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張.張愛:讀解張愛玲 | 拾書所

愛張.張愛:讀解張愛玲

$ 288 元 原價 320
本書特色
★ 「愛張」與「張愛」含括了張愛玲最私我的自身並傳達出她看待生命態度的清堅百媚。
★ 分為上部「追尋自我」,收錄張愛玲的類自傳書寫與家族小說;以及下部「互放光亮」,探討了張愛玲與相關作家作品的評介比較。序
▎自序

緣起

2020年是張愛玲傳奇一百周年,《愛張.張愛──讀解張愛玲》的出版別有一種懷念的情思。

「愛張」聚集了懂得與愛悅。懂得她的清堅決絕、寬容慈悲;愛悅她的淹然百媚、通透自然;沒有多的刺激性享樂,是一份端然的歡喜。即便逛櫥窗路過,也可以好奇欣羨。而沉湎其中,如雲影水流,怡紅快綠,自在輝映。只覺得凡有她的地方便有風光。

「張愛」是炎櫻對張愛玲的暱稱;這兩位最好的朋友曾經互稱彼此為「張愛」與「獏夢」,演出了〈雙聲〉。相對於《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愛張.張愛》更簡單直接,「讀解張愛玲」自身並論及其他作家作品,各見兵氣,銳不可擋。而她的回望過往人生、情鎖風月,寫「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文字間少了些祕豔,鬱鬱蒼蒼的調子裡仍有瀕臨成熟的可親與平俗。「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東風容易別。」後期的她以孤獨之筆,演繹了繁華與荒涼的終極情境,令人低迴。

這本書集結了張愛玲作品的分析研究,分為二個部分,上部「追尋自我」,收錄的是張愛玲的類自傳書寫與家族小說;下部「互放光亮」,探討了張愛玲與相關作家作品的評介比較,包括東方蝃蝀、魯迅與林語堂。

上部,追尋自我

著眼於作家的「內傷」書寫與「生存窘境」的揭示。書寫觸及了好友的相知相隨、童年家庭的記憶、女校生活的剪影、作家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以及自身一生的最後回眸等,屬於類自傳小說以及家庭傳奇。

張愛玲生活中的女性(包括長輩及友人)與張愛玲文字裡的女性(姊妹小說)是一個永遠也不老的話題。「花與蝴蝶的追尋」描述著由少及長至老,滬港之間,與張愛玲往來、相交影響最『實在』的四位女性︰母親、姑姑和好友炎櫻、蘇青。而展閱她的「女朋友小說」―包括〈不幸的她〉、〈心經〉、〈相見歡〉,〈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其中角色人物個個心裡都有個小火山在,在現實生活中總是被掩埋著……。如此,一方面通過張愛玲自身的書寫得以一窺作家與女性交往的情誼,重現了張愛玲與庸俗世界的衝突與整合;一方面由這些個人親身的女性經驗於文字間的騰挪轉化,幫助我們進一步地開發了歷來「被引導者」的女性與限居「依附者」女性間「相知相覺」的面相。

〈茉莉香片〉,1943年7月刊登於《雜誌》第11卷第4期,是張愛玲發表的第三篇小說。內容描述一個年輕人找尋自己真正的父親,小說情節走過男主人公聶傳慶憎厭的家、不幸的童年、早逝的母親以及絕望的愛。他始終在欲求與匱乏之間苦惱著。作家通過欲望形成、自我主體的建構以及追尋破滅的過程,刻劃出故事主人公如何從一個精神上的殘廢到一個頹廢家庭的犧牲者,演述了「棄兒的家庭傳奇」;同時,經由作品文本繫聯作家的主體性,窺知了作家借人物自剖,混同自身的家庭傳奇,間接重繪了一幅陷在時代心獄中的女性畫像。

〈同學少年都不賤〉是張愛玲由港赴美後,於七○年代敘寫的一部中篇。小說觸及了「女性情誼」這個別出的題材―對女性「相知相覺」的面相以及女性「生存窘境」的挖掘摹寫,並開發了「性」話題的陳述,同時技巧性地碰觸了「流浪/出走」和「家園」這二個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卻在實踐中屢屢互相衝擊矛盾的主題,呈現出一個孤獨漫遊者的心境。而在書寫風格上,作家透過書寫記憶,揭示自己,段落短而速,用句素而省,點到為止,迅疾翻入淡漠,使過去的時間重獲了真實感,並寫出了人的局限。

2009年,一個具總結性的自傳意義的小說―張愛玲《小團圓》由皇冠文化出版。可視為另一種傳奇、另一種流言。儘管小說中人物紛雜,人名虛構,圍繞在女主人公盛九莉的情節(包括家族關係與情欲實錄)極具戲劇性,但皆可比對,幾疑是張愛玲個人的傳奇。《小團圓》宛如亂世孤島裡一塊末世的紀念碑,它呈現給我們一個比較完整的張愛玲的世界―可說是張愛玲對自己一生中各種感情的全面清算。在這裡,我們無可迴避地面對著張愛玲的本真:裡面人物像縷空紗、是缺點組成的;而情感是千瘡百孔的。

下部,互放光亮

作家與作家原有不同的方向,因為一個介點交會了,層巒疊嶂,使讀者產生「噢,你也在這裡」的驚喜之感。這些「光亮」分別包括了東方蝃蝀《紳士淑女圖》的評介,張愛玲的〈霸王別姬〉與魯迅的〈補天〉的故事新編,以及從翻譯的適應與選擇的角度比較張愛玲〈五四遺事〉與林語堂《啼笑皆非》的自譯。

作為四○年代張愛玲的追隨者東方蝃蝀,生活在上海中上階層人家,他的小說《紳士淑女圖》等十二個故事,選材於他所熟悉的一切,以富麗纖巧、融會雅俗的獨特文字氣質為基點,記錄了上海城市的繁華變遷;描繪著世俗男女的形貌舉止;書寫著他們的興敗與榮辱、戀愛與婚姻、和諧與鬥爭,鋪展出「城市少年」的飛揚乍起以及終歸日常的往日情調。相較張愛玲細摩女性心理及現實生活的華麗蒼涼,他自稱是「沉溺在小說世界,沉溺在現實與想像、人生與藝術、真與美的交織之中」,是以更沉更濃的上海味,從繁華都市風景線的摹寫中廻身,描繪出一幅幅紳士淑女的圖影,留存了洋場故事的別樣風情。

故事新編是一種重寫(Rewriting)的工程。在採諸古事史材舊聞的述寫處理上,或著重於前文本的情境,或致力於情節改寫,許多作家都以各種敘事視角和技巧實踐了重寫的互文性。他們在接手歷史、傳統以及古典的傳承與嫁接的橋樑上,朝向「以今觀古」、「溫故知新」的道路前進,都力圖避免簡單的「舊瓶裝新酒」;紛紛嘗試於新的角度探索以及新的意義揭示。魯迅和張愛玲都曾經從事故事新編―他們分別重寫新釋〈補天〉〈霸王別姬〉,不僅限於傳承史事前情、重返一個古老的時空;更新構著文字世界,指向、穿越一個久遠的年代。

「兩腳踏中西文化」的林語堂以及曾經嚮往能像林語堂一樣用英語創作,在美國闖出一片天地的張愛玲都是漢語寫作中兼具雙語背景、能寫作的譯者。以1943年2月林語堂的英文創作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於1944年自譯成中文版《啼笑皆非》(一到十一章)出版以及1956年,張愛玲 “Stale Mates―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發表於紐約《記者》(The Reporter)雙週刊,中文版題名為〈五四遺事〉兩篇作品為例:他們都面臨著一個戰後的世界秩序/社會文化重建的一個轉捩點,二者都以古代的儀俗生活和東方文化為對照面反諷著或批評了現代西方生活。他們在「自譯」是「原作最好的闡釋」、也是「翻譯過程中的獨裁者」中以「能動性」、「目的性」、「創造性」、「共感性」、「審美性」騰挪出迴旋的空間,探索著跨語際寫作的極限。

緣結

做為張愛玲課程的導讀者以及張愛玲作品的研究者,其實,最喜歡的還是做一個讀者,單純的沉浸,是一種極真的享受。

因為她的世界裡有動聽而近人情的故事;感情在她筆下幻滅了,也還有些東西在,並不一定要有結果。她的文字裡有愉快的顏色,像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掀開畫布來就在那裡了,使人安心。而看久了,小說的芯子裡有回望的深黝,沉沉的距離,似乎是不那麼容易進入的,一旦走進去了,看她寫可愛又可哀的年月,「聚如春夢散如煙」;她在舊夢裡做著新的夢,「曉來自驚還自笑」;迢遙的日常有倏忽的牽纏、擁擠的霧數有微妙的牽掛。……

而傳奇翩翩,今生在此。書籍簡介
「張愛」是炎櫻對張愛玲的暱稱;這兩位最好的朋友曾經互稱彼此為「張愛」與「獏夢」,演出了〈雙聲〉。「愛張」則聚集了懂得與愛悅。懂得她的清堅決絕;愛悅她的淹然百媚。

2020年是張愛玲傳奇一百周年,《愛張.張愛》「讀解張愛玲」自身並論及其他作家作品。分為上部「追尋自我」,收錄張愛玲的類自傳書寫與家族小說:看她回望過往人生、情鎖風月,以孤獨之筆,演繹了繁華與荒涼的終極情境。下部「互放光亮」,探討了張愛玲與相關作家作品的評介比較,包括:「城市少年」東方蝃蝀的飛揚乍起,以紳士淑女的圖影留存了洋場故事的別樣風情;「啟蒙戰士」魯迅與「新生的苗」張愛玲分別重寫〈補天〉、〈霸王別姬〉,穿越久遠的年代,進行故事新編;以及兼具雙語背景,「腳踏中西文化」的林語堂與張愛玲通過自作自譯,共同探索跨語際寫作的極限;各見兵氣,銳不可擋。

張愛玲的世界裡有動聽而近人情的故事;感情在她筆下幻滅了,也還有些東西在,並不一定要有結果。她寫可愛又可哀的年月,「聚如春夢散如煙」;她在舊夢裡做著新的夢,「曉來自驚還自笑」;……讀解張愛玲,沒有多的刺激性享樂,是一份端然的歡喜。而沉湎其中,如雲影水流,怡紅快綠,自在輝映;只覺得凡有她的地方便有風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