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第三本文集,釋放出獨特的文氣和聲腔,將種種人生的「加味」展現得曼妙多姿!
※中興文藝散文獎、國家文藝小說獎得主──趙淑敏教授,專序推薦,序
【推薦序 樂獻我趣增味人生/趙淑敏】
早若干年站在原鄉眺望海外,都曾把異域視作華族文化文明的沙漠。幾十年過去情況大有改觀,中華文化的春風已飄飛到世界各個最偏遠的角落。但是就華文文學這一範疇而言,卻仍是處在沙漠之中。但幸好,幸好啊!沙漠中常有撫慰旅者憩心安身的青青綠地,就似美國幅員雖大,還有華府、紐約、洛城、舊金山、休士頓、波士頓等這樣聚人的「綠洲」存在。
啊!當全球被籠罩在疫症精神實質圍攻迫壓的氛圍下,一處漠中綠野上,那孤獨的花兒又開了!就在整個社會正困頓於灰暗的心情、擔憂的眼目愁苦無措地疑測著,這讓人不安的病災到底是因這地球上的子民又得罪了哪位神靈肇致,疫禍哪年哪月可了時,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這些成員卻並未懷憂喪志,心存著三分戒懼七分悲憫,在閉關中的這個當兒,悄悄地為讀者朋友們完成了助大家於平淡生活中添加一味的活兒。紐約作協繼前年的《紐約風情》與舊歲的《情與美的絃音》之後,今年又將推出這第三本會員文集《人生的加味》。
這不是例行公事的成績展覽,也不是宣示「我們在這兒」的顯擺,而是一些離開故土移居異鄉的文學種子,仍願為為延續華文文學的創作生命又一次貢獻心力的群體參與和自我砥礪。
此一無有任何資源的支撐僅由數十「個人」組成的會,與母土的同類團體相比,資歷實在不長,不過二十九年,但大家並未因實質奧援的匱乏而辜負了那點讀書人的使命感與自我的期許,再難我們也要撐下去,於是咬咬牙也就撐下來了。這群人中有在原鄉筆耕數十載曾獲榮頒各種文學大獎的長青樹,也有在新土長出不久便品嚐各類競獎愉悅的新苗,但他們的心志有一點是相同的,為個人的篤愛書寫創作,也為續我華文寫作的生命而創作,儘管發表路上今日遠非昔比,荊棘遍野,蕪地難拓,但又何妨,僅盼望將來後人細數前人事時,大紐約的那一夥在世界七大洲的同類族中,仍成為必然存在曾努力發耀眼之光的群屬。
就是這樣的一本會員的作品。人會為生存的拚搏所奴役,也會因疾病折磨而懈怠,還會因年華積累催逝了奮鬥的能量,更會因心灰意冷而磨喪了對自我的期許與銳志,但這一組合,老幹新枝,前行鼓勵後進,新銳不欺宿舊,大家齊步向前同心合力,今年他們又推出每個人為素淡味單的俗常生活添色加味的招數以饗大眾,除了滿足自己的創作願望,如果還能讓讀者在為生計的拚搏之餘,增添一些輕鬆或一點啟發,那就是這些寫作者的心願達到了。
這樣篤誠勤力的獻心書寫,質樸求好的心願善念值得推介給華族同一道上的文字新朋舊友。是為推薦。
------
【主編序 加味的散文,散文的加味/石文珊】
去年春末,紐約華文作家協會出版了成立近三十年來的第二部會員創作合集──內容豐盛、裝幀典雅的《情與美的絃音》。當時我不過是個半路加入的文編,跟著資深的趙淑敏老師、李秀臻會長一起學編書;她們背後做了大量的功課,發了不少內功,把「架子」搭好(按陳九的說法),然後將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送入最適合的位置,使整本書明麗協調、文采生動。淑敏師尤其嚴格把關文字,每篇文章閱讀多次,有意見必跟作者討論,相信被「點名」的作者都上了一堂扎實的寫作課。因為基礎打得好,後面的作業順水推舟,全無疙瘩,文集圓滿地出版了,並且在台灣的各大書店、網上上架。到了年底,淑敏老師又發話了,要打鐵趁熱,將第三本合集推動起來呀。這次,輪到我和秀臻一起上陣。平時我在學府裡教散文和小說課程,但實際要策劃一本散文專輯時,卻感覺得從零學起!
首先訂下一個寬泛的主題,邀請會員們投稿。我們作協的文友,半數已達熟齡,一來人生重擔放下,可以追求性靈相屬的文藝創作,二來人生經驗已頗有積累,議論抒情時更顯豐富的底蘊。其餘文友正值「年富力強」,把寫作當作一種正職之外的精神事業,追求卓越,勤於投稿出版、參加賽事。不管熟齡盛年,大家的共同志向就是用母語寫作;寫故鄉情,寫新鄉事,以文會友,互相鑑賞。筆耕是個人默默努力的成果,常是寂寞的,在英語國度裡以原鄉母語書寫更是移民生涯裡的小眾活動,有時連家人也看不懂。因此這本集子讓寫手們共襄盛舉,走到群體來,既呈現個人特色,又彼此有互文關聯,展現紐約三州地區華文創作的丰采。
「人生的加味」這個題目的靈感,來自於文藝大師豐子愷在三十年代寫的一篇散文──〈兒女〉。在文中,豐子愷解釋了對孩童的關注和興味,尤其是兒童的「心眼」純真無罣礙,可以直接感受事物的本質,不受常規或俗見的框架限制。他以自己稚齡的幾個孩子為例,生動描述他們在鄉間庭院樹下吃西瓜的樣子,大些的孩子各自以數學計算、詩歌唱和的方式表達這個經驗,但三歲的小兒子卻「搖擺著身子……發出一種像花貓偷食時候的ngam ngam的聲音來」抒發暢快和滿足。在父親眼裡,這是一種先於語言、不拘人為理性形式的「音樂的表現」,帶有天然原始的節奏與旋律,洋溢著生之原力。豐子愷珍惜這種純質,常以童心為寫作和繪畫的對象,並時時意識到世故塵勞、敷衍規矩的成人不復初心,實已「殘廢」。這種時刻以稚兒澄淨心眼直觀生活百態的體會,就是大師的「加味」。
如今華文裡「加味」一詞不太習見,然在日文裡卻常用,是「考慮、衡量」之意。雖然令人納悶這兩個漢字如何引申出此義,但如果結合「添加滋味」與「考慮衡量」兩層意思,則可得出饒有深意的解讀:生命添加了新味,並思量這個加味帶來的滋養和體悟。就像豐子愷在三十年代繁榮的上海,敏銳感受到珍貴的「童心」能帶給凡俗勞頓的都市人原創力的啟發。而我們處於更加複雜忙碌的當代社會,時時直面生活中百味雜陳的「加味」,不妨停下腳步體察一下這個味兒,存之於心,衡其奧義。
初定這個主題時,我們設想「熟齡」會員盡了人生義務後,終於能夠全心專注嗜好才藝,正享受閒情逸致,關注養生健康,在各類新學習中體驗生之趣味。「年富力強」的文友則在職場、教養兒女、運動競技、遠征山水各方面鑽研精進,日新又新。徵稿的結果卻出乎意料,不拘年齡性別,各有追求:有退休者重新投入社會,推動環保永續、收養流浪動物,活躍於社區;也有少壯者面對病痛、轉換職場跑道、重拾舊藝、駐足觀想人生。原來人生並沒有一定的程序,走到哪裡,都有不同的人生「加味」,隨時駐足體會,付諸文藝,就能留住趣味。
本書依題材和風格將文章分成六類──感謝趙淑敏老師的修辭命名,包括:書寫故人緣、親情深的「深情好美」;刻畫文藝創作與欣賞的「浸潤藝文」;描述熱愛的興趣和嗜好的「興好怡懷」;分享烹餚品茗經驗的「樂食樂飲」;徜徉大自然和遊歷心得的「逸遊尋馨」;以及體悟人生幽微況味的「感悟餘甘」。當一篇篇文章歸類入座,剎那間各得其所,彼此呼應,同時又釋放出獨特的文氣和聲腔,將種種人生的「加味」展現得曼妙多姿。
華文散文自從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即是一個強打的文類,其影響力和流通量超過其他書寫形式,不但是華語文學,也是當今世界文學中一道獨有的風景。它的篇幅短小精悍,形式不拘,題材有容乃大,幾乎事事都能入題;可議論,可抒情,能載道,亦能言志。非虛構性的本質使它在刻畫時代、社會、個人面貌時,具有高度的真實性。散文在二十、三十年代的中國達到極盛,除了商業印刷媒體大興之外,還因為當時知識份子藉著文學提倡個性解放、社會啟蒙、引進現代性等,提升了它整體的文化地位。學者吳漢汀(Martin Woesler)稱華語散文是「時代思潮的快照」,就是因為它在表現個人感知時,同時反映社會和生活的原質風貌;不像讀小說必須詮釋虛構的角色和情節背後的主題意涵,也不像讀詩歌必須克服音律節奏、晦澀修辭的限制。散文率直自然、真情實感的語言讓讀者直擊作者內心,得到共鳴的愉悅。
一篇好散文幾乎無一例外的講究文字,並有自己的風格、聲口。早在民國初年白話散文仍方興未艾時,作家周作人便提倡「美文」,鼓勵作者學習英國小品文的優美雍容,寫出「藝術性」的語言,表現作者獨有的個性,因為「個性是個人唯一的所有,而又與人類有根本上的共通」。百年之間,散文基本上維持同樣的標竿。
文學家季羨林也評說,散文不能「鬆散」,隨筆也不堪「隨便」;必須構思和推敲,苦心經營章法,讓文字飽含真性情,不刻意、不矯飾。作家袁瓊瓊在甄選2015年度台灣最佳散文集時提醒年輕寫手要「講究鍊字」,找到自己的「腔」,因為散文跟個人的文氣和人品都息息相關。她將寫散文與小說對比,強調散文語言反映作者的性情與質地:「小說,就算是第一人稱的小說,作者要置身事外;而散文正相反,就算是敘說別人的故事,在書寫身外之事,身外之物,作者必定在其中。」曾擔任文學副刊編輯的作家南希(也是本書的作者之一)更在〈我認為好散文是這樣的〉精闢指出,優秀的散文家能經營作品形式,懂得剪裁,出挑好細節,並含「感情的純度與濃度」,使文章洋溢著「個人的印記」。
我們這本文集的文章裡多篇可說達到「讀其文如見其人」的親切自然;娓娓道來中流露個人的真性情和生活味,令人如沐春風。廚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中貼切描述這種合拍的交流,就像「冬天坐在火爐邊的扶手椅上,夏天穿著浴衣啜著茶,那麼自在自由地與好友閒談;如果將這些話語謄寫到紙上,就是一篇好散文了。」這樣的神交,見於幾位已離開本會、仍筆耕不輟的文友,如劉墉、孟絲、陳漱意、章緣、江漢等,繼上一部文集再度慷慨地供稿,讓我們親炙其美好的個性和才情。會員中的多位資深作家,如趙淑俠、趙淑敏、叢甦、王渝、周勻之、陳九、顧月華、梅振才等,也不遺餘力投稿贊助,其圓熟渾厚的筆力蘊含經典性的質感。
也要提及多位「少壯派」會員;他們是文學獎的得獎者和投稿人,作品頻繁發表於報章、雜誌、網頁,而且常是左手寫詩歌、報導,右手寫散文、小說的「多棲」作者,如邱辛曄、海雲、應帆、唐簡、梓櫻、湯蔚、常少宏、霏飛等。期待他們不斷為海外華人創作給力,增益移民文學多元的樣貌和潛質。
從這五十二篇散文的個人敘述裡,「人生加味」的旨意得到了豐富的開展與充實。有數篇散文道出作家的創作符碼,靈魂依歸。比如趙淑俠寫她在歐洲的個人書房裡讀書和寫作,度過「與自己相擁得最緊密的時光,或可說是心靈最得到舒展,解放的時光」,令人不由得想起伍爾夫(Virginia Woolf)所說的「自己的房間」──一個女性的書寫空間可以孕育多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從這個書房出發,趙大姐已出版了超過四十部作品集了!叢甦也回顧自幼在讀寫之中得到心靈與思想的拓展,終身不輟,儘管對寫作的「追求和痴戀有單相思的苦痛和孤獨」。旅居上海的章緣從學跳拉丁舞,體會到肉身演練觸及感性的深層重塑了自我,開啟寫作的新高境界。常少宏中年重拾書寫,宛若邁向人生新旅程,以《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抒發無怨無悔之志。
在其他寫手們的追求裡也有類似悟道得道的過程,讀來雋永有趣,滋味醇厚。趙淑敏醉心合唱,從少年時代追述到盛年,在音樂中習得與人圓融和合、歌詞感性的觸發、寄託故人情誼。顧月華回顧幾回與文友泡茶品茗,吉光片羽,字字珠璣,讀來有茶的幽香裊裊騰昇,喚起溫潤的靜好歲月。曾慧燕鍾情於淘寶古董,鍛煉出「火眼金睛」及好直覺,終究體會能捨能捐、物歸原主的善念。黎庭月寫做八寶鴨,文字乾淨耐讀,節節推進,刀(筆)功硬是要得!江漢寫煮飯記念家人,廚藝中蘊含至情至性,動人無比。
最後,對人與萬物的終極關懷總能在碌碌人生中帶來深刻的加味。不管是書寫父女親緣(劉墉)、父子知交(邱辛曄)、母子貼心扶持(周興立),或是祖輩的孺慕之情(海雲),都帶來一種集體性的共鳴感,牽動我們心房。筆友的通信也印證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美好傳奇。劉馨蔓描述少年筆友在失聯後,互相在對方生活的地方發生巨大災難時,竭力探聽彼此安危,中年後再享當年神交時的心靈親密。濮青則寫她與已故作家三毛的奇緣,兩人隔著大洋和沙漠,卻在第一封彼此的信籤裡遇到了精神上的孿生姐妹,如三毛給她的回信所說,「不相信世界上有人能把我讀得透徹如此。也許妳是對的,妳是另一個我,我是另外一個妳。」最後,異文化的相遇也總令人心暖。李玉鳳追憶半個世紀前與一位加拿大老太太在日本的一面之緣,超越文化、語言、年齡差異的友誼,在對方贈與的香水中留下記憶的芬芳。鄭啟恭生動白描個性獨特的老美同事,冷靜旁觀的筆尖中帶著深厚的同情、風趣和悲憫。
其他精彩的散文篇章,還望讀者一一欣賞、體會、鼓勵。感謝趙淑敏老師為本書擔任顧問和導師,她嚴謹認真的態度與豐富的學養是編書論學的傳藝人,也是我們內心裡可以學習做人處事的良師。作協會長李秀臻編輯經驗豐富,並是報導文學的作家,她圓融謙和,英明大度,善於領導團隊,與她一起共事多幸運!黎庭月曾是專業編輯,也是我們的新會員,這次請她充當校對,實為大材小用,希望多讀到她的好作品。
最後,感謝台北的秀威資訊再度為紐約作協量身定制這本文集。在全球蒙受新冠病毒威脅、紐約尤遭重創的殘酷春天,主編杜國維與團隊仍維持進度,推進編務,其專業素質,讓我們深自慶幸它在疫情控制良好的台灣印製出版!
------
【會長序 珍貴禮物/李秀臻】
《人生的加味》是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第三本會員文集,來自兩岸三地的作家會員們,在創作之路孜孜不倦,結合眾人之力,厚積薄發,2018年首次出版散文集《紐約風情》,2019年繼續推出《情與美的絃音》,今年再接再厲結集本書《人生的加味》。在題材和內容方面,希望帶給讀者們不同視角與多樣化的閱讀領受。
漫長的人生之路,一段際遇、某個當下、或曾經興起的情懷、感悟,成了生命裡添滋加味的「珍貴禮物」。霏飛巧心栽培多肉植物,盡享滿庭的燦爛嬌妍;燕姐收集古董,從撿漏中驚奇地發現了「走寶」;陳九老師和飼養魚動了真情;章緣從拉丁舞找到解放身體甚至下筆的自由;趙淑敏、顧月華、石文珊等老師從唱歌、品茗、畫畫中,擴展興趣,提升生活;劉墉老師挽著女兒步入教堂婚禮後寫的一封信、濮青老師和三毛的魚雁結緣、海鷗和昔日戀人的意外重逢……各種人生況味在作家們的生花妙筆下,緩緩釋放,餘味無窮。
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在2020年的今天早已銳不可當。研究與評論海外華文文學的學者、專家大有人在。文學著作在許多重要的圖書館也多有收藏。在台灣的大型書店,赫然可見海外華文文學的書籍專區,有亞洲的、歐洲的、美洲的華人作品等等。旅居美國的名作家、曾任北美華文作協網站主編的姚嘉為說過:「海外華文文學在文學上的特質是:充滿思鄉懷舊之感,又充滿進取開拓的勇氣。較於母國文化,更為開放,易吸收國際文化的影響。而這種文化養分則培養出多姿繽紛、清麗芬芳的海外華文文學。」對於中華文化的延續與發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隨著網路時代的崛起,人們的注意力和時間,被各種自媒體、社交平台、app應用軟體、電子遊戲等等瓜分佔據,它們有著更多聲光色的吸引力、唾手可得的方便性,及更快更新的資訊供應量,人們買書看書的心思被分散、轉移了,有謂三更有夢書當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卷多情似故人的那種閱讀樂趣與裨益,希望能多找回來,在忙碌、壓力大的生活中別忘了與書多親近,沉澱心靈,充實內在。我想那也是作家們持續努力寫作所希望見到的重要反饋。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成員中,有許多在華文世界聲名大噪的作家,也有在寫作路上穩定前進、及初露頭角的文友,二十九年來,這個文學家庭始終維持以文會友,相互砥礪的融洽氣氛。多位老師如趙淑俠、趙淑敏、王渝、叢甦、周勻之等,像是我們的大家長給予提攜與指引;九五高齡的散文大師王鼎鈞先生、聖若望大學亞研所李又寧教授更不時關愛和鼓勵。這本文集我們再次獲得昔日會友以文章化為支持的力量,如名作家劉墉、孟絲、陳漱意、章緣、劉馨蔓、名電台主持人江漢等等,在此特別致謝。
本書的主題,來自石文珊教授的靈感。會友們來稿踴躍,匯集成冊。石教授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學有專精,又才情橫溢。幾年前她加入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熱心參與,獻策獻力。誠摯感謝她接下主編重責,在繁忙的教學和備課工作之外,犧牲休息時間嚴謹編審稿件。衷心謝謝趙淑敏教授,她雖年事高身體孱弱,絲毫不減對作協的愛護之心,在我們請託下擔任指導顧問,並為本書作精采的推薦序。這次的校對加入了生力軍黎庭月女士,具有豐富編輯經驗的她,勘誤認真仔細,全書更臻完美多虧有她。感謝台灣的秀威出版社杜國維主編及所有編輯的辛勞,這是本會與秀威的第二次合作,秀威多年來對海外華文作家的支持,已贏得美譽,在此也致上敬意。書籍簡介
他們移民海外,扎根「大蘋果」;
他們先後加入「紐約華文作家協會」,
賞析文學,相聚相攜,走過移民歲月的歡欣與艱苦;
延續華文文學種子,寫下人生的本質、趣味與觀想。
《人生的加味》是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第三部合集,由五十位作家記述個人生活裡獨特的體驗,引發真醇美好的「加味」,全書洋溢著對生的禮讚、趣的追索。五十二篇散文依題材分成六大類,包含:思親懷故的「深情好美」;品評文創的「浸潤藝文」;熱衷嗜好的「興好怡懷」;烹餚品茗的「樂食樂飲」;遊歷奇境的「逸遊尋馨」;以及體悟生命幽微的「感悟餘甘」。本書作家以紐約的視野,描繪人性普遍的經驗,觸發各地讀者的共鳴,同享海外華文創作的成果。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第三本文集,釋放出獨特的文氣和聲腔,將種種人生的「加味」展現得曼妙多姿!
※中興文藝散文獎、國家文藝小說獎得主──趙淑敏教授,專序推薦,序
【推薦序 樂獻我趣增味人生/趙淑敏】
早若干年站在原鄉眺望海外,都曾把異域視作華族文化文明的沙漠。幾十年過去情況大有改觀,中華文化的春風已飄飛到世界各個最偏遠的角落。但是就華文文學這一範疇而言,卻仍是處在沙漠之中。但幸好,幸好啊!沙漠中常有撫慰旅者憩心安身的青青綠地,就似美國幅員雖大,還有華府、紐約、洛城、舊金山、休士頓、波士頓等這樣聚人的「綠洲」存在。
啊!當全球被籠罩在疫症精神實質圍攻迫壓的氛圍下,一處漠中綠野上,那孤獨的花兒又開了!就在整個社會正困頓於灰暗的心情、擔憂的眼目愁苦無措地疑測著,這讓人不安的病災到底是因這地球上的子民又得罪了哪位神靈肇致,疫禍哪年哪月可了時,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這些成員卻並未懷憂喪志,心存著三分戒懼七分悲憫,在閉關中的這個當兒,悄悄地為讀者朋友們完成了助大家於平淡生活中添加一味的活兒。紐約作協繼前年的《紐約風情》與舊歲的《情與美的絃音》之後,今年又將推出這第三本會員文集《人生的加味》。
這不是例行公事的成績展覽,也不是宣示「我們在這兒」的顯擺,而是一些離開故土移居異鄉的文學種子,仍願為為延續華文文學的創作生命又一次貢獻心力的群體參與和自我砥礪。
此一無有任何資源的支撐僅由數十「個人」組成的會,與母土的同類團體相比,資歷實在不長,不過二十九年,但大家並未因實質奧援的匱乏而辜負了那點讀書人的使命感與自我的期許,再難我們也要撐下去,於是咬咬牙也就撐下來了。這群人中有在原鄉筆耕數十載曾獲榮頒各種文學大獎的長青樹,也有在新土長出不久便品嚐各類競獎愉悅的新苗,但他們的心志有一點是相同的,為個人的篤愛書寫創作,也為續我華文寫作的生命而創作,儘管發表路上今日遠非昔比,荊棘遍野,蕪地難拓,但又何妨,僅盼望將來後人細數前人事時,大紐約的那一夥在世界七大洲的同類族中,仍成為必然存在曾努力發耀眼之光的群屬。
就是這樣的一本會員的作品。人會為生存的拚搏所奴役,也會因疾病折磨而懈怠,還會因年華積累催逝了奮鬥的能量,更會因心灰意冷而磨喪了對自我的期許與銳志,但這一組合,老幹新枝,前行鼓勵後進,新銳不欺宿舊,大家齊步向前同心合力,今年他們又推出每個人為素淡味單的俗常生活添色加味的招數以饗大眾,除了滿足自己的創作願望,如果還能讓讀者在為生計的拚搏之餘,增添一些輕鬆或一點啟發,那就是這些寫作者的心願達到了。
這樣篤誠勤力的獻心書寫,質樸求好的心願善念值得推介給華族同一道上的文字新朋舊友。是為推薦。
------
【主編序 加味的散文,散文的加味/石文珊】
去年春末,紐約華文作家協會出版了成立近三十年來的第二部會員創作合集──內容豐盛、裝幀典雅的《情與美的絃音》。當時我不過是個半路加入的文編,跟著資深的趙淑敏老師、李秀臻會長一起學編書;她們背後做了大量的功課,發了不少內功,把「架子」搭好(按陳九的說法),然後將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送入最適合的位置,使整本書明麗協調、文采生動。淑敏師尤其嚴格把關文字,每篇文章閱讀多次,有意見必跟作者討論,相信被「點名」的作者都上了一堂扎實的寫作課。因為基礎打得好,後面的作業順水推舟,全無疙瘩,文集圓滿地出版了,並且在台灣的各大書店、網上上架。到了年底,淑敏老師又發話了,要打鐵趁熱,將第三本合集推動起來呀。這次,輪到我和秀臻一起上陣。平時我在學府裡教散文和小說課程,但實際要策劃一本散文專輯時,卻感覺得從零學起!
首先訂下一個寬泛的主題,邀請會員們投稿。我們作協的文友,半數已達熟齡,一來人生重擔放下,可以追求性靈相屬的文藝創作,二來人生經驗已頗有積累,議論抒情時更顯豐富的底蘊。其餘文友正值「年富力強」,把寫作當作一種正職之外的精神事業,追求卓越,勤於投稿出版、參加賽事。不管熟齡盛年,大家的共同志向就是用母語寫作;寫故鄉情,寫新鄉事,以文會友,互相鑑賞。筆耕是個人默默努力的成果,常是寂寞的,在英語國度裡以原鄉母語書寫更是移民生涯裡的小眾活動,有時連家人也看不懂。因此這本集子讓寫手們共襄盛舉,走到群體來,既呈現個人特色,又彼此有互文關聯,展現紐約三州地區華文創作的丰采。
「人生的加味」這個題目的靈感,來自於文藝大師豐子愷在三十年代寫的一篇散文──〈兒女〉。在文中,豐子愷解釋了對孩童的關注和興味,尤其是兒童的「心眼」純真無罣礙,可以直接感受事物的本質,不受常規或俗見的框架限制。他以自己稚齡的幾個孩子為例,生動描述他們在鄉間庭院樹下吃西瓜的樣子,大些的孩子各自以數學計算、詩歌唱和的方式表達這個經驗,但三歲的小兒子卻「搖擺著身子……發出一種像花貓偷食時候的ngam ngam的聲音來」抒發暢快和滿足。在父親眼裡,這是一種先於語言、不拘人為理性形式的「音樂的表現」,帶有天然原始的節奏與旋律,洋溢著生之原力。豐子愷珍惜這種純質,常以童心為寫作和繪畫的對象,並時時意識到世故塵勞、敷衍規矩的成人不復初心,實已「殘廢」。這種時刻以稚兒澄淨心眼直觀生活百態的體會,就是大師的「加味」。
如今華文裡「加味」一詞不太習見,然在日文裡卻常用,是「考慮、衡量」之意。雖然令人納悶這兩個漢字如何引申出此義,但如果結合「添加滋味」與「考慮衡量」兩層意思,則可得出饒有深意的解讀:生命添加了新味,並思量這個加味帶來的滋養和體悟。就像豐子愷在三十年代繁榮的上海,敏銳感受到珍貴的「童心」能帶給凡俗勞頓的都市人原創力的啟發。而我們處於更加複雜忙碌的當代社會,時時直面生活中百味雜陳的「加味」,不妨停下腳步體察一下這個味兒,存之於心,衡其奧義。
初定這個主題時,我們設想「熟齡」會員盡了人生義務後,終於能夠全心專注嗜好才藝,正享受閒情逸致,關注養生健康,在各類新學習中體驗生之趣味。「年富力強」的文友則在職場、教養兒女、運動競技、遠征山水各方面鑽研精進,日新又新。徵稿的結果卻出乎意料,不拘年齡性別,各有追求:有退休者重新投入社會,推動環保永續、收養流浪動物,活躍於社區;也有少壯者面對病痛、轉換職場跑道、重拾舊藝、駐足觀想人生。原來人生並沒有一定的程序,走到哪裡,都有不同的人生「加味」,隨時駐足體會,付諸文藝,就能留住趣味。
本書依題材和風格將文章分成六類──感謝趙淑敏老師的修辭命名,包括:書寫故人緣、親情深的「深情好美」;刻畫文藝創作與欣賞的「浸潤藝文」;描述熱愛的興趣和嗜好的「興好怡懷」;分享烹餚品茗經驗的「樂食樂飲」;徜徉大自然和遊歷心得的「逸遊尋馨」;以及體悟人生幽微況味的「感悟餘甘」。當一篇篇文章歸類入座,剎那間各得其所,彼此呼應,同時又釋放出獨特的文氣和聲腔,將種種人生的「加味」展現得曼妙多姿。
華文散文自從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即是一個強打的文類,其影響力和流通量超過其他書寫形式,不但是華語文學,也是當今世界文學中一道獨有的風景。它的篇幅短小精悍,形式不拘,題材有容乃大,幾乎事事都能入題;可議論,可抒情,能載道,亦能言志。非虛構性的本質使它在刻畫時代、社會、個人面貌時,具有高度的真實性。散文在二十、三十年代的中國達到極盛,除了商業印刷媒體大興之外,還因為當時知識份子藉著文學提倡個性解放、社會啟蒙、引進現代性等,提升了它整體的文化地位。學者吳漢汀(Martin Woesler)稱華語散文是「時代思潮的快照」,就是因為它在表現個人感知時,同時反映社會和生活的原質風貌;不像讀小說必須詮釋虛構的角色和情節背後的主題意涵,也不像讀詩歌必須克服音律節奏、晦澀修辭的限制。散文率直自然、真情實感的語言讓讀者直擊作者內心,得到共鳴的愉悅。
一篇好散文幾乎無一例外的講究文字,並有自己的風格、聲口。早在民國初年白話散文仍方興未艾時,作家周作人便提倡「美文」,鼓勵作者學習英國小品文的優美雍容,寫出「藝術性」的語言,表現作者獨有的個性,因為「個性是個人唯一的所有,而又與人類有根本上的共通」。百年之間,散文基本上維持同樣的標竿。
文學家季羨林也評說,散文不能「鬆散」,隨筆也不堪「隨便」;必須構思和推敲,苦心經營章法,讓文字飽含真性情,不刻意、不矯飾。作家袁瓊瓊在甄選2015年度台灣最佳散文集時提醒年輕寫手要「講究鍊字」,找到自己的「腔」,因為散文跟個人的文氣和人品都息息相關。她將寫散文與小說對比,強調散文語言反映作者的性情與質地:「小說,就算是第一人稱的小說,作者要置身事外;而散文正相反,就算是敘說別人的故事,在書寫身外之事,身外之物,作者必定在其中。」曾擔任文學副刊編輯的作家南希(也是本書的作者之一)更在〈我認為好散文是這樣的〉精闢指出,優秀的散文家能經營作品形式,懂得剪裁,出挑好細節,並含「感情的純度與濃度」,使文章洋溢著「個人的印記」。
我們這本文集的文章裡多篇可說達到「讀其文如見其人」的親切自然;娓娓道來中流露個人的真性情和生活味,令人如沐春風。廚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中貼切描述這種合拍的交流,就像「冬天坐在火爐邊的扶手椅上,夏天穿著浴衣啜著茶,那麼自在自由地與好友閒談;如果將這些話語謄寫到紙上,就是一篇好散文了。」這樣的神交,見於幾位已離開本會、仍筆耕不輟的文友,如劉墉、孟絲、陳漱意、章緣、江漢等,繼上一部文集再度慷慨地供稿,讓我們親炙其美好的個性和才情。會員中的多位資深作家,如趙淑俠、趙淑敏、叢甦、王渝、周勻之、陳九、顧月華、梅振才等,也不遺餘力投稿贊助,其圓熟渾厚的筆力蘊含經典性的質感。
也要提及多位「少壯派」會員;他們是文學獎的得獎者和投稿人,作品頻繁發表於報章、雜誌、網頁,而且常是左手寫詩歌、報導,右手寫散文、小說的「多棲」作者,如邱辛曄、海雲、應帆、唐簡、梓櫻、湯蔚、常少宏、霏飛等。期待他們不斷為海外華人創作給力,增益移民文學多元的樣貌和潛質。
從這五十二篇散文的個人敘述裡,「人生加味」的旨意得到了豐富的開展與充實。有數篇散文道出作家的創作符碼,靈魂依歸。比如趙淑俠寫她在歐洲的個人書房裡讀書和寫作,度過「與自己相擁得最緊密的時光,或可說是心靈最得到舒展,解放的時光」,令人不由得想起伍爾夫(Virginia Woolf)所說的「自己的房間」──一個女性的書寫空間可以孕育多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從這個書房出發,趙大姐已出版了超過四十部作品集了!叢甦也回顧自幼在讀寫之中得到心靈與思想的拓展,終身不輟,儘管對寫作的「追求和痴戀有單相思的苦痛和孤獨」。旅居上海的章緣從學跳拉丁舞,體會到肉身演練觸及感性的深層重塑了自我,開啟寫作的新高境界。常少宏中年重拾書寫,宛若邁向人生新旅程,以《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抒發無怨無悔之志。
在其他寫手們的追求裡也有類似悟道得道的過程,讀來雋永有趣,滋味醇厚。趙淑敏醉心合唱,從少年時代追述到盛年,在音樂中習得與人圓融和合、歌詞感性的觸發、寄託故人情誼。顧月華回顧幾回與文友泡茶品茗,吉光片羽,字字珠璣,讀來有茶的幽香裊裊騰昇,喚起溫潤的靜好歲月。曾慧燕鍾情於淘寶古董,鍛煉出「火眼金睛」及好直覺,終究體會能捨能捐、物歸原主的善念。黎庭月寫做八寶鴨,文字乾淨耐讀,節節推進,刀(筆)功硬是要得!江漢寫煮飯記念家人,廚藝中蘊含至情至性,動人無比。
最後,對人與萬物的終極關懷總能在碌碌人生中帶來深刻的加味。不管是書寫父女親緣(劉墉)、父子知交(邱辛曄)、母子貼心扶持(周興立),或是祖輩的孺慕之情(海雲),都帶來一種集體性的共鳴感,牽動我們心房。筆友的通信也印證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美好傳奇。劉馨蔓描述少年筆友在失聯後,互相在對方生活的地方發生巨大災難時,竭力探聽彼此安危,中年後再享當年神交時的心靈親密。濮青則寫她與已故作家三毛的奇緣,兩人隔著大洋和沙漠,卻在第一封彼此的信籤裡遇到了精神上的孿生姐妹,如三毛給她的回信所說,「不相信世界上有人能把我讀得透徹如此。也許妳是對的,妳是另一個我,我是另外一個妳。」最後,異文化的相遇也總令人心暖。李玉鳳追憶半個世紀前與一位加拿大老太太在日本的一面之緣,超越文化、語言、年齡差異的友誼,在對方贈與的香水中留下記憶的芬芳。鄭啟恭生動白描個性獨特的老美同事,冷靜旁觀的筆尖中帶著深厚的同情、風趣和悲憫。
其他精彩的散文篇章,還望讀者一一欣賞、體會、鼓勵。感謝趙淑敏老師為本書擔任顧問和導師,她嚴謹認真的態度與豐富的學養是編書論學的傳藝人,也是我們內心裡可以學習做人處事的良師。作協會長李秀臻編輯經驗豐富,並是報導文學的作家,她圓融謙和,英明大度,善於領導團隊,與她一起共事多幸運!黎庭月曾是專業編輯,也是我們的新會員,這次請她充當校對,實為大材小用,希望多讀到她的好作品。
最後,感謝台北的秀威資訊再度為紐約作協量身定制這本文集。在全球蒙受新冠病毒威脅、紐約尤遭重創的殘酷春天,主編杜國維與團隊仍維持進度,推進編務,其專業素質,讓我們深自慶幸它在疫情控制良好的台灣印製出版!
------
【會長序 珍貴禮物/李秀臻】
《人生的加味》是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第三本會員文集,來自兩岸三地的作家會員們,在創作之路孜孜不倦,結合眾人之力,厚積薄發,2018年首次出版散文集《紐約風情》,2019年繼續推出《情與美的絃音》,今年再接再厲結集本書《人生的加味》。在題材和內容方面,希望帶給讀者們不同視角與多樣化的閱讀領受。
漫長的人生之路,一段際遇、某個當下、或曾經興起的情懷、感悟,成了生命裡添滋加味的「珍貴禮物」。霏飛巧心栽培多肉植物,盡享滿庭的燦爛嬌妍;燕姐收集古董,從撿漏中驚奇地發現了「走寶」;陳九老師和飼養魚動了真情;章緣從拉丁舞找到解放身體甚至下筆的自由;趙淑敏、顧月華、石文珊等老師從唱歌、品茗、畫畫中,擴展興趣,提升生活;劉墉老師挽著女兒步入教堂婚禮後寫的一封信、濮青老師和三毛的魚雁結緣、海鷗和昔日戀人的意外重逢……各種人生況味在作家們的生花妙筆下,緩緩釋放,餘味無窮。
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在2020年的今天早已銳不可當。研究與評論海外華文文學的學者、專家大有人在。文學著作在許多重要的圖書館也多有收藏。在台灣的大型書店,赫然可見海外華文文學的書籍專區,有亞洲的、歐洲的、美洲的華人作品等等。旅居美國的名作家、曾任北美華文作協網站主編的姚嘉為說過:「海外華文文學在文學上的特質是:充滿思鄉懷舊之感,又充滿進取開拓的勇氣。較於母國文化,更為開放,易吸收國際文化的影響。而這種文化養分則培養出多姿繽紛、清麗芬芳的海外華文文學。」對於中華文化的延續與發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隨著網路時代的崛起,人們的注意力和時間,被各種自媒體、社交平台、app應用軟體、電子遊戲等等瓜分佔據,它們有著更多聲光色的吸引力、唾手可得的方便性,及更快更新的資訊供應量,人們買書看書的心思被分散、轉移了,有謂三更有夢書當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卷多情似故人的那種閱讀樂趣與裨益,希望能多找回來,在忙碌、壓力大的生活中別忘了與書多親近,沉澱心靈,充實內在。我想那也是作家們持續努力寫作所希望見到的重要反饋。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成員中,有許多在華文世界聲名大噪的作家,也有在寫作路上穩定前進、及初露頭角的文友,二十九年來,這個文學家庭始終維持以文會友,相互砥礪的融洽氣氛。多位老師如趙淑俠、趙淑敏、王渝、叢甦、周勻之等,像是我們的大家長給予提攜與指引;九五高齡的散文大師王鼎鈞先生、聖若望大學亞研所李又寧教授更不時關愛和鼓勵。這本文集我們再次獲得昔日會友以文章化為支持的力量,如名作家劉墉、孟絲、陳漱意、章緣、劉馨蔓、名電台主持人江漢等等,在此特別致謝。
本書的主題,來自石文珊教授的靈感。會友們來稿踴躍,匯集成冊。石教授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學有專精,又才情橫溢。幾年前她加入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熱心參與,獻策獻力。誠摯感謝她接下主編重責,在繁忙的教學和備課工作之外,犧牲休息時間嚴謹編審稿件。衷心謝謝趙淑敏教授,她雖年事高身體孱弱,絲毫不減對作協的愛護之心,在我們請託下擔任指導顧問,並為本書作精采的推薦序。這次的校對加入了生力軍黎庭月女士,具有豐富編輯經驗的她,勘誤認真仔細,全書更臻完美多虧有她。感謝台灣的秀威出版社杜國維主編及所有編輯的辛勞,這是本會與秀威的第二次合作,秀威多年來對海外華文作家的支持,已贏得美譽,在此也致上敬意。書籍簡介
他們移民海外,扎根「大蘋果」;
他們先後加入「紐約華文作家協會」,
賞析文學,相聚相攜,走過移民歲月的歡欣與艱苦;
延續華文文學種子,寫下人生的本質、趣味與觀想。
《人生的加味》是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第三部合集,由五十位作家記述個人生活裡獨特的體驗,引發真醇美好的「加味」,全書洋溢著對生的禮讚、趣的追索。五十二篇散文依題材分成六大類,包含:思親懷故的「深情好美」;品評文創的「浸潤藝文」;熱衷嗜好的「興好怡懷」;烹餚品茗的「樂食樂飲」;遊歷奇境的「逸遊尋馨」;以及體悟生命幽微的「感悟餘甘」。本書作家以紐約的視野,描繪人性普遍的經驗,觸發各地讀者的共鳴,同享海外華文創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