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為相當罕稀的因陀羅研究史論,更是作者來回海峽兩岸、前後研究數年的心血結晶,為佛教藝術研究留下了重要之作。序
佛教藝術到了宋代時,因禪僧與文人、畫家之參予,交融衍生出禪畫來,由北宋之梁楷啟其濫觴,牧谿繼之,及至元代之因陀羅時期,達到了頂峰,對於此禪畫藝術之研究者極少,我因此而深入研究,作為寫博論之主題。
在法鼓文理學院就讀佛教學系碩士班時,於劉國威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大威德金剛圖像研究》之碩論,並發表了〈藏傳格魯派大威德怖畏金剛之形象初探〉《第十七屆『宗教與心靈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並在2014年第二十五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發表了陳清香老師指導的〈佛陀左手握執衣角造像源流與發展之探討〉一文。
到了佛光大學博士班以後,修了萬金川院長之「漢傳佛教專題研究」課後,深深的愛上漢傳佛教藝術。博二時,在指導教授潘襎老師之指導下發表了〈試探討漢代考古遺跡中可能的「佛教成分」〉《新世紀宗教研究 第十五卷第三期》。
並曾於2016年9月到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在汪小洋教授指導下學習「中國美術考古」、「中國藝術批評史」及陶思炎教授指導之「民俗藝術學」一學期,並發表了〈北朝佛教造像碑與佛教之本土化跡象初探 以臺北歷史博物館藏之張解等造佛七尊像碑為例〉《中國美術研究 第22輯》(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9年於法鼓中華佛研所雜誌發表了〈試論宋元時期禪畫特質〉《中華佛學研究 第20期》頁187-219;並於2020年1月完成了博士論文《因陀羅繪畫的研究―以寒山拾得繪畫為核心》,取得了宗教學博士學位,感謝諸位老師之指導,尤其是劉國威老師,在我求學八年的期間,始終不厭其煩地為我解惑、指點。
由於因陀羅之史料,極度的缺乏,有關之研究論文又極少,在博論寫作時,遇到了很多的瓶頸,幸賴指導教授潘襎老師對我的研究之指導、教授,才得以順利的完成了我的博士論文。
此書為就我的博論,略加修整而出版,時間倉促,恐有疏略之處,請不吝指教,以便於再版時修訂之。
書籍簡介
禪畫一詞雖起于日本,然其源於北宋,梁楷開其濫觴,牧谿繼之,到了元代末年因陀羅之時,達到了頂峰。
本書為相當罕稀的因陀羅研究史論,更是作者來回海峽兩岸、前後研究數年的心血結晶,為佛教藝術研究留下了重要之作。序
佛教藝術到了宋代時,因禪僧與文人、畫家之參予,交融衍生出禪畫來,由北宋之梁楷啟其濫觴,牧谿繼之,及至元代之因陀羅時期,達到了頂峰,對於此禪畫藝術之研究者極少,我因此而深入研究,作為寫博論之主題。
在法鼓文理學院就讀佛教學系碩士班時,於劉國威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大威德金剛圖像研究》之碩論,並發表了〈藏傳格魯派大威德怖畏金剛之形象初探〉《第十七屆『宗教與心靈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並在2014年第二十五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發表了陳清香老師指導的〈佛陀左手握執衣角造像源流與發展之探討〉一文。
到了佛光大學博士班以後,修了萬金川院長之「漢傳佛教專題研究」課後,深深的愛上漢傳佛教藝術。博二時,在指導教授潘襎老師之指導下發表了〈試探討漢代考古遺跡中可能的「佛教成分」〉《新世紀宗教研究 第十五卷第三期》。
並曾於2016年9月到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在汪小洋教授指導下學習「中國美術考古」、「中國藝術批評史」及陶思炎教授指導之「民俗藝術學」一學期,並發表了〈北朝佛教造像碑與佛教之本土化跡象初探 以臺北歷史博物館藏之張解等造佛七尊像碑為例〉《中國美術研究 第22輯》(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9年於法鼓中華佛研所雜誌發表了〈試論宋元時期禪畫特質〉《中華佛學研究 第20期》頁187-219;並於2020年1月完成了博士論文《因陀羅繪畫的研究―以寒山拾得繪畫為核心》,取得了宗教學博士學位,感謝諸位老師之指導,尤其是劉國威老師,在我求學八年的期間,始終不厭其煩地為我解惑、指點。
由於因陀羅之史料,極度的缺乏,有關之研究論文又極少,在博論寫作時,遇到了很多的瓶頸,幸賴指導教授潘襎老師對我的研究之指導、教授,才得以順利的完成了我的博士論文。
此書為就我的博論,略加修整而出版,時間倉促,恐有疏略之處,請不吝指教,以便於再版時修訂之。
書籍簡介
禪畫一詞雖起于日本,然其源於北宋,梁楷開其濫觴,牧谿繼之,到了元代末年因陀羅之時,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