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典型的移民社會,從最早的原住民族、福佬人、客家人以及二次大戰後由大陸各省遷移的人民,在歷經荷蘭、西班牙、明朝、滿清、日治、國民政府等不同政權的統治之下,留下了豐富、多采多姿的傳統音樂。
嚴格的說台灣民謠應涵蓋:1. 原住民音樂 、 2.客家音樂 、 3.福佬系音樂
(由於篇幅有限,本樂譜著重於福佬系音樂與部分客家音樂,希望未來能針對原住民音樂或是客家音樂來編輯。)
台灣的福佬人,又稱河洛人,主要是指福建漳泉兩地的閩南語系居民。福佬人自十七世紀明朝末年開始大量移台,現今福佬人佔全台總人口七成以上,福佬系民歌自然成為台灣傳統民歌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所謂「台灣福佬系民歌」,即以福佬話歌唱,作者無從考,經由集體創作,流傳在台灣民間,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歌謠。福佬系民歌又分為幾種型態:
1. 結合文學劇本以說唱成為「唸歌」
唸歌常用的曲目為江湖調(勸世歌)、都馬調、七字仔調、乞食調等;福佬系民歌結合了舞蹈肢體動作成為車鼓、駛犁等歌舞小戲,常用的曲調有桃花過渡、病子歌、牛犁歌、五更鼓等 ;結合文學劇本與舞蹈肢體動作,則成為歌仔戲,常用曲調為七字仔調、涼傘調、哭調、走路調、都馬調、五更鼓、江湖調等。
2. 創作民謠
另稱鄉土歌謠,是作曲家擷取傳統自然民謠的風格和精神,所譜創之富有鄉土風味的歌謠 ,尤其是創作於台灣光復前後,流傳至今仍令人難以忘懷的創作鄉土民謠,如光復前的〈望春風〉、〈雨夜花〉、〈農村曲〉、〈白牡丹〉等,光復後的〈補破網〉、〈燒肉粽〉、〈安平追想曲〉、〈杯底不可飼金魚〉等。不但極富傳統鄉土音樂氣息,又能反應台胞愛民族的情操,且能道出在民風保守的時代裡,兒女私情的心聲,有人稱它們「準民謠」。
3. 流行歌曲
電視廣播傳播業與唱片業的發達,台語歌曲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如剛剛已故的洪一峰老師創作的歌曲〈思慕的人〉、〈舊情綿綿〉等都是在民國50-60年代的暢銷歌曲。
●本公司鑑於數位學習的靈活使用趨勢,取消隨書附加之音樂光碟,改以QR Code連結影音平台(麥書文化YouTube頻道)的方式。請利用行動裝置掃描書中QR Code,即可立即聆聽樂曲。
●編者收集並改編台灣經典民謠歌曲
●每首歌都附有歌詞,描述當時台灣的社會背景,更有編曲解析
●另附有音樂完整示範
嚴格的說台灣民謠應涵蓋:1. 原住民音樂 、 2.客家音樂 、 3.福佬系音樂
(由於篇幅有限,本樂譜著重於福佬系音樂與部分客家音樂,希望未來能針對原住民音樂或是客家音樂來編輯。)
台灣的福佬人,又稱河洛人,主要是指福建漳泉兩地的閩南語系居民。福佬人自十七世紀明朝末年開始大量移台,現今福佬人佔全台總人口七成以上,福佬系民歌自然成為台灣傳統民歌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所謂「台灣福佬系民歌」,即以福佬話歌唱,作者無從考,經由集體創作,流傳在台灣民間,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歌謠。福佬系民歌又分為幾種型態:
1. 結合文學劇本以說唱成為「唸歌」
唸歌常用的曲目為江湖調(勸世歌)、都馬調、七字仔調、乞食調等;福佬系民歌結合了舞蹈肢體動作成為車鼓、駛犁等歌舞小戲,常用的曲調有桃花過渡、病子歌、牛犁歌、五更鼓等 ;結合文學劇本與舞蹈肢體動作,則成為歌仔戲,常用曲調為七字仔調、涼傘調、哭調、走路調、都馬調、五更鼓、江湖調等。
2. 創作民謠
另稱鄉土歌謠,是作曲家擷取傳統自然民謠的風格和精神,所譜創之富有鄉土風味的歌謠 ,尤其是創作於台灣光復前後,流傳至今仍令人難以忘懷的創作鄉土民謠,如光復前的〈望春風〉、〈雨夜花〉、〈農村曲〉、〈白牡丹〉等,光復後的〈補破網〉、〈燒肉粽〉、〈安平追想曲〉、〈杯底不可飼金魚〉等。不但極富傳統鄉土音樂氣息,又能反應台胞愛民族的情操,且能道出在民風保守的時代裡,兒女私情的心聲,有人稱它們「準民謠」。
3. 流行歌曲
電視廣播傳播業與唱片業的發達,台語歌曲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如剛剛已故的洪一峰老師創作的歌曲〈思慕的人〉、〈舊情綿綿〉等都是在民國50-60年代的暢銷歌曲。
●本公司鑑於數位學習的靈活使用趨勢,取消隨書附加之音樂光碟,改以QR Code連結影音平台(麥書文化YouTube頻道)的方式。請利用行動裝置掃描書中QR Code,即可立即聆聽樂曲。
●編者收集並改編台灣經典民謠歌曲
●每首歌都附有歌詞,描述當時台灣的社會背景,更有編曲解析
●另附有音樂完整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