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寫作名師」高詩佳最新力作,從較少見的感官角度切入,拆解張愛玲的意象寫作技巧
★分析三大意象:食物、聲音、氣味,不僅透視張愛玲筆下角色的心理狀態,也了解其對人世的關懷
★王瓊玲、鍾正道、楊佳嫻──學界好評推薦序
【作者序:意象‧故事‧張愛玲】
張愛玲(一九二○年―一九九五年),這位在二十世紀、四○年代就以小說、散文和劇本享譽於文壇的作家,曾讓夏志清先生推崇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張愛玲的貢獻之一,就是憑著天賦的敏感和對感官知覺的愛好,在小說這門說故事的藝術中,創造別具一格的感官意象。我們知道,好的小說不能缺少對感官知覺的描繪,遊走於張愛玲的小說不難發現,正是這些極其細微而具體的感官描寫,成就了張愛玲的故事,也成就了可供我們探索與解讀的「故事張愛玲」。
所謂的「意象」,根據黃永武《中國詩學》所言,指的是「意識與外界的物象相交會,經過觀察、審思與美的釀造,成為有意境的景象。」這就是作家的構思歷程:先運用感官觀察外界的事物,在心中釀成意象,再以文字、繪畫等媒介表現出來。張愛玲小說的感官意象,往往反映人物特定的心理,每個意象就是一種心理狀態,我們熟悉她的意象,就能透視人物的心理,遊走於她的故事大觀園。
■生活藝術家
張愛玲對於感官的精微感受和掌握,來自她獨具的敏感心靈,而她也大量運用著各種感官描寫,在小說中構築了一個生動、活躍的感性世界。她筆下的意象繁複多樣,不僅隱含著作者的情思,也包含許多難以言傳的意念與無常感。就像王安憶說的,張愛玲在領略虛無人生的同時,又是富於感官、享樂主義的,這便解救了她。
張愛玲的感官審美,其實有賴生活上的歷練,這是她構思和寫作的基礎,她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她在散文〈天才夢〉裡面,回憶自己兒時接受母親「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的往事,她承認「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但她也堅定的為自己辯解:「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
張愛玲就是這樣熱情的體驗生活,她將感官知覺放大,極細緻的觀察和感應周遭種種的現象與人。她的創作緊繫著她的現實生活,有多篇小說題材就是得自真實的家族事件。在敘述這些故事時,她總能透過感官、運用意象,將人、事的現象和變化,刻畫得入木三分,從中呈現她對人生的感悟。
張愛玲也隨時為自己儲存感官經驗,她在散文〈道路以目〉說:「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著。」對她而言,街道就像是一個感官的承載體,只要在街上駐足一會,無數的色、味、聲、觸等感受,就會從四面八發湧到她的面前,她留心將之記錄下來,在寫作時與人生問題連結起來,提出她的思考,使文章有著哲理面的提昇。
■食物、聲音、氣味
張愛玲小說的讀者,在閱讀時很容易就會將焦點,放在她那華美的視覺描寫上。然而,張愛玲不僅精到於色彩描繪,她也是一位真正的美食專家。在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飢〉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食物的觀察與研究,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她鑽研飲食藝術,對食物、佐料、飲料的種類和烹調方式認識極廣,在創作小說時,很自然的也把對食物與飲食活動的觀察當作素材,運用藝術的手法加以提煉,開闢別具特色的小說風格。
此外,張愛玲還是個書寫聲音的高手。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她告訴我們:「我喜歡聽市聲。」在〈天才夢〉中,她也提到自己在練習彈鋼琴時,會「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在張愛玲的「異想世界」裡,抽象的聲音往往被具體化,賦予鮮豔的色彩和俏皮的動作。音符就像童話故事中被仙女棒注入生命的小精靈,在她的想像中躍動。她也將這樣的想像,完美的融入小說創作裡,使眾多精彩的聲音意象在字裡行間飛舞。
在散文〈談音樂〉中,張愛玲也曾熱切地提及自己有個靈敏的鼻子,且著迷於特殊的氣味。對她來說,氣味和顏色一樣引人注意,但兩者又有不同。氣味不像顏色那麼具體,它虛無飄渺、捉摸不定,我們卻無時無刻地聞嗅著各種氣息。從這一點來看,氣味具有一種「真實感」。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她也總能突破傳統的審美觀,運用各種新奇的辭彙與生動的描述,創造出令人深陷於其中的氣味世界。
■對世俗與人的關懷
作為一名寫作技巧高超的小說家,張愛玲最了不起之處,就是在書寫感官之餘,還注入了對「人」的關注。王彬彬在〈冷眼看「張熱」──張愛玲對當前文壇的啟示〉中說道:「張愛玲的作品是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的,而張愛玲的藝術魅力又是來自於她的『世俗關懷』。」
一切的藝術說到底,都脫離不了「人」的存在。夏志清先生在《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序文中,就點出張愛玲以感官感覺,表達她對人、對物的看法:「(張愛玲)小說裡每一個觀察,每一個景象,只有她能寫得出來,真正表達了她自己感官的反應,自己對人對物累積的世故和智慧。」
在張愛玲的感官書寫中,處處可以見到人情、人性、人的心理,這是她的小說最關注的部分。她將所有感官經驗的碎片,精心地捕捉起來,拼合成一個富於意象、蘊含隱喻的感官世界,並透過感官意象,呈現了生命在人世間所遭遇的苦與樂,同時也寄託她對人的生存狀態投入的關注。這是我們在認識她的感官意象時,也要極力去挖掘的部分。
■探索,未完
在張愛玲離世後,「張愛玲熱」的現象有增無減,研究的熱潮如波浪迭起,充分顯示了張愛玲作品的價值和影響,尚有許多空間可以繼續探索。王德威先生在〈張愛玲現象──現代性、女性主義、世紀末視野的傳奇〉一文說道:「(張愛玲)她對文字的意象處理,對電影、舞台、照片、公共形象各種影音媒體的調弄、拒斥與展現,極富討論餘地。」
的確,我們回頭再重讀張愛玲的小說,依然會覺得意猶未盡,彷彿與她有關的故事永遠說不完,也聽不盡。因為張愛玲獨特的生命遭遇,以及對世界不凡的觀察和理解,對於人的命運和現實人生,有著深刻的體會,才能夠信手拈來,營造出多層次、又蘊含特殊意義的感官意象。在這裡,請與我一同循著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足跡,一步步走進張愛玲的小說世界,探索其深幽的祕境,以及一再令人駐足的雋永之處。書籍簡介
◆口嚐、耳聞、鼻嗅──專屬張愛玲小說的入世通行證◆
◆王瓊玲、鍾正道、楊佳嫻──專文推薦◆
張愛玲的作品向來以豐富的視覺意象聞名,不過,除了視覺描寫之外,她對於味覺、嗅覺和聽覺等感官經驗的梳理與創造,也十分純熟。在小說中,張愛玲利用這些經驗碎片,拼合成一個意象繽紛、也蘊含隱喻的感官世界,除了突破傳統的審美想像,亦觀照大千世界中的人情、人性與人心。
本書作者高詩佳,將帶領讀者循著「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足跡,一步步走進張愛玲的〈金鎖記〉、《赤地之戀》、〈同學少年都不賤〉、《小團圓》、〈相見歡〉和〈殷寶灩送花樓會〉等作品,不只深究其說故事的技巧與寫作方法,也一探其中的人世關懷。
★「寫作名師」高詩佳最新力作,從較少見的感官角度切入,拆解張愛玲的意象寫作技巧
★分析三大意象:食物、聲音、氣味,不僅透視張愛玲筆下角色的心理狀態,也了解其對人世的關懷
★王瓊玲、鍾正道、楊佳嫻──學界好評推薦序
【作者序:意象‧故事‧張愛玲】
張愛玲(一九二○年―一九九五年),這位在二十世紀、四○年代就以小說、散文和劇本享譽於文壇的作家,曾讓夏志清先生推崇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張愛玲的貢獻之一,就是憑著天賦的敏感和對感官知覺的愛好,在小說這門說故事的藝術中,創造別具一格的感官意象。我們知道,好的小說不能缺少對感官知覺的描繪,遊走於張愛玲的小說不難發現,正是這些極其細微而具體的感官描寫,成就了張愛玲的故事,也成就了可供我們探索與解讀的「故事張愛玲」。
所謂的「意象」,根據黃永武《中國詩學》所言,指的是「意識與外界的物象相交會,經過觀察、審思與美的釀造,成為有意境的景象。」這就是作家的構思歷程:先運用感官觀察外界的事物,在心中釀成意象,再以文字、繪畫等媒介表現出來。張愛玲小說的感官意象,往往反映人物特定的心理,每個意象就是一種心理狀態,我們熟悉她的意象,就能透視人物的心理,遊走於她的故事大觀園。
■生活藝術家
張愛玲對於感官的精微感受和掌握,來自她獨具的敏感心靈,而她也大量運用著各種感官描寫,在小說中構築了一個生動、活躍的感性世界。她筆下的意象繁複多樣,不僅隱含著作者的情思,也包含許多難以言傳的意念與無常感。就像王安憶說的,張愛玲在領略虛無人生的同時,又是富於感官、享樂主義的,這便解救了她。
張愛玲的感官審美,其實有賴生活上的歷練,這是她構思和寫作的基礎,她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她在散文〈天才夢〉裡面,回憶自己兒時接受母親「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的往事,她承認「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但她也堅定的為自己辯解:「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
張愛玲就是這樣熱情的體驗生活,她將感官知覺放大,極細緻的觀察和感應周遭種種的現象與人。她的創作緊繫著她的現實生活,有多篇小說題材就是得自真實的家族事件。在敘述這些故事時,她總能透過感官、運用意象,將人、事的現象和變化,刻畫得入木三分,從中呈現她對人生的感悟。
張愛玲也隨時為自己儲存感官經驗,她在散文〈道路以目〉說:「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著。」對她而言,街道就像是一個感官的承載體,只要在街上駐足一會,無數的色、味、聲、觸等感受,就會從四面八發湧到她的面前,她留心將之記錄下來,在寫作時與人生問題連結起來,提出她的思考,使文章有著哲理面的提昇。
■食物、聲音、氣味
張愛玲小說的讀者,在閱讀時很容易就會將焦點,放在她那華美的視覺描寫上。然而,張愛玲不僅精到於色彩描繪,她也是一位真正的美食專家。在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飢〉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食物的觀察與研究,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她鑽研飲食藝術,對食物、佐料、飲料的種類和烹調方式認識極廣,在創作小說時,很自然的也把對食物與飲食活動的觀察當作素材,運用藝術的手法加以提煉,開闢別具特色的小說風格。
此外,張愛玲還是個書寫聲音的高手。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她告訴我們:「我喜歡聽市聲。」在〈天才夢〉中,她也提到自己在練習彈鋼琴時,會「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在張愛玲的「異想世界」裡,抽象的聲音往往被具體化,賦予鮮豔的色彩和俏皮的動作。音符就像童話故事中被仙女棒注入生命的小精靈,在她的想像中躍動。她也將這樣的想像,完美的融入小說創作裡,使眾多精彩的聲音意象在字裡行間飛舞。
在散文〈談音樂〉中,張愛玲也曾熱切地提及自己有個靈敏的鼻子,且著迷於特殊的氣味。對她來說,氣味和顏色一樣引人注意,但兩者又有不同。氣味不像顏色那麼具體,它虛無飄渺、捉摸不定,我們卻無時無刻地聞嗅著各種氣息。從這一點來看,氣味具有一種「真實感」。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她也總能突破傳統的審美觀,運用各種新奇的辭彙與生動的描述,創造出令人深陷於其中的氣味世界。
■對世俗與人的關懷
作為一名寫作技巧高超的小說家,張愛玲最了不起之處,就是在書寫感官之餘,還注入了對「人」的關注。王彬彬在〈冷眼看「張熱」──張愛玲對當前文壇的啟示〉中說道:「張愛玲的作品是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的,而張愛玲的藝術魅力又是來自於她的『世俗關懷』。」
一切的藝術說到底,都脫離不了「人」的存在。夏志清先生在《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序文中,就點出張愛玲以感官感覺,表達她對人、對物的看法:「(張愛玲)小說裡每一個觀察,每一個景象,只有她能寫得出來,真正表達了她自己感官的反應,自己對人對物累積的世故和智慧。」
在張愛玲的感官書寫中,處處可以見到人情、人性、人的心理,這是她的小說最關注的部分。她將所有感官經驗的碎片,精心地捕捉起來,拼合成一個富於意象、蘊含隱喻的感官世界,並透過感官意象,呈現了生命在人世間所遭遇的苦與樂,同時也寄託她對人的生存狀態投入的關注。這是我們在認識她的感官意象時,也要極力去挖掘的部分。
■探索,未完
在張愛玲離世後,「張愛玲熱」的現象有增無減,研究的熱潮如波浪迭起,充分顯示了張愛玲作品的價值和影響,尚有許多空間可以繼續探索。王德威先生在〈張愛玲現象──現代性、女性主義、世紀末視野的傳奇〉一文說道:「(張愛玲)她對文字的意象處理,對電影、舞台、照片、公共形象各種影音媒體的調弄、拒斥與展現,極富討論餘地。」
的確,我們回頭再重讀張愛玲的小說,依然會覺得意猶未盡,彷彿與她有關的故事永遠說不完,也聽不盡。因為張愛玲獨特的生命遭遇,以及對世界不凡的觀察和理解,對於人的命運和現實人生,有著深刻的體會,才能夠信手拈來,營造出多層次、又蘊含特殊意義的感官意象。在這裡,請與我一同循著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足跡,一步步走進張愛玲的小說世界,探索其深幽的祕境,以及一再令人駐足的雋永之處。書籍簡介
◆口嚐、耳聞、鼻嗅──專屬張愛玲小說的入世通行證◆
◆王瓊玲、鍾正道、楊佳嫻──專文推薦◆
張愛玲的作品向來以豐富的視覺意象聞名,不過,除了視覺描寫之外,她對於味覺、嗅覺和聽覺等感官經驗的梳理與創造,也十分純熟。在小說中,張愛玲利用這些經驗碎片,拼合成一個意象繽紛、也蘊含隱喻的感官世界,除了突破傳統的審美想像,亦觀照大千世界中的人情、人性與人心。
本書作者高詩佳,將帶領讀者循著「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足跡,一步步走進張愛玲的〈金鎖記〉、《赤地之戀》、〈同學少年都不賤〉、《小團圓》、〈相見歡〉和〈殷寶灩送花樓會〉等作品,不只深究其說故事的技巧與寫作方法,也一探其中的人世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