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高溫超導:大洋兩岸人生路(簡體中文版) | 拾書所

我和高溫超導:大洋兩岸人生路(簡體中文版)

$ 593 元 原價 750
●圖書簡介●

蒙如玲是休士頓大學德州超導中心的傑出科學家。本書以自傳體的形式描述了她色彩斑斕的一生,並以高溫超導研究為主線,前後貫通,一氣呵成。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紀錄了80年代和90年代,當全世界許多科學家都在競相尋找高溫的超導體,作者在那場激烈競爭的歷史浪潮中,引領潮流的精彩畫面。第二部分則生動地記錄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不懈追求,回顧了她從年輕女孩到受人尊敬的科學家的心路歷程。本書內容豐富,細節引人入勝,非常值得一讀。

●第一部 我和高溫超導●

引言

1986年夏秋之際到1987年的初春,在世界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科研領域裡,發生了一場世界科學史上罕見的激烈競爭。以IBM的瑞士科學家繆勒(K. Alex Müller)和貝德諾茲(J. Georg Bednorz)為先導,以美中日三國數以千計的物理和材料學家為主力的超導“奧林匹克”競技大軍,輪番衝擊高溫超導的“世界記錄”,把超導體超導轉變溫度,從三十多年來徘徊不前的23K,一下子提高到液氮溫區的77K 以上。作為休士頓大學高溫超導研究小組的核心成員之一,和超導材料實驗室的創建者和主持人,我親歷了這場大賽的整個醞釀和發展過程。
這場超導“奧林匹克”大賽,在世界科學界引人注目。在諾貝爾獎等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榮譽和高溫超導體巨大潛在商機的雙重驅動之下,其激烈程度令人吃驚令人咋舌,在全世界二百六十多個實驗小組之間,衡量競爭排名和專利優先權的時間尺度,甚至是以天和小時來計算的。我清楚地記得,在實驗室裡,我和我的超導團隊成員一起,為衝擊98K製作樣品度過的多少不眠之夜,那期間我為設計和合成不同高溫超導體而寫下的實驗筆記和記錄,摞起來就有三四尺高。
這個超導“奧林匹克”大賽另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大量的華裔科學家,成為推波助瀾,衝擊超導世界紀錄的領軍人物。我所在的由朱経武(C. W. Paul Chu)教授領導的休士頓大學研究小組,和由吳茂昆(M. K. Wu)教授領導的阿拉巴馬大學研究小組,以超過百分之七十的華裔研究人員和博士生為主力,率先發現和報導了釔鋇銅氧化物材料在強磁場下的超導電性,以令世人瞠目的98K的成果,成為當時超導“奧林匹克”競技場上耀眼的新星。在和實驗室團隊並肩作戰中,在和既是“友軍”又是潛在競爭對手的其他實驗室科學家的合作中,我看到了華裔科學家們表現出來的執著與謙和,堅強與軟弱;我見證了閃耀在媒體光環中的成功人士,也結識了大量落在聚光燈以外的默默奉獻者;三十多年在超導領域的打拼歲月,和後來長達九年的法律程式,又大大地豐富了我原本有限的人文和社會學知識,使我進一步看到了人性的完美與疵瑕。
多年以來,許多朋友和同行一直鼓勵我,把我所看到的1986到1987年高溫超導體發現和發展的歷史寫下來。之所以遲遲沒有提筆,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覺得自己的專長是材料科學而不是文學和社會學,現在理應“馬放南山”退享天倫之樂,不去撿拾那些充滿了艱難曲折的記憶了;二是還在期待著一個水落石出塵埃落定的時機,因為評論高溫超導研究中這一段震撼世界科學界的事件,畢竟是需要有一定的時空距離和高度的。
2017年我原中科院物理所同事張殿林給我推薦了杜文甫先生關於這一段歷史的長達100多頁的博文,在1986到1987年,杜文甫任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的科技參贊。他作為一個高溫超導大賽的觀戰人,竟然極其詳細地回顧和描述了那段發生在美國和中國的高溫超導體的發現過程,其中很大一部分篇幅,描述了我們休大超導研究組的工作。他的描述和我的親身經歷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他不是當事人。後來在2017年,休斯頓中文媒體曾部分轉載了曾健君於2005年對我的訪談,但那個訪談裡,我也只涉及到那段大賽歷史的點滴片段。這些都令我感到,作為一名親身經歷這次科技大戰的主要成員,我有義務進一步把這段歷史還原,它畢竟曾經在科學的場合激起一層波浪,在世界超導同行中有著極大的影響,也徹底改變了一些人的一生。
因為曾是漩渦中的人,又跳離了漩渦十幾年,有我的工作筆記,所發表的科研文章,法律檔和媒體報導做參照系,我努力做到,所寫下的那一段經歷是直觀和真實的,有些是社會上不曾聽到和看到的側面,即便如此,也可能挂一漏萬。如果我這本書,有助於恢復這場世紀大賽中的一些場景,勾畫出大森林裡的一棵小樹,我就心滿意足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