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討論當代作家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之作品,反映人性種種,引人共鳴。
★剖析當代華文小說中的時代議題、直視作品隱含的人道關懷。序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作品。討論作家為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同時兼及散文。其中對黃碧雲《烈佬傳》的評論,合共兩篇,內容互為表裏。一以回憶敘述為題,深入探究作品對吸毒主角的表述。作者對弱勢社群的眷注,為論述重點。另一則從文本發生學入手,比較《烈佬傳》的電腦草稿及最後定稿。如此追溯創作痕跡,最後帶出的仍是作品背後的人道關懷。對林宜澐的《東海岸減肥報告書》,論文集同樣包含兩篇論評。一以戲劇性演出為題,對全書整體作出剖視,以說明作者充滿個性,諧趣生動的演繹手法。另則以單篇散文為對象,延續闡釋貫串全書的喜劇氛圍。兩篇論文最終均帶出作者貫徹如一的獨特花蓮在地經驗。此外,論文集對劉梓潔〈親愛的小孩〉、張讓〈我的兩個太太〉、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亦各作剖析。三篇論文內容雖有別,但兩性糾葛,女作家寫作的性別自覺等,為共同思考課題。至於評析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的論文,則指出小說續寫張愛玲〈傾城之戀〉之餘,刻意混淆真實與虛構,不斷以想像摻入現實中。總體來看,除上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等外,論文集並未忽視親子關係。探討蘇偉貞〈老爸關雲短〉一文,便揭示了父女原有親密,如何最終演變成難以化解的內心傷痛。題為〈女兒的父親──當代臺灣女作家小說研究〉的論文,則闡述幾位臺灣女作家筆下的父女關係。其中女兒書寫父親的意義,以及男性的感情世界,更為論述焦點所在。最後,論文集收結,是從回望青春歲月,自我療傷的敘述視角,論析嚴歌苓長篇小說《芳華》。此文置於全書最末,自有研究者從事評論多年,自我總結的意義。從完成時間來看,論集各文並不相同,最早與最晚一篇,相距更二十年有餘。重新修訂這些不同時期論文,結集出版,正見證研究者評論之路的個人省思回顧。
綜觀各篇論文內容,縱使側重及剖視面向有別,共同處卻是對人性的關注重視。論文集通過對文本細節分析,一意帶出作者有情目光下,揭露的人性種種。其實,無論小說或散文創作本身,敘述即使看似冷靜抽離,仍難免滲入作者個人感受。這種主觀情懷打造的筆下世界,也往往更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若從這一角度來看,向來講究客觀的評論文章,亦無妨帶有論者主觀情志。論文集正可一見研究者如何嘗試在情感,以至語言上緊扣作者的創作世界。唐代劉禹錫〈竹枝詞〉的「道是無晴卻有晴」,常給引申比附為「道是無情卻有情」。論文集借用作書題,推演延伸,未嘗不可如此解讀︰無論創作者或研究者,可說同以人性情感作為書寫理念,而這種共同傾向,讓後者更能進入前者作品的內在世界。遊走於無情而有情之間,或許正是論文集作者自我期許的評論方向。書籍簡介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之作品。討論作家包含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並兼及散文。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由對人性的關注,拓展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及親子關係等時代議題。
通過對文本細節的分析,李仕芬帶出各作者有情目光下,所揭露的人性種種。一般來說,無論小說或散文創作本身,敘述即使看似冷靜抽離,仍難免滲入創作者個人感受。而這種主觀情懷打造的筆下世界,往往也更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
本書化用唐代劉禹錫〈竹枝詞〉的「道是無晴卻有晴」,推演延伸,未嘗不可如此解讀︰無論創作者或研究者,均以「人性情感」作為書寫理念,使得研究者更容易進入創作者作品的內在世界。遊走於無情而探詢有情之一抹晴光,想是作者自我期許的評論方向。
★討論當代作家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之作品,反映人性種種,引人共鳴。
★剖析當代華文小說中的時代議題、直視作品隱含的人道關懷。序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作品。討論作家為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同時兼及散文。其中對黃碧雲《烈佬傳》的評論,合共兩篇,內容互為表裏。一以回憶敘述為題,深入探究作品對吸毒主角的表述。作者對弱勢社群的眷注,為論述重點。另一則從文本發生學入手,比較《烈佬傳》的電腦草稿及最後定稿。如此追溯創作痕跡,最後帶出的仍是作品背後的人道關懷。對林宜澐的《東海岸減肥報告書》,論文集同樣包含兩篇論評。一以戲劇性演出為題,對全書整體作出剖視,以說明作者充滿個性,諧趣生動的演繹手法。另則以單篇散文為對象,延續闡釋貫串全書的喜劇氛圍。兩篇論文最終均帶出作者貫徹如一的獨特花蓮在地經驗。此外,論文集對劉梓潔〈親愛的小孩〉、張讓〈我的兩個太太〉、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亦各作剖析。三篇論文內容雖有別,但兩性糾葛,女作家寫作的性別自覺等,為共同思考課題。至於評析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的論文,則指出小說續寫張愛玲〈傾城之戀〉之餘,刻意混淆真實與虛構,不斷以想像摻入現實中。總體來看,除上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等外,論文集並未忽視親子關係。探討蘇偉貞〈老爸關雲短〉一文,便揭示了父女原有親密,如何最終演變成難以化解的內心傷痛。題為〈女兒的父親──當代臺灣女作家小說研究〉的論文,則闡述幾位臺灣女作家筆下的父女關係。其中女兒書寫父親的意義,以及男性的感情世界,更為論述焦點所在。最後,論文集收結,是從回望青春歲月,自我療傷的敘述視角,論析嚴歌苓長篇小說《芳華》。此文置於全書最末,自有研究者從事評論多年,自我總結的意義。從完成時間來看,論集各文並不相同,最早與最晚一篇,相距更二十年有餘。重新修訂這些不同時期論文,結集出版,正見證研究者評論之路的個人省思回顧。
綜觀各篇論文內容,縱使側重及剖視面向有別,共同處卻是對人性的關注重視。論文集通過對文本細節分析,一意帶出作者有情目光下,揭露的人性種種。其實,無論小說或散文創作本身,敘述即使看似冷靜抽離,仍難免滲入作者個人感受。這種主觀情懷打造的筆下世界,也往往更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若從這一角度來看,向來講究客觀的評論文章,亦無妨帶有論者主觀情志。論文集正可一見研究者如何嘗試在情感,以至語言上緊扣作者的創作世界。唐代劉禹錫〈竹枝詞〉的「道是無晴卻有晴」,常給引申比附為「道是無情卻有情」。論文集借用作書題,推演延伸,未嘗不可如此解讀︰無論創作者或研究者,可說同以人性情感作為書寫理念,而這種共同傾向,讓後者更能進入前者作品的內在世界。遊走於無情而有情之間,或許正是論文集作者自我期許的評論方向。書籍簡介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之作品。討論作家包含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並兼及散文。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由對人性的關注,拓展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及親子關係等時代議題。
通過對文本細節的分析,李仕芬帶出各作者有情目光下,所揭露的人性種種。一般來說,無論小說或散文創作本身,敘述即使看似冷靜抽離,仍難免滲入創作者個人感受。而這種主觀情懷打造的筆下世界,往往也更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
本書化用唐代劉禹錫〈竹枝詞〉的「道是無晴卻有晴」,推演延伸,未嘗不可如此解讀︰無論創作者或研究者,均以「人性情感」作為書寫理念,使得研究者更容易進入創作者作品的內在世界。遊走於無情而探詢有情之一抹晴光,想是作者自我期許的評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