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步道
是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
也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
以「手作」開創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以「綠道」串連生態廊道
以「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
以「志工假期」開展生態旅遊、綠色經濟
★
手作之道
做的是通往自然的路
也是通往人心的路
【本書特色】
★ 收錄最新串連的國家綠道、長距離步道、離島步道祕境
★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 17條手作步道精選、98幀工法賞析、4季限定生態野趣
【本書介紹】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
――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推動手作步道的過程中,發掘出台灣各地住民為了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而發展出的築路、修繕工法智慧,兼顧了使用者特性與棲地的整體性。
手作步道不僅強調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更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捲動更多人參與步道現場的實作與對話,讓步道的維護可以更自然、更即時、更節省經費,創造更多人與自然的正向互動、雙向療癒。
歷經十數年、一萬多名志工雙手揮汗勞作,手作步道在台灣山林間慢慢蜿蜒,成為地圖上相互串連、最美麗的綠色驚嘆號!
★徒步,最深刻的旅行方式
幽靜的山林古道,是過去聚落間連結,走上步道就能實地體驗、探索古道與在地人文、自然生態;還有更多必須藉由做步道才有能深入的祕徑,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中,等待契機再度甦醒。
而2021年底甫完成的三條國家級綠道――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與山海圳――則有如台灣版的「朝聖之路」,是長距離步道的代表。步道的漫長與沿途的多樣元素,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走法,例如淡蘭山徑的土地公、樟之細路的伯公,更可以透過新的觀點串聯出獨具特色的路線,讓人用最深刻的方式,體驗島嶼上美好的生態、地景與人情。
本書精選十七條步道的手作與修復過程,分享每一條步道上難得的緣分、動人的故事:
˙崩山坑古道:藏在知名景點之間的隱世秘境,暑夏仍有風廊、溪流、密林形成的避暑空間,彷如穿梭時空的道光年間人文遺跡
˙摸乳巷古道:距離台北最近的淡蘭古道,讓你轉個彎就遇見古道古厝,路上有聽不完的風土故事,如牧童「公家一頭牛」、土地公聯盟、土地公生日時「吃福」與修路故事
˙老官道:台三線公路之前的交通要道、古道沿線上邊走邊讀碑文與故事、大窩穿龍圳、伯公的故事
˙特富野古道:由鄒族的天神足跡帶領的山徑古道,綿延的叢山峻嶺環繞的山脊線、參天杉木成排的霧林風景,五感浸潤雲霧天籟之中,重建鄒族部落神話的遊程
˙大南澳古道:跟著原住民獵人重訪大南澳傳奇的「莎韻之鐘」,花了六年才一步一步抵達舊部落,陪伴族人測繪傾頹家屋、3D建模,招募志工加入家屋重建、修復回家的古道
˙澎湖東嶼坪:離島中的離島、秘境中的秘境,是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自然基地之一,菜宅與石塔、在地玄武岩與咾咕石、海上壯觀的菜圍石牆遺址群
˙鼓勵「使用者即修復者」的原則,持續帶領志工,修復最知名的百岳熱門路線雪山主東線、最親民的綠郊台中大坑五之一
˙龍肚國小步道:百年歷史國小的後山步道,由推動生態教育的小學校長與大學教師群一起修護與設計,是師生共學、共做的典範
★手作,創造正向連結、綠色經濟
這十七條精選的手作步道,不只體現了「手作」與「土地」結合的時代精神,也呼應近年綠色公民、生態旅遊的新興力量,書中特別整體出具體的觀念與操作步驟,值得關心在地創生、綠色經濟的讀者參考:
˙如何透過手作步道的過程,協助各地社區守護環境、傳承文化、活化空間
˙以點線面、山海圳串連國家綠道,陪伴在地發展徒步經濟、為沿線社區打開超連結
˙以「步道師」制度,傳承即將消失的技藝與美學,發揚在地與手作的古道智慧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手作過程,既滿足自我成就又具公益性,結合生態旅遊深入社區的另類度假方式,透過在地消費促進社區小民經濟
˙以志工力量常態修護、改變主流工程發包,讓台灣步道整體朝向更貼近自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手作步道,連結了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它揉合了生態、地理、人文、風土、族群與庶民生活,述說島嶼百年風貌;它更指向未來,召喚我們對這片土地、對發展、對技術、對自然的集體想像。
和築徑人一起走讀最立體生動的島嶼風華,在徒步與手作中寫下歷史。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暖心推薦】
小 野|千里步道發起人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吳 晟|作家、詩人、種樹的人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按姓氏筆畫序)
是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
也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
以「手作」開創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以「綠道」串連生態廊道
以「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
以「志工假期」開展生態旅遊、綠色經濟
★
手作之道
做的是通往自然的路
也是通往人心的路
【本書特色】
★ 收錄最新串連的國家綠道、長距離步道、離島步道祕境
★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 17條手作步道精選、98幀工法賞析、4季限定生態野趣
【本書介紹】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
――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推動手作步道的過程中,發掘出台灣各地住民為了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而發展出的築路、修繕工法智慧,兼顧了使用者特性與棲地的整體性。
手作步道不僅強調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更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捲動更多人參與步道現場的實作與對話,讓步道的維護可以更自然、更即時、更節省經費,創造更多人與自然的正向互動、雙向療癒。
歷經十數年、一萬多名志工雙手揮汗勞作,手作步道在台灣山林間慢慢蜿蜒,成為地圖上相互串連、最美麗的綠色驚嘆號!
★徒步,最深刻的旅行方式
幽靜的山林古道,是過去聚落間連結,走上步道就能實地體驗、探索古道與在地人文、自然生態;還有更多必須藉由做步道才有能深入的祕徑,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中,等待契機再度甦醒。
而2021年底甫完成的三條國家級綠道――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與山海圳――則有如台灣版的「朝聖之路」,是長距離步道的代表。步道的漫長與沿途的多樣元素,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走法,例如淡蘭山徑的土地公、樟之細路的伯公,更可以透過新的觀點串聯出獨具特色的路線,讓人用最深刻的方式,體驗島嶼上美好的生態、地景與人情。
本書精選十七條步道的手作與修復過程,分享每一條步道上難得的緣分、動人的故事:
˙崩山坑古道:藏在知名景點之間的隱世秘境,暑夏仍有風廊、溪流、密林形成的避暑空間,彷如穿梭時空的道光年間人文遺跡
˙摸乳巷古道:距離台北最近的淡蘭古道,讓你轉個彎就遇見古道古厝,路上有聽不完的風土故事,如牧童「公家一頭牛」、土地公聯盟、土地公生日時「吃福」與修路故事
˙老官道:台三線公路之前的交通要道、古道沿線上邊走邊讀碑文與故事、大窩穿龍圳、伯公的故事
˙特富野古道:由鄒族的天神足跡帶領的山徑古道,綿延的叢山峻嶺環繞的山脊線、參天杉木成排的霧林風景,五感浸潤雲霧天籟之中,重建鄒族部落神話的遊程
˙大南澳古道:跟著原住民獵人重訪大南澳傳奇的「莎韻之鐘」,花了六年才一步一步抵達舊部落,陪伴族人測繪傾頹家屋、3D建模,招募志工加入家屋重建、修復回家的古道
˙澎湖東嶼坪:離島中的離島、秘境中的秘境,是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自然基地之一,菜宅與石塔、在地玄武岩與咾咕石、海上壯觀的菜圍石牆遺址群
˙鼓勵「使用者即修復者」的原則,持續帶領志工,修復最知名的百岳熱門路線雪山主東線、最親民的綠郊台中大坑五之一
˙龍肚國小步道:百年歷史國小的後山步道,由推動生態教育的小學校長與大學教師群一起修護與設計,是師生共學、共做的典範
★手作,創造正向連結、綠色經濟
這十七條精選的手作步道,不只體現了「手作」與「土地」結合的時代精神,也呼應近年綠色公民、生態旅遊的新興力量,書中特別整體出具體的觀念與操作步驟,值得關心在地創生、綠色經濟的讀者參考:
˙如何透過手作步道的過程,協助各地社區守護環境、傳承文化、活化空間
˙以點線面、山海圳串連國家綠道,陪伴在地發展徒步經濟、為沿線社區打開超連結
˙以「步道師」制度,傳承即將消失的技藝與美學,發揚在地與手作的古道智慧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手作過程,既滿足自我成就又具公益性,結合生態旅遊深入社區的另類度假方式,透過在地消費促進社區小民經濟
˙以志工力量常態修護、改變主流工程發包,讓台灣步道整體朝向更貼近自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手作步道,連結了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它揉合了生態、地理、人文、風土、族群與庶民生活,述說島嶼百年風貌;它更指向未來,召喚我們對這片土地、對發展、對技術、對自然的集體想像。
和築徑人一起走讀最立體生動的島嶼風華,在徒步與手作中寫下歷史。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暖心推薦】
小 野|千里步道發起人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吳 晟|作家、詩人、種樹的人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按姓氏筆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