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卷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小劇場與社運結合的先鋒.
.當代南管藝術承先啟後者.
解嚴那一年,周逸昌創立「零場實驗劇團」,開啟小劇場與社會運動結合的先聲。而在迎來新時代的同時,成立「江之翠劇場」(1993年),不斷從本土表演藝術的土壤,實踐一條嶄新的解殖路線,嘗試建立台灣當代的劇場美學,擺脫橫向移植的主流西方劇場美學脈絡。
上卷由石婉舜主編並撰寫專文〈關於周逸昌〉。全卷編纂包含首次公開的文獻,並訪談與周氏生前往來密切的學者、團員、以及合作過的海內外劇場藝術家包括友惠靜嶺(日本)、Eugenio Barba(丹麥)、Mugiyono Kasido(印尼)等人,藉以記錄保存周氏的劇場軌跡及被他打開的諸多可能,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與推廣奠基。隨書另附《周逸昌.造次》紀錄片,結合珍貴歷史影像與訪談,呈現周逸昌三十載的藝術略歷。
深情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靜吉 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人
林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林曼麗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胡慧玲 作家
張元茜 亞洲文化基金會台北代表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
黃明川 紀錄片導演/前國藝會董事長
楊 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葉菊蘭 總統府資政
蔡欣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鄭麗君 前文化部部長
「周逸昌先生『搬演台灣傳統藝術、轉化劇場生命』的故事,包容了多元探索心智、在地實驗、國際跨域行動,指引了台灣未來表演藝術發展,值得期待的一條創新路。」
--吳靜吉(總統府國策顧問、蘭陵劇坊創辦人)
「從西方現代劇場的前衛風潮回溯到台灣戲曲的古典美學身世,這不只是時代創造了周逸昌,而是周逸昌內在裡的某種狂熱,幫助台灣以另類的方式來照見了最美好的自己。」
--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
「從身體到思想,從藝術到社會,周逸昌先生以三十年的劇場實踐,映現了追求自由的時代精神,豐富了台灣文化的當代面貌。這部紀念套書的出版,無疑是重建臺灣表演藝術史重要的一步。」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上卷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小劇場與社運結合的先鋒.
.當代南管藝術承先啟後者.
解嚴那一年,周逸昌創立「零場實驗劇團」,開啟小劇場與社會運動結合的先聲。而在迎來新時代的同時,成立「江之翠劇場」(1993年),不斷從本土表演藝術的土壤,實踐一條嶄新的解殖路線,嘗試建立台灣當代的劇場美學,擺脫橫向移植的主流西方劇場美學脈絡。
上卷由石婉舜主編並撰寫專文〈關於周逸昌〉。全卷編纂包含首次公開的文獻,並訪談與周氏生前往來密切的學者、團員、以及合作過的海內外劇場藝術家包括友惠靜嶺(日本)、Eugenio Barba(丹麥)、Mugiyono Kasido(印尼)等人,藉以記錄保存周氏的劇場軌跡及被他打開的諸多可能,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與推廣奠基。隨書另附《周逸昌.造次》紀錄片,結合珍貴歷史影像與訪談,呈現周逸昌三十載的藝術略歷。
深情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靜吉 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人
林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林曼麗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胡慧玲 作家
張元茜 亞洲文化基金會台北代表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
黃明川 紀錄片導演/前國藝會董事長
楊 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葉菊蘭 總統府資政
蔡欣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鄭麗君 前文化部部長
「周逸昌先生『搬演台灣傳統藝術、轉化劇場生命』的故事,包容了多元探索心智、在地實驗、國際跨域行動,指引了台灣未來表演藝術發展,值得期待的一條創新路。」
--吳靜吉(總統府國策顧問、蘭陵劇坊創辦人)
「從西方現代劇場的前衛風潮回溯到台灣戲曲的古典美學身世,這不只是時代創造了周逸昌,而是周逸昌內在裡的某種狂熱,幫助台灣以另類的方式來照見了最美好的自己。」
--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
「從身體到思想,從藝術到社會,周逸昌先生以三十年的劇場實踐,映現了追求自由的時代精神,豐富了台灣文化的當代面貌。這部紀念套書的出版,無疑是重建臺灣表演藝術史重要的一步。」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