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錄印象派大師畫作,
以時間、空間、人物、事件陳述出完整時代場景,
立體化呈現一場改變西方藝術的運動
莫內、雷諾瓦、竇加、羅丹、塞尚、梵谷等印象派藝術家在19世紀下半葉紛紛登上舞臺,他們用行動反抗學院派對藝術的種種僵化把持。時逢工業時代來臨,人們紛紛渴望走向新世界,這些被稱作「印象派」的藝術家,即使其作品受到歐洲主流壓迫,卻在新世界得到掌聲。
印象派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崛起,影響了後來眾多產業的審美發展如攝影、音樂等,同時也大大改變了展覽、畫廊、經銷商和作家,甚至是城市的發展和休閒活動。本書將從歷史的面向,帶給讀者全新的印象派觀念,以及數個在藝術史中激勵人心的時刻,並以極具代表性的畫作對應整個印象派的發展,不僅是欣賞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更透過歷史背景深入理解在舊時代下,如何為「新思維」發聲、反抗。書中充滿你從沒看過的印象派圖像及故事,以及關於「解放」的定義。
「眼睛、情感、純粹感受可以且甚至應該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唯一的指引。這便是印象派教給我們的一課。學位、獎章、畫得好都與藝術無關,藝術要的不是一隻博學的狗而是一種靈感,一個『靈魂』。」
「這就是才華,洋溢的才華。這些年輕畫家擁有一種理解自然的方式,既不無聊也不平庸。這是何等的靈光一閃,何等有趣的筆觸!的確,這很簡略,但多麼一針見血!」
「印象派畫家是現代主義畫家,擁有與眾不同的敏銳雙眼,忘卻數個世紀以來積累在博物館裡的畫作,忘卻學院的視覺教育(線條、透視與色彩),透過在自然明亮的場景裡――也就是離開畫室,不管是在路上、鄉野或是居家室內――持續直接而原始的體驗與觀看,他們得以重塑其自然之眼,自然地觀看,天真且直白地畫出所看到的一切。」
【藝界推薦】(依筆畫順序排列)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張慈韡︱師大附中美術班老師
單煒明︱藝術博士、「藝術單飛」廣播主持人
黃小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常說閱讀印象主義不在書房,而是陽光和煦的樹蔭下,草原邊,小溪旁;儘管大口呼吸,享受陽光,接受土地與花草的滋潤,因為畫裡一切秘密盡在自然中。」――藝術博士、「藝術單飛」廣播主持人︱單煒明
【本書重點】
印象派與它的時代
◆19世紀下半葉,拿破崙三世開始巴黎改造計畫。寬闊的馬路、精準系統化的「奧斯曼」建築、污水排放系統、水和天然氣瓦斯輸送到各個樓層,而公共照明使得夜間活動熱絡起來,人們不再有半點恐懼。整座城市煥然一新,新興富有的資產階級也開始崛起。
〈雨天的巴黎街道〉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77年。
當多數印象派畫家關注的繪畫主題轉向娛樂或大自然,卡耶博特充滿興趣的則是身邊的新興都會風景。這幅畫猶如一張照片,捕捉瞬間,概述了19世紀的世界,而奧斯曼的巴黎即是其嶄新的布景。
◆幾個世紀以來,風景在美術學院所奠定的類型裡一直處於次等地位。但一種風景新視野的革新於焉展開,隨著「畫你所見、所想、所感受的那些」口號,在印象派中引爆。
〈瓦茲河上的日落〉查爾斯.弗朗索瓦.多比尼,1865年。
弗朗索瓦對風景提出一種新的觀點,預告了印象派的到來,他正是其中的先驅者。
印象派,一種新的視野
◆印象派畫家毅然決然地拋棄宏大主題與雄偉巨畫,將注意力集中在微不足道的小事、日常的平凡及暫停、懸置的時光。傾聽圍繞在他們周遭的一切,他們專注於這些細微的片刻,思索如何表現其中的詩意與情感。
〈鞦韆〉奧古斯特.雷諾瓦,1876 年。
一個背對著的男人、一個女人眼光望向另一邊、一張臉從後面背景露出來、一個小女孩站在角落觀察這景象⋯⋯印象派畫家拒絕偉大的主題,偏好這些如攝影瞬間般被捕捉的微不足道。
◆比起在畫室裡重組題材,印象派畫家擁有的是對描繪對象那直接而敏感的體驗;透過這樣的挑戰,一種新繪畫很快相應而生。所有關於美術的規則,無論是學校或學院裡教的,統統捨棄。在激動而快速的筆觸下,色彩取得主導,重新詮釋了形式、調性、印象,一切只剩下震盪、色彩、生命力、流動感。
〈國會大廈,霧裡光影一隅〉克勞德.莫內,1904年。
莫內有系統地將筆觸碎化為大量色點,表現出籠罩於霧裡的倫敦在光線衍射裡的景致。一切彷彿逐漸消逝、瀰漫開來,就算是堅固的國會大廈也不例外。
印象派,一種分歧的系統
◆獨立藝術家在官方沙龍之外,亦千篇一律吃了閉門羹,彼時的法國藝術圈幾乎不給他們任何立足之地。這些未來的印象派畫家,不願意被既定範本所約束,決定自由實踐他們的藝術,想辦法讓大眾認識他們的繪畫。於是印象派第一次展覽於1874 年4月15日開幕,可惜後續一片兵荒馬亂,這種新繪畫遭到大量而毫不留情的嚴厲批評,各種尖酸刻薄的議論四面八方湧來。
〈印象.日出〉克勞德.莫內,1872年。
這幅於1874年印象派第一次展覽時展出的作品,被認為是「印象派」一詞的源頭,自此被拿來指稱這個藝術團體。
◆印象派多年來遭到蔑視,還得面對暗無天日的悲慘,對於這些鬥志激昂、選擇打破學院規矩與原則的年輕畫家而言,藝術之路既漫長而痛苦。在展出的困難、幾近侮辱的評論暴力之外,他們一部分的人還要面對一貧如洗的現實。
〈睡蓮〉克勞德.莫內,1914-1918年。
1918 年停戰協定簽訂後不久,莫內決定將睡蓮系列數件作品贈送給國家。經過長時間的交涉談判,在友人、也是後來的部長會議主席喬治.克雷蒙梭那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終於在1922年簽署這8件作品的捐贈證明。而這8幅畫在1927年莫內過世後不久,在橘園美術館兩個由莫內親自設計的橢圓廳裡展示。
驚人的影響
◆作為各個領域的革命者與創新者,印象派孕育且帶來了許多豐富的進展,且將烙印在後來持續湧現的前衛風潮裡。1886年印象派第八次展覽,出現了新成員秀拉、 西 涅 克。新印象派是由秀拉開始的,他將筆觸的分割與純色的運用推展得更遠。秀拉的點描派,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執行著科學家謝弗勒的色彩同步對比理論――印象派原本即是受到他的啟發。
〈大碗島的星期日午後〉喬治.秀拉,1884-1886年。
展出於印象派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展覽,這幅巨畫顯示了秀拉在繪畫上的追尋。分割的筆觸,恪遵謝弗勒分解色彩的科學理論,畫布上的純色小點,最後形成藝術家想要的色調。星期日的水邊休憩活動原本就是印象派的主題,然而造型上的處理,點出新的取向。
以時間、空間、人物、事件陳述出完整時代場景,
立體化呈現一場改變西方藝術的運動
莫內、雷諾瓦、竇加、羅丹、塞尚、梵谷等印象派藝術家在19世紀下半葉紛紛登上舞臺,他們用行動反抗學院派對藝術的種種僵化把持。時逢工業時代來臨,人們紛紛渴望走向新世界,這些被稱作「印象派」的藝術家,即使其作品受到歐洲主流壓迫,卻在新世界得到掌聲。
印象派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崛起,影響了後來眾多產業的審美發展如攝影、音樂等,同時也大大改變了展覽、畫廊、經銷商和作家,甚至是城市的發展和休閒活動。本書將從歷史的面向,帶給讀者全新的印象派觀念,以及數個在藝術史中激勵人心的時刻,並以極具代表性的畫作對應整個印象派的發展,不僅是欣賞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更透過歷史背景深入理解在舊時代下,如何為「新思維」發聲、反抗。書中充滿你從沒看過的印象派圖像及故事,以及關於「解放」的定義。
「眼睛、情感、純粹感受可以且甚至應該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唯一的指引。這便是印象派教給我們的一課。學位、獎章、畫得好都與藝術無關,藝術要的不是一隻博學的狗而是一種靈感,一個『靈魂』。」
「這就是才華,洋溢的才華。這些年輕畫家擁有一種理解自然的方式,既不無聊也不平庸。這是何等的靈光一閃,何等有趣的筆觸!的確,這很簡略,但多麼一針見血!」
「印象派畫家是現代主義畫家,擁有與眾不同的敏銳雙眼,忘卻數個世紀以來積累在博物館裡的畫作,忘卻學院的視覺教育(線條、透視與色彩),透過在自然明亮的場景裡――也就是離開畫室,不管是在路上、鄉野或是居家室內――持續直接而原始的體驗與觀看,他們得以重塑其自然之眼,自然地觀看,天真且直白地畫出所看到的一切。」
【藝界推薦】(依筆畫順序排列)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張慈韡︱師大附中美術班老師
單煒明︱藝術博士、「藝術單飛」廣播主持人
黃小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常說閱讀印象主義不在書房,而是陽光和煦的樹蔭下,草原邊,小溪旁;儘管大口呼吸,享受陽光,接受土地與花草的滋潤,因為畫裡一切秘密盡在自然中。」――藝術博士、「藝術單飛」廣播主持人︱單煒明
【本書重點】
印象派與它的時代
◆19世紀下半葉,拿破崙三世開始巴黎改造計畫。寬闊的馬路、精準系統化的「奧斯曼」建築、污水排放系統、水和天然氣瓦斯輸送到各個樓層,而公共照明使得夜間活動熱絡起來,人們不再有半點恐懼。整座城市煥然一新,新興富有的資產階級也開始崛起。
〈雨天的巴黎街道〉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77年。
當多數印象派畫家關注的繪畫主題轉向娛樂或大自然,卡耶博特充滿興趣的則是身邊的新興都會風景。這幅畫猶如一張照片,捕捉瞬間,概述了19世紀的世界,而奧斯曼的巴黎即是其嶄新的布景。
◆幾個世紀以來,風景在美術學院所奠定的類型裡一直處於次等地位。但一種風景新視野的革新於焉展開,隨著「畫你所見、所想、所感受的那些」口號,在印象派中引爆。
〈瓦茲河上的日落〉查爾斯.弗朗索瓦.多比尼,1865年。
弗朗索瓦對風景提出一種新的觀點,預告了印象派的到來,他正是其中的先驅者。
印象派,一種新的視野
◆印象派畫家毅然決然地拋棄宏大主題與雄偉巨畫,將注意力集中在微不足道的小事、日常的平凡及暫停、懸置的時光。傾聽圍繞在他們周遭的一切,他們專注於這些細微的片刻,思索如何表現其中的詩意與情感。
〈鞦韆〉奧古斯特.雷諾瓦,1876 年。
一個背對著的男人、一個女人眼光望向另一邊、一張臉從後面背景露出來、一個小女孩站在角落觀察這景象⋯⋯印象派畫家拒絕偉大的主題,偏好這些如攝影瞬間般被捕捉的微不足道。
◆比起在畫室裡重組題材,印象派畫家擁有的是對描繪對象那直接而敏感的體驗;透過這樣的挑戰,一種新繪畫很快相應而生。所有關於美術的規則,無論是學校或學院裡教的,統統捨棄。在激動而快速的筆觸下,色彩取得主導,重新詮釋了形式、調性、印象,一切只剩下震盪、色彩、生命力、流動感。
〈國會大廈,霧裡光影一隅〉克勞德.莫內,1904年。
莫內有系統地將筆觸碎化為大量色點,表現出籠罩於霧裡的倫敦在光線衍射裡的景致。一切彷彿逐漸消逝、瀰漫開來,就算是堅固的國會大廈也不例外。
印象派,一種分歧的系統
◆獨立藝術家在官方沙龍之外,亦千篇一律吃了閉門羹,彼時的法國藝術圈幾乎不給他們任何立足之地。這些未來的印象派畫家,不願意被既定範本所約束,決定自由實踐他們的藝術,想辦法讓大眾認識他們的繪畫。於是印象派第一次展覽於1874 年4月15日開幕,可惜後續一片兵荒馬亂,這種新繪畫遭到大量而毫不留情的嚴厲批評,各種尖酸刻薄的議論四面八方湧來。
〈印象.日出〉克勞德.莫內,1872年。
這幅於1874年印象派第一次展覽時展出的作品,被認為是「印象派」一詞的源頭,自此被拿來指稱這個藝術團體。
◆印象派多年來遭到蔑視,還得面對暗無天日的悲慘,對於這些鬥志激昂、選擇打破學院規矩與原則的年輕畫家而言,藝術之路既漫長而痛苦。在展出的困難、幾近侮辱的評論暴力之外,他們一部分的人還要面對一貧如洗的現實。
〈睡蓮〉克勞德.莫內,1914-1918年。
1918 年停戰協定簽訂後不久,莫內決定將睡蓮系列數件作品贈送給國家。經過長時間的交涉談判,在友人、也是後來的部長會議主席喬治.克雷蒙梭那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終於在1922年簽署這8件作品的捐贈證明。而這8幅畫在1927年莫內過世後不久,在橘園美術館兩個由莫內親自設計的橢圓廳裡展示。
驚人的影響
◆作為各個領域的革命者與創新者,印象派孕育且帶來了許多豐富的進展,且將烙印在後來持續湧現的前衛風潮裡。1886年印象派第八次展覽,出現了新成員秀拉、 西 涅 克。新印象派是由秀拉開始的,他將筆觸的分割與純色的運用推展得更遠。秀拉的點描派,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執行著科學家謝弗勒的色彩同步對比理論――印象派原本即是受到他的啟發。
〈大碗島的星期日午後〉喬治.秀拉,1884-1886年。
展出於印象派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展覽,這幅巨畫顯示了秀拉在繪畫上的追尋。分割的筆觸,恪遵謝弗勒分解色彩的科學理論,畫布上的純色小點,最後形成藝術家想要的色調。星期日的水邊休憩活動原本就是印象派的主題,然而造型上的處理,點出新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