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儒(1896-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因先祖為前清恭親王奕訢(1833-1898),故常於作品上鈐「舊王孫」印。早年曾隱居於西山戒臺寺,讀書作畫,年近卅返回北平,參與藝壇活動,與張大千(1899-1983)並稱為「南張北溥」。1949 年渡臺,任教於師範學院,並在家中課徒,也到日、韓、香港等地遊歷講學,詩文書畫均廣為世人推重。溥心畬學習書畫,是從家中豐富的古書畫收藏自行揣摩,師法對象,楷書以唐裴休(791-864)〈圭峰禪師碑〉為基礎,繪畫則由南宋馬遠(活動於1190-1224)、夏珪(活動於1195-1224)及明代浙派名家入手,並能融會諸家特色,發展出秀逸淡雅、溫潤清麗的風格。無論書法的行、草、篆、隸各體,繪畫的山水、樓閣、人物、花鳥、走獸等題材,無不擅長,可說是一位全能書畫家。
溥心畬曾被譽為「文人畫的最後一筆」,雖然世人推崇他詩書畫三絕,但他寧可被視為學者,教導學生也強調必須先飽讀詩書。他的畫作常取材於文學,從題材到造型,均讓人耳目一新。來臺後,對台灣風物頗多紀實性的寫生,並經常輔以長篇題記,寄意深遠。
本展遴選故宮典藏及寒玉堂託管文物中的書畫精品,展件依內容規劃成「古今連線」、「西山逸墨」、「丹青誌異」、「寶島采風」、「溥儒用印」等五個單元,同時結合相關多媒體影片的播放,具體呈現溥心畬的藝術特色與創作理念。
溥心畬曾被譽為「文人畫的最後一筆」,雖然世人推崇他詩書畫三絕,但他寧可被視為學者,教導學生也強調必須先飽讀詩書。他的畫作常取材於文學,從題材到造型,均讓人耳目一新。來臺後,對台灣風物頗多紀實性的寫生,並經常輔以長篇題記,寄意深遠。
本展遴選故宮典藏及寒玉堂託管文物中的書畫精品,展件依內容規劃成「古今連線」、「西山逸墨」、「丹青誌異」、「寶島采風」、「溥儒用印」等五個單元,同時結合相關多媒體影片的播放,具體呈現溥心畬的藝術特色與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