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前言
專業的期刊學報是現代學術產業的重要環節,由此所產出成果的質與量,標示著學術地位的高下與名聲的有無和好壞。學者在既有的體制內,遵循規定的程序,經由投稿──審查──修改(或退稿)──刊登的流程管道,來發表其學術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消極地符合其所應承的指標和業績;另一方面更可積極地在其專業領域內累積名聲,從而樹立其權威的地位。這是在追求卓越的現代科研環境中的「學術常態」,無人可以拂逆。
由此可知,學術期刊的出現是學術高度專業化的表徵,而其形態固然有包羅眾多學門領域的綜合性刊物,但更多的卻是以單一學門,甚或學門內的個別學科領域為訴求的刊物。學門領域越廣,其優勢是關注的人越多,稿源也就越充足。但其缺點則可能是領域太過分散,導致主題不易集中。反之,若領域越專一,固然無法面向更多的閱讀群體,但卻可能因為提供同行的發表園地,而使其專業性更容易呈現出來。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得失,很難一概而論。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領域越專一集中的期刊,其所以能夠存在和持續運作,所憑藉的條件,應是擁有發達成熟的學科領域和累積相當數量的學術專業人才。「經學」這門一度失去其學科地位和研究活力的古老學問,雖在近二、三十年間才又獲得重新復興的契機和動力,是否具備這兩個條件?這個問題,頗不易回答,但就現狀而言,中文學術世界已累積產生出六種正式的經學專業期刊,且其中有四種已持續出刊十五年!
臺灣的中國經學研究會原訂在今年六月上旬,與政治大學中文系合作舉辦第十二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已因疫情延期),學會秘書長陳逢源教授在去年六月時曾與我提及,擬在會中增設一場兩岸三地學報期刊學術平台分享的論壇,藉此提供學術新進投稿的資訊。此一做法啟發了我製作「經學專業期刊導覽專輯」的構想。檢視既有的經學專業期刊,總共有六種,於是遍邀這些刊物的執事者,請其為文介紹所主持的刊物,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刊物宗旨、特色與成立的經過;(二)發行狀況、收稿範圍、刊登標準、審查機制;(三)學界的評價及影響。邀集來的六篇稿件,依刊物成立時間先後排序,計有馮曉庭教授的〈卅載蓽路翼聖學──林慶彰先生與《經學研究論叢》〉、蔡根祥、陳政揚、陳韋銓三位教授的〈高雄師大經學研究所《經學研究集刊》之回顧與前瞻〉、李旭編輯的〈《中國經學》的緣起、機制 與旨趣〉、虞萬里教授的〈斜風細雨十五年──我與《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相伴的日子〉、干春松和陳壁生二位教授的〈為往聖繼絕學──《經學研究》輯刊與中國大陸經學研究〉和鄧秉元教授的〈「花果飄零,靈根自植」──《新經學》輯刊簡介〉。由此,本專輯方能順利編成,這一切皆有賴於這些刊物執事者和撰稿者的全力支持與配合,謹在此致上深摯的謝意。
這六種刊物有兩種是臺灣主編的,四種則是產自中國大陸。臺灣的二種刊物皆從屬於中文學門,大陸的四種刊物則以歷史學門和哲學學門為主,這除了體現兩岸關於中國傳統學術在學門領域和學科建置歸屬的差異外,更突出了經學內蘊的多元豐富,實難專屬某一特定的學門領域,用單一的方法對治之。本專輯的製作,除了向廣大的讀者介紹這六種專業的經學期刊外,也期盼能以此為契機,開展不同期刊相互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藉此擴大與深化當代經學研究的內涵。
專業的期刊學報是現代學術產業的重要環節,由此所產出成果的質與量,標示著學術地位的高下與名聲的有無和好壞。學者在既有的體制內,遵循規定的程序,經由投稿──審查──修改(或退稿)──刊登的流程管道,來發表其學術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消極地符合其所應承的指標和業績;另一方面更可積極地在其專業領域內累積名聲,從而樹立其權威的地位。這是在追求卓越的現代科研環境中的「學術常態」,無人可以拂逆。
由此可知,學術期刊的出現是學術高度專業化的表徵,而其形態固然有包羅眾多學門領域的綜合性刊物,但更多的卻是以單一學門,甚或學門內的個別學科領域為訴求的刊物。學門領域越廣,其優勢是關注的人越多,稿源也就越充足。但其缺點則可能是領域太過分散,導致主題不易集中。反之,若領域越專一,固然無法面向更多的閱讀群體,但卻可能因為提供同行的發表園地,而使其專業性更容易呈現出來。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得失,很難一概而論。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領域越專一集中的期刊,其所以能夠存在和持續運作,所憑藉的條件,應是擁有發達成熟的學科領域和累積相當數量的學術專業人才。「經學」這門一度失去其學科地位和研究活力的古老學問,雖在近二、三十年間才又獲得重新復興的契機和動力,是否具備這兩個條件?這個問題,頗不易回答,但就現狀而言,中文學術世界已累積產生出六種正式的經學專業期刊,且其中有四種已持續出刊十五年!
臺灣的中國經學研究會原訂在今年六月上旬,與政治大學中文系合作舉辦第十二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已因疫情延期),學會秘書長陳逢源教授在去年六月時曾與我提及,擬在會中增設一場兩岸三地學報期刊學術平台分享的論壇,藉此提供學術新進投稿的資訊。此一做法啟發了我製作「經學專業期刊導覽專輯」的構想。檢視既有的經學專業期刊,總共有六種,於是遍邀這些刊物的執事者,請其為文介紹所主持的刊物,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刊物宗旨、特色與成立的經過;(二)發行狀況、收稿範圍、刊登標準、審查機制;(三)學界的評價及影響。邀集來的六篇稿件,依刊物成立時間先後排序,計有馮曉庭教授的〈卅載蓽路翼聖學──林慶彰先生與《經學研究論叢》〉、蔡根祥、陳政揚、陳韋銓三位教授的〈高雄師大經學研究所《經學研究集刊》之回顧與前瞻〉、李旭編輯的〈《中國經學》的緣起、機制 與旨趣〉、虞萬里教授的〈斜風細雨十五年──我與《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相伴的日子〉、干春松和陳壁生二位教授的〈為往聖繼絕學──《經學研究》輯刊與中國大陸經學研究〉和鄧秉元教授的〈「花果飄零,靈根自植」──《新經學》輯刊簡介〉。由此,本專輯方能順利編成,這一切皆有賴於這些刊物執事者和撰稿者的全力支持與配合,謹在此致上深摯的謝意。
這六種刊物有兩種是臺灣主編的,四種則是產自中國大陸。臺灣的二種刊物皆從屬於中文學門,大陸的四種刊物則以歷史學門和哲學學門為主,這除了體現兩岸關於中國傳統學術在學門領域和學科建置歸屬的差異外,更突出了經學內蘊的多元豐富,實難專屬某一特定的學門領域,用單一的方法對治之。本專輯的製作,除了向廣大的讀者介紹這六種專業的經學期刊外,也期盼能以此為契機,開展不同期刊相互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藉此擴大與深化當代經學研究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