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前言
越南擁有使用漢字和科舉制度的悠久歷史,漢籍數量可觀,其中有許多漢文燕行文獻出自越南使節之手,這些作者皆為科舉出身,個個才華出眾,他們筆下所記錄的中國各地的所見所聞,篇篇精彩動人。
這些越南漢文燕行文獻不僅是越南重要的文學史料,它們同時也是越、中二國歷史、外交與文化交流的寶貴資產。對中國而言,透過外國人走在自己土地上,用不同的眼光和思想所記錄下來的見聞錄,格外具有藉以認清自我的參考價值。故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一○年推出《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立即掀起研究熱潮,乃理所當然之事。
我個人十分關注越南使節文獻,自二○○八年起,先後執行過「越南李文馥的北使經歷及其與中國文學之關係」、「在東方遇見西方―― 一八三○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十九世紀越南使節於中國購書記錄之調查與研究」、「清代越南使節黃鶴樓詩文之調查、整理與研究」、「清代越南使節岳陽樓詩文之調查、整理與研究」、「《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的補充與考證」、「清代越南使節與澳門、香港文學之交流」、「清代越南使節於中國刻詩立碑之考察與研究」、「清代越南使節吟詠中國名人家廟祠堂、故里遺址之整理、調查與研究」等多項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同時,我也指導過數篇與越南使節相關的博士論文:《1849-1877年間越南燕行錄之研究》(阮黃燕,2015)、《十九世紀馬來群島和越南的交會與互動――以越南使節作品為討論對象》(邱彩韻,2015)、《清代越南使臣在廣東的文學活動研究》(莊秋君,2017)、《清代越南燕行使節的北京書寫研究》(李宜樺,2017)。並自一○九學年度起,在成功大學中文系博碩士班開設「越南漢籍文獻專題研究」、「越南燕行文獻專題研究」的課程。希望能讓更多年輕的研究者從中受益。
本專輯正是一○九學年度第二學期成大中文系越南漢籍研究課程的教研成果之一。我特地請班上臺灣、大陸、越南地區的十三位博碩士生共同合作,挑選晚清同治七年至八年(1868-1869),由黎峻、阮思僩、黃竝所率領的四貢並進使華團為對象,主要運用阮思僩執筆的《如清日記》、《燕軺筆錄》、《燕軺詩文集》,分〈行前篇〉、〈廣西篇〉、〈湖南篇〉、〈湖北篇〉、〈河南篇〉、〈河北篇〉、〈北京篇〉,依序為大家介紹越南使節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內容包括來回使程路線、所經各省名勝,以及他們與中國各地文人、北京朝鮮使節的交流互動等等,可讀性高。
透過這十三位年輕作者深入淺出的導引,我相信讀者既可以很輕鬆地跟著越南使節遊中國,又可以經由「晚清越南使節之中國見聞」,一起來認識越南漢籍、燕行文獻獨特的存在價值。
越南擁有使用漢字和科舉制度的悠久歷史,漢籍數量可觀,其中有許多漢文燕行文獻出自越南使節之手,這些作者皆為科舉出身,個個才華出眾,他們筆下所記錄的中國各地的所見所聞,篇篇精彩動人。
這些越南漢文燕行文獻不僅是越南重要的文學史料,它們同時也是越、中二國歷史、外交與文化交流的寶貴資產。對中國而言,透過外國人走在自己土地上,用不同的眼光和思想所記錄下來的見聞錄,格外具有藉以認清自我的參考價值。故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一○年推出《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立即掀起研究熱潮,乃理所當然之事。
我個人十分關注越南使節文獻,自二○○八年起,先後執行過「越南李文馥的北使經歷及其與中國文學之關係」、「在東方遇見西方―― 一八三○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十九世紀越南使節於中國購書記錄之調查與研究」、「清代越南使節黃鶴樓詩文之調查、整理與研究」、「清代越南使節岳陽樓詩文之調查、整理與研究」、「《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的補充與考證」、「清代越南使節與澳門、香港文學之交流」、「清代越南使節於中國刻詩立碑之考察與研究」、「清代越南使節吟詠中國名人家廟祠堂、故里遺址之整理、調查與研究」等多項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同時,我也指導過數篇與越南使節相關的博士論文:《1849-1877年間越南燕行錄之研究》(阮黃燕,2015)、《十九世紀馬來群島和越南的交會與互動――以越南使節作品為討論對象》(邱彩韻,2015)、《清代越南使臣在廣東的文學活動研究》(莊秋君,2017)、《清代越南燕行使節的北京書寫研究》(李宜樺,2017)。並自一○九學年度起,在成功大學中文系博碩士班開設「越南漢籍文獻專題研究」、「越南燕行文獻專題研究」的課程。希望能讓更多年輕的研究者從中受益。
本專輯正是一○九學年度第二學期成大中文系越南漢籍研究課程的教研成果之一。我特地請班上臺灣、大陸、越南地區的十三位博碩士生共同合作,挑選晚清同治七年至八年(1868-1869),由黎峻、阮思僩、黃竝所率領的四貢並進使華團為對象,主要運用阮思僩執筆的《如清日記》、《燕軺筆錄》、《燕軺詩文集》,分〈行前篇〉、〈廣西篇〉、〈湖南篇〉、〈湖北篇〉、〈河南篇〉、〈河北篇〉、〈北京篇〉,依序為大家介紹越南使節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內容包括來回使程路線、所經各省名勝,以及他們與中國各地文人、北京朝鮮使節的交流互動等等,可讀性高。
透過這十三位年輕作者深入淺出的導引,我相信讀者既可以很輕鬆地跟著越南使節遊中國,又可以經由「晚清越南使節之中國見聞」,一起來認識越南漢籍、燕行文獻獨特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