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峰1915年出生於山西省徐溝縣,幼年時即好繪畫,有「小畫家」的美譽,成成中學就讀期間美術成績斐然。後進入京華藝專就讀,在學期間揣摩齊白石繪畫筆法,奠定日後創作主調。1943年與張素蓉女士成婚,婚後兩人穿越內蒙古的鄂爾多斯草原,旅行長達三個月,當時的高一峰以畫筆,速寫大漠遼闊風光,留下許多作品。這次體驗,成為日後長期創作的靈感泉源。
高一峰於1950年輾轉來到臺灣。初期生計艱難,在偶然機緣下,於1954年被推薦前往臺中市立中學擔任美術教師。此時期高一峰在創作上逐漸形成筆法簡樸的個人風格,作品數量大增。1956年暑假,高一峰在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舉行生平首次個展,展出內容包括大漠西旅的追憶、臺灣鄉間野趣等;展覽引起廣大迴響,初試啼聲便聲譽鵲起。1962年他應聘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教師,這是他來臺以後最安定的一段時期。
高一峰一生顛簸卻忠於藝術,他在三十八歲時左眼已近失明,但仍不放棄對藝術的熱愛,童年時期對「畫家」頭銜的夢想,支撐著他將腦海裡的所見所聞一一入畫,忠實於自我生命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受,然後再提升到藝術的高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洗鍊,那悲苦的生命、簡拙的筆法,以及有關中國西北大漠的荒野回憶,交織著對臺灣生活鄉情野趣的描寫,從高一峰畫中所見奔騰縱橫的駿馬、任重赴遠的駱駝,已然成為臺灣水墨畫壇重要的資產,也記錄著一代歷史交替中,悲劇心靈的真實寫照。高一峰不再只是流傳於學生、朋友口中的一則傳奇,而是臺灣水墨畫壇當中,扎實深沉、又殊異孤寂的存在。
高一峰於1950年輾轉來到臺灣。初期生計艱難,在偶然機緣下,於1954年被推薦前往臺中市立中學擔任美術教師。此時期高一峰在創作上逐漸形成筆法簡樸的個人風格,作品數量大增。1956年暑假,高一峰在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舉行生平首次個展,展出內容包括大漠西旅的追憶、臺灣鄉間野趣等;展覽引起廣大迴響,初試啼聲便聲譽鵲起。1962年他應聘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教師,這是他來臺以後最安定的一段時期。
高一峰一生顛簸卻忠於藝術,他在三十八歲時左眼已近失明,但仍不放棄對藝術的熱愛,童年時期對「畫家」頭銜的夢想,支撐著他將腦海裡的所見所聞一一入畫,忠實於自我生命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受,然後再提升到藝術的高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洗鍊,那悲苦的生命、簡拙的筆法,以及有關中國西北大漠的荒野回憶,交織著對臺灣生活鄉情野趣的描寫,從高一峰畫中所見奔騰縱橫的駿馬、任重赴遠的駱駝,已然成為臺灣水墨畫壇重要的資產,也記錄著一代歷史交替中,悲劇心靈的真實寫照。高一峰不再只是流傳於學生、朋友口中的一則傳奇,而是臺灣水墨畫壇當中,扎實深沉、又殊異孤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