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座海軍工廠
二次大戰末期,隨著日本在亞洲戰場的擴大,海軍急需各型飛機支援戰地,而國內人員幾乎都已調用,遂向殖民地台灣徵用國小畢業生八千四百餘人(少數初中畢業生)前往位於東京東南方之「高座海軍工廠」,從事製造飛機之工作。
徵用之初,本以若干年後,授以學歷及工作期間支付工資為條件。但隨著戰況升高,已無法進行一般課程,而來自亞熱帶之台灣少年,更難以忍受冬天之風寒。加以戰時物資不足,被迫過著飢寒交迫又必須加班工作的窘境。
隨著戰爭結束,半年多後,大多數台灣少年平安返回故鄉台灣,卻不幸遭受當時政府之歧視,再陷入困境。
此一段痛苦歷史,卻因一位工廠文職人員早川金次的仁慈愛心,排除萬難而設立台灣少年紀念碑,從此風起雲湧,八千四百名台灣少年在島內熱烈互動,並和日本高座地座建立了堅實的情誼。
這一段因戰爭而建立起來的可貴之稀有歷史,已逐漸被遺忘。凡關心台灣史的同胞,值得詳細加以瞭解它的來龍去脈。
二次大戰末期,隨著日本在亞洲戰場的擴大,海軍急需各型飛機支援戰地,而國內人員幾乎都已調用,遂向殖民地台灣徵用國小畢業生八千四百餘人(少數初中畢業生)前往位於東京東南方之「高座海軍工廠」,從事製造飛機之工作。
徵用之初,本以若干年後,授以學歷及工作期間支付工資為條件。但隨著戰況升高,已無法進行一般課程,而來自亞熱帶之台灣少年,更難以忍受冬天之風寒。加以戰時物資不足,被迫過著飢寒交迫又必須加班工作的窘境。
隨著戰爭結束,半年多後,大多數台灣少年平安返回故鄉台灣,卻不幸遭受當時政府之歧視,再陷入困境。
此一段痛苦歷史,卻因一位工廠文職人員早川金次的仁慈愛心,排除萬難而設立台灣少年紀念碑,從此風起雲湧,八千四百名台灣少年在島內熱烈互動,並和日本高座地座建立了堅實的情誼。
這一段因戰爭而建立起來的可貴之稀有歷史,已逐漸被遺忘。凡關心台灣史的同胞,值得詳細加以瞭解它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