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 中華文物收藏學會古玉鑑定推薦叢書之一
★ 從玉的定義與辨別、盤玉的基本概念與技巧,到中國歷代古玉器的全面介紹,此書可說是古玉器鑑定師的收藏寶典!
序
玉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祖先就已經用玉來製作禮器,用以祭天地、享宗廟、昭禮樂、治軍旅、節行止等等。其他民族尚不知有玉及用玉,大都是從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後就棄玉石而專攻金屬材料,所以歐美至今尚不知古玉之貴重,更談不上研究有多深入,至於不認同古玉的質變、沁色、轉色等入土所產生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西周自武王立國以來,周公制禮作樂,以玉為「明貴賤,辨等列」的禮儀之器,自東周起,周王朝勢力大大衰退,世局成為強凌弱、眾暴寡、禮樂崩、布衣可以卿相的時代,玉器也就由王公貴族階層流入民間,一些小國甚至商賈為求自保紛紛投入玉器製作行列,極盡所能收尋能工巧匠,創造出空前的技藝,將玉雕作品從禮器融入生活、實用的藝術境界,以作為秘密外交的餽贈,直至變成關乎家族存亡甚至是攸關國家興亡的重要因素。
中國人的古玉研究工作,從北宋起直至清初,除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是依據實物繪圖外,其餘都是根據典籍來推測古玉形狀,較少談及用途,頂多依典籍加上作者的臆測言詞,很少考證。自清一代至清末,由於乾隆好古玉,一時尉為風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勝焉,玩玉之風遍及全國,上自宮廷下至文人商賈,只要財力所及,無不收藏賞玩,或作餽贈厚禮。故有幾部著作是依自己收藏,繪圖並加以考訂,由於實物較缺乏及參考資料不足,內容難免有些疏失,但多處所言都是著作者數十年收藏經驗的累積,對後輩初學者立下良好的基礎,並確立一個正確的方向。
我對於古玉的收藏、研究已逾四十餘年,始終想寫本書作為自己一生的心得,也算盡一些微薄力量。但坊間有關玉的書籍近年不斷出版,出土報告及研究也更深入,斷代的依據也逐漸明朗化,對於想深入研究古玉之人,卻能達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關盤玉的知識與出土坑口有著莫大的相互關係,一般書籍鮮少涉及。為了遺補有關玩玉、盤玉、藏玉資料的不足,因此特撰寫這本古玉匯觀,只想將自己的愚見,以粗淺的詞句,貢獻給愛玉的人士,拋磚引玉,引起學界的迴響,能有更進一歩的見解,供學者討論。本書內容著重古玉的形制、用途及古玉入土所可能產生的質變、沁色、器表變化以及窖藏、墓葬、祭祀坑的環境對古玉的影響。希望能對古玉研究者有所助益;對於藏玉、玩玉者,書中也有提及如何盤玉,如何藏玉,才不損玉的原貌及玉性,不僅能還原玉的溫潤,更提高古玉的歷史及藝術價值。
本書藏品圖錄承蒙各不具名收藏家、古玩商及本會會員吳振仲先生、何滄霄先生、鄭偉華先生、鄭松林先生、廖元滄先生、陳明志先生、林振宇先生、謝傳斌先生等人提供,且大都是購藏者第一手照片,未經清洗、盤玩,保留最原始風貌,在此深表謝意。
書中如有錯誤、遺漏、待考證之處必是在所難免,尚乞學者指正補足。
書籍簡介
本書編輯係累積編者四十餘年之收藏知識與經驗,並參考相關數據、文獻、有綜合相關之出土報告,亦有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各大博物館及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所藏中國古玉及相關資料,歷時二十餘年彙編而成。其中論及盤玉知識,是許多購玉、玩玉、藏玉者所疏忽的要領,致使一些生坑古玉因錯誤的盤玉方法被視為贗品,希望藉本書導正玩玉觀念,並使高古玉器能重新受到藏玉者瞭解與重視。
★ 中華文物收藏學會古玉鑑定推薦叢書之一
★ 從玉的定義與辨別、盤玉的基本概念與技巧,到中國歷代古玉器的全面介紹,此書可說是古玉器鑑定師的收藏寶典!
序
玉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祖先就已經用玉來製作禮器,用以祭天地、享宗廟、昭禮樂、治軍旅、節行止等等。其他民族尚不知有玉及用玉,大都是從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後就棄玉石而專攻金屬材料,所以歐美至今尚不知古玉之貴重,更談不上研究有多深入,至於不認同古玉的質變、沁色、轉色等入土所產生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西周自武王立國以來,周公制禮作樂,以玉為「明貴賤,辨等列」的禮儀之器,自東周起,周王朝勢力大大衰退,世局成為強凌弱、眾暴寡、禮樂崩、布衣可以卿相的時代,玉器也就由王公貴族階層流入民間,一些小國甚至商賈為求自保紛紛投入玉器製作行列,極盡所能收尋能工巧匠,創造出空前的技藝,將玉雕作品從禮器融入生活、實用的藝術境界,以作為秘密外交的餽贈,直至變成關乎家族存亡甚至是攸關國家興亡的重要因素。
中國人的古玉研究工作,從北宋起直至清初,除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是依據實物繪圖外,其餘都是根據典籍來推測古玉形狀,較少談及用途,頂多依典籍加上作者的臆測言詞,很少考證。自清一代至清末,由於乾隆好古玉,一時尉為風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勝焉,玩玉之風遍及全國,上自宮廷下至文人商賈,只要財力所及,無不收藏賞玩,或作餽贈厚禮。故有幾部著作是依自己收藏,繪圖並加以考訂,由於實物較缺乏及參考資料不足,內容難免有些疏失,但多處所言都是著作者數十年收藏經驗的累積,對後輩初學者立下良好的基礎,並確立一個正確的方向。
我對於古玉的收藏、研究已逾四十餘年,始終想寫本書作為自己一生的心得,也算盡一些微薄力量。但坊間有關玉的書籍近年不斷出版,出土報告及研究也更深入,斷代的依據也逐漸明朗化,對於想深入研究古玉之人,卻能達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關盤玉的知識與出土坑口有著莫大的相互關係,一般書籍鮮少涉及。為了遺補有關玩玉、盤玉、藏玉資料的不足,因此特撰寫這本古玉匯觀,只想將自己的愚見,以粗淺的詞句,貢獻給愛玉的人士,拋磚引玉,引起學界的迴響,能有更進一歩的見解,供學者討論。本書內容著重古玉的形制、用途及古玉入土所可能產生的質變、沁色、器表變化以及窖藏、墓葬、祭祀坑的環境對古玉的影響。希望能對古玉研究者有所助益;對於藏玉、玩玉者,書中也有提及如何盤玉,如何藏玉,才不損玉的原貌及玉性,不僅能還原玉的溫潤,更提高古玉的歷史及藝術價值。
本書藏品圖錄承蒙各不具名收藏家、古玩商及本會會員吳振仲先生、何滄霄先生、鄭偉華先生、鄭松林先生、廖元滄先生、陳明志先生、林振宇先生、謝傳斌先生等人提供,且大都是購藏者第一手照片,未經清洗、盤玩,保留最原始風貌,在此深表謝意。
書中如有錯誤、遺漏、待考證之處必是在所難免,尚乞學者指正補足。
書籍簡介
本書編輯係累積編者四十餘年之收藏知識與經驗,並參考相關數據、文獻、有綜合相關之出土報告,亦有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各大博物館及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所藏中國古玉及相關資料,歷時二十餘年彙編而成。其中論及盤玉知識,是許多購玉、玩玉、藏玉者所疏忽的要領,致使一些生坑古玉因錯誤的盤玉方法被視為贗品,希望藉本書導正玩玉觀念,並使高古玉器能重新受到藏玉者瞭解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