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口服劑型藥物:配方設計及其臨床意義 | 拾書所

特殊口服劑型藥物:配方設計及其臨床意義

$ 230 元 原價 230

序言:

雖然藥學系是我大學聯考的第一志願系,但在大學時期 (1979年至1984年),就打定主意未來不想從事醫院藥局或社區藥局的調劑工作。當時的年代,藥師與臨床工作是脫節的,總覺得調劑藥品就是一個只需要小心的機械性工作,而對藥品的製造卻有著較高的興趣。四年級暑假在藥廠實習時,看到從打錠機吐出一粒粒的錠劑,從液劑充填機轉出來一瓶瓶的口服液,軟膏充填封口後推出來的一條條軟膏,整齊劃一地排隊通過,像閱兵一樣地在眼前呈現,就有股莫名的充實感。

大學畢業後在短短一年的藥廠工作中,學習到的是GMP軟體文件的產出、實驗室及現場品管工作,同時也擔任了研發口內膏 (orabase) 計畫的小幫手。當年「藥物控制釋放的劑型研究及設計」的領域方興未艾,更引發我對該領域有出國深造之念頭。辭去藥廠工作,回母校擔任一年化學實驗課助教的同時,通過了托福、GRE、取得助教獎學金、說服了母親後,於1986年隻身前往美國阿拉巴馬州Auburn University藥學院藥劑研究所就讀碩士班,學習了藥物控制釋放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的基礎學科,以及藥物與血漿中蛋白結合的動力學研究。

畢業後回台,在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擔任「豬生長激素長效注射劑研發」計畫的研究助理。在不斷地鑽研文獻和土法煉鋼中,試作了用微膠囊包覆法、微粒球包覆法、微脂粒包覆法、海藻膠交聯包覆法等技術來處理豬生長激素。後來深覺仍需大師指導,於是在1990年,再度遠赴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藥學院攻讀博士班,師承在美國Controlled Release Society頗負盛名的Vincent HL Lee教授 (1992-1993 president)。一年後,因家庭因素而休學,短暫於中央研究院從事抗癌藥物研究工作。

1990年進入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專利處(現改制為智慧財產局)任職約聘專利審查委員。在大約兩年的工作中,看到了許多新穎的藥物控制釋放設計之專利申請案件。1993年通過公職高考,被分發入台大醫院藥劑部,終究逃不過擔任藥品調劑的工作。所幸當年藥師參與臨床工作的風氣也逐漸起步了,因此,除了調劑以外,也學習到許多臨床藥事照護經驗。

1995年轉任職於行政院衛生署麻醉藥品經理處(後改制為管制藥品管理局、現併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管制藥品組),開始了我長達26年的公務生涯。在麻醉藥品經理處製藥工廠的6年中,曾親身從事硫酸嗎啡長效錠的製造,也完成了國內自製吩坦尼貼片劑 (fentanyl patch) 的研發,真實地運用到藥物控制釋放設計的專業領域。2008年再轉任至現在的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主要負責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的相關業務,與臨床實務也就漸行漸遠。

2017年自公職退休後,有幸至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教學研究部工作,除執行研究計畫外,也從事住院病人及養護機構住民之藥事照護工作。這段期間以來,發現在吞嚥困難病人日益增多的現今,特殊口服劑型藥物被不當剝半、磨粉投與之機率頗高。除了一再提醒處方醫師及病人照護者,哪些藥物不宜磨粉、應如何使用外,深刻覺得應該將這些特殊口服劑型的設計原理及臨床意義,以文字說明清楚,希望讓與藥品的使用密切相關之醫師、藥師、護理師,以及照護人員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使藥物能真正幫助到病人,而不是反而增加了對病人的危害。2020年3月起COVID-19疫情緊張期間,醫院就醫病人數較少,使我得以加緊查找並研讀相關文獻,整理文稿,直到2020年底終得以完稿付梓。

施如亮 謹識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