類的起源開始說起,帶我們看見人類是如何出現,接著遷徙至世界各地,以及世界人口在歷史上是如何增長,人類又為了人口成長付出了什麼代價。此外,我們也將知道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哪些導致人口銳減的災難,而二十一世紀現今的人口從世界史上看來又是多麽不尋常。
◆第三章〈巴比倫〉要帶出的,是人類「定居」的歷史。隨著定居,城市與社會組織也逐漸興起,這些地區也開始發明文字,如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馬雅文字、中國北方的甲骨文等。而以兩河流域的文化、民族與城市發展為例,我們將看見是否有文字書寫能力、居住於城市,將如何影響一個文明在歷史上的能見度。
◆除了兩河流域以外,世界上至少有六個地區是各自獨立展開它們的定居革命的。在第四章〈印度東岸的巴里加薩〉,我們將視角望向東方與南方,從一本西元一世紀的著作《紅海環航記》出發,認識當時印度洋的貿易網路及世界貨品流通的可能樣貌。在這個貿易網絡裡,不只可以看見經濟與政權的更迭,更可看見新的思維與宗教的出現,其中當時最大的宗教轉變,就是七世紀伊斯蘭教的快速興起。但印度洋的貿易網絡並非只是西向東的單向流動,「中國」才是當時影響力最強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海上絲路」的歷史也是因此在羅馬帝國與中國之間連接起來。但除了這兩大帝國之外,作者提出也還有其他的政治勢力對這個貿易網絡造成可觀影響,只不過因為文獻資料不足而未被注意。同時,與海上絲路相對的「陸上絲路」當然也無比重要,這條絲路將在後面有更進一步的闡述。
◆從歐洲穿越海上絲路走過印度洋,第五章〈恆河〉將帶我們步上印度次大陸,以「恆河」為主軸,帶我們理解這片大陸上的地理、文明、宗教是如何相互交織演進,帝國與政治版圖是如何變化,在世界史上的角色又是什麼。
◆接著,第六章〈長安〉來到了這座西元七、八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看見當時這座大城的規劃與運作,以及城中的日常生活。作者也在本章從對中國文明影響最大的兩條大河「長江」與「黃河」,帶我們簡單理解中國的農業,以及其和歷史上政權更迭有何關係,並從隋朝與唐朝的興衰為例,讓讀者見微知著了解中國朝代的政治運作。
◆「地中海地區之於西方,猶如中國之於東方。」在第七章〈拜占庭〉,作者就帶我們回到西方的地中海,以「拜占庭」也就是現今的伊斯坦堡為中心,遍覽從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後五百年之間這一千年間地中海地區的歷史與帝國版圖更迭,進而理解這個地區之於世界史的重要性。
◆接著在第八章〈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點:希德巴〉,作者故意將視角置於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點:「希德巴」這個位於中亞的哈薩克小城市,帶大家跳脫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史觀,並帶我們認識中亞這個連繫許多文化的區域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匈奴」與「蒙古帝國」了。
◆離開歐亞大陸,第九章〈秘魯北部的莫切河谷地〉帶我們一口氣跳回到西元一千五百年前,來到南美洲早於印加文明的「莫切文明」,讓我們看見有些文明雖無文字,卻仍有著高度文明發展。除了莫切文明外,中南美洲後續還有許多文明如多爾梅克文明、馬雅文明等其他擁有城市聚落的高度文明也是如此,本章皆將簡單介紹。
◆接著在第十章〈特諾奇提特蘭與庫斯科〉,將從這兩座分別是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的首都,繼續介紹中南美洲文明發展,當時的生活與政治,以及後來歐洲人是如何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陸續越過大西洋,進而進入中南美洲及北美洲,進行延續至今的征服及殖民。
◆當西班牙人在十四世紀開始移民加勒比海地區時,葡萄牙人正忙於往東繞行非洲並繪製非洲地圖。在第十一章〈基爾瓦〉,就將帶我們簡單瀏覽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非洲地區的貿易、文化與政治,以及在葡萄牙人及後續歐洲其他各國進入後為非洲帶來的轉變,當然包含其中最重要的「奴隸制度與奴隸買賣」。
◆在跟隨西班牙人及葡萄牙人前往美洲與非洲後,第十二章〈印度的沙賈汗之城〉我們將跟著葡萄牙人繼續前往印度,見識當時影響整個印度歷史轉變最重要的地區: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的興起與發展,以及對印度持續發揮影響力的國家——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蒙兀兒帝國。但到了十八世紀後半,由於印度的區域化與區域性戰爭,使得歐洲人得以快速在印度取得重要地位,進而使印度淪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本章亦將詳述其過程、原因與影響。
◆大英帝國在印度取得統治權,說明了歐洲海外拓殖的成功。但在一七七零年至一八三零年這七十年之間所發生的「大西洋革命」,包括北美洲的獨立,以及同等重要的: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也正式終結了許多早期從事海外探險的歐洲國家政權。第十三章〈海地北岸的法蘭西角〉就將聚焦闡述這段對一般讀者可能相對陌生的歷史,並讓我們看到,小人物、農民、工匠、工人和奴隸有時也跟知識分子及資產階級一樣,可以影響歷史的發展。
◆第十四章〈美國〉,顧名思義要說的,就是這個相對年輕的國家在初期獨立後如何從十三州開始發展、擴張,接納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並在經過南北戰爭以及工業化後,最終成為現在我們熟知的世界強國。
◆在十九世紀後半葉,隨著歐美許多國家將工業生產外移至其他國家時,亞洲如印度與中國等國家雖然也有工業化地區,但在國際上的影響相當有限,只有一個亞洲國家除外——「日本」。第十五章〈北海道〉,作者罕見地將視角放到「北海道」,從這個自古以來屬於藩屬地的化外之地開始,切入探討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國家改革「明治維新」,並回頭從十七至十九世紀江戶時代述說西洋國家進入日本前後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帶來的巨大轉變,明治維新又如何帶領日本成為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積極往外殖民擴張的大日本帝國,最終又為何走到在二戰結束被投下原子彈成為戰敗國的局面。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一座城市突然在歐洲眾城市中竄起——柏林。第十六章〈柏林〉即從這座具代表性的城市出發,帶我們由近及遠,看這座城市、德國以及整個西歐在這個時期的發展,以及近代史上影響國際甚巨的幾場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美蘇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冷戰。
◆談到近代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想,不可免地一定得談到「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第十七章〈聖彼得堡〉就從社會主義的發源地出發,帶我們理解俄國的近代史,從一、二次世界大戰、史達林的恐怖統治到戈巴契夫的改革,終至蘇聯的解體,認識這個國家在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位於西非迦納的沃爾特水庫,由迦納獨立後的首任總統恩克魯瑪興建於一九六零年代初期,是為了防止殖民結束後大型國際企業對國內產生壓倒性影響力,因而展開迅速現代化計畫的一環。而沃爾特水庫與恩克魯瑪的興衰,正是二十世紀中期非洲去殖民化浪潮歷史的縮影。第十八章〈西非的沃爾特水庫〉即由此為軸心,帶我們理解非洲殖民地與殖民母國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成功獨立後又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與難關。
◆開羅,阿拉伯世界中唯一一座超大型城市,也是密集發生、解決衝突之地。它也位於阿拉伯世界三大區域的交會處:深受歐洲影響的北非、因有豐富石油礦藏而徹底轉變的阿拉伯半島、從巴勒斯坦到波斯灣之間的肥沃月彎,更是「阿拉伯國家聯盟」的總部所在地。第十九章〈開羅〉就從這座城市出發,帶我們認識近代阿拉伯世界的興起與轉變,以及其內部與外部的政經局勢與矛盾是如何產生,包括巴勒斯坦問題、兩伊戰爭、伊斯蘭激進組織,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伊斯蘭教」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走入國際交流盛行、通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地球村」的概念已深植人心,似乎在這座村子裡的人都平等共享著所有資源,也共同分攤所有的風險,但事實絕非如此。在這座涵蓋全球的巨無霸城市裡,仍有著位於市中心的富豪區與貧民窟,其間差異之大仍令人咋舌,而且貧民窟甚少獲得來自市中心的援助,市中心的居民為了防止貧民遷入,甚至打造起城牆邊界。但即使如此,這個世界仍透過成立許多國際組織試圖克服這種難題。最後一章〈全世界〉談的即是從十九世紀開始至今曾出現過、或是至今仍存在的各式政府間國際組織,包含維也納會議、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聯盟、聯合國、綠色和平組織等,我們將在最後看見這些組織的努力、成就及侷限,並對現今這個「全球化」世界進行反思。
┤海內外各界推薦├
「小心,這本書會打開你的眼界!」
──《信使報》(Kurier)
「這本大書藏著各種我們感到陌生的事件與地點,因為我們只從歐洲的角度來看歷史。」
──《P.M.歷史》(P.M. History)雜誌
「本書作者艾德華‧弗利以其優美而清晰的筆觸,在扎實的世界史史料基礎上,建構出了一套不同以往的獨特史觀,不光在材料的收集上達到極致,在史識層面上也謂有擔當,不時出現的旁徵博引,更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博學素養與精神內涵,讀史可以明智,這樣著作太值得讓人品味,且能讓人有所頓悟。」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探究全球史的方式不少,但『長時段』、『去歐洲中心觀』是要件,著重『交換』、『連結』則是主軸。至於是以議題、事件、器物、區域或節點入手,屬於各家之見,巧妙不同。本書主要是依照時序推移,從遠古到當代,選取一個個具代表性的城市或區域綜攬其所關聯的大時空脈絡,雖然單元之間欠缺首尾呼應的線性關係,但這種繽紛多元,顯然才是歷史的真實。本書在文字之外,搭配數十幅全彩插圖與地圖,使得這趟世界史的新巡禮,更為別開生面。」
──黃春木/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