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訂】
◎鍾國芳/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專文推薦】
◎洪伯邑/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洪廣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推薦人】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家維/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
全球第一本涵蓋各種熱帶叢林環境與文明的興衰史
人類無限地自熱帶森林擷取資源,卻又傷害了森林以及住在森林裡的物種和人類
熱帶叢林,對地球生命和全球新秩序的重要見證
「卓越……在叢林與人中,羅勃茲透過整合考古學、生物學、地質學和政治經濟學,
對熱帶景觀的起源和困境,以及以熱帶景觀為家的人們,進行了有力而全論述。」
--《科學》
從恐龍時代到第一個人類城市,熱帶森林創造了地球歷史。然而,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對於熱帶森林的想像來自於電影和小說,像是《侏羅紀公園》《泰山》等等。茂密的原始荒野看起來很美,但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在現代城市裡生活的我們也習慣將熱帶森林隔絕在生活之外,認為叢林是危險的地方,不利於需要大量生產食物的人口。
然而這本書卻講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派屈克・羅伯茲博士,多年來專研叢林科學。在這本書中顛覆了普遍認為叢林不適宜人類居住,以及人類是走出叢林的草原專家的觀點,提出無論是人類演化、農產品、城市,全都是在熱帶森林中蓬勃發展的,它甚至成為全球化登場的舞台。
…
三億年前,熱帶森林隨著地球氣候、環境、地質變遷,不斷經歷擴展、縮減的興衰過程,最終覆蓋地球表面,把地球打造成一個可永續存在的環境,誕生了多樣化的物種,而我們人類也從叢林中誕生。後來人類對環境的塑造改變了森林,類似人類世的影響在六千年前的熱帶地區就已開始,但只是有限度地改造。直到15到17世紀歐洲殖民者首次抵達熱帶叢林地區,才帶來大幅度且破壞性的改變。歐洲殖民主義者不僅將自己帶到熱帶地區,同時也帶來了新疾病、新的馴化作物與動物、使用與觀察自然世界的新方式,此外也帶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並幾乎將過往屬於叢林的一切全數消滅。
這些殖民者對熱帶森林和人類資源進行前所未有的開發,將林地改變成耕地種植統一作物,無情地砍伐森林用於木材和採礦,數百萬人被殘酷地從家園中趕出。最後剩下來的,就是人類學家在20世紀看到的原住民小村莊,至於以前城市輝煌的痕跡則完全從歷史上被抹去。
直到最近三十年來的考古研究和科學方法以及對這些原住民社區的探訪諮詢,加上對於他們在管理森林和生活知識上的認定,才讓這些城市逐漸浮出地面,挑戰一般存在的誤解,打破人類無法與叢林共存的觀念,顛覆叢林是危險的黑暗境地的普遍認知。
然而這些過程,已讓我們走上了逼近環境臨界點的道路。
…
隨著全球各種熱帶作物市場形成,各地熱帶森林的資源持續遭到剝削。巴西、印度、緬甸各處熱帶森林所提供的茶、咖啡、馬鈴薯、橡膠和香蕉,越來越普遍出現在歐美廚房中,然後這背後卻由熱帶地區的自然和人們付出代價。因此,我們應該把「熱帶森林」當作一個相互關聯的新全球化世界出場的重要舞台,正視隨歐洲殖民降臨到熱帶叢林世界的創傷性衝突,找到目前雖已「全球化」但仍「不平等」的世界起源。
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歐美和熱帶地區之間的財富不平衡,直到如今依然造成熱帶國家受到經濟發展有限、基礎設施落後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的困擾,而從那時開始出現並持續到現在的種族歧視和暴力,依然繼續困擾著21世紀的社會。因此無論是誰,住在地球何處,都要知道這種現代經濟、政治和氣候對於熱帶地區的森林、土地和族群的依賴和剝削,都是從那時開始的。
…
在這本書中,你不僅會看到一個見證人類和植物之間互動的故事,還會看到一個關於被奴役的個人、勞工、商人和帝國,以及全球經濟與文化快速變化的故事;而那就是環境永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政治爭端、戰爭和種族主義等全球化問題的「根源」。
透過這本書,作者提醒所有21世紀的地球人,無論你我喜歡與否,都與這問題密不可分,必須對熱帶森林中發生過的事情負起責任,重新瞭解叢林與人類的密切性,並且必須採取哪些措施來拯救熱帶森林。《叢林》一書無疑對我們這時代敲響警鐘。
如果「森林有眼」,
它如何看見地球環境的演變,看待人類的世界?
洪伯邑(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回想女兒還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有天放學去接她,她一見到我就興沖沖卻皺眉頭地跟我說:「把拔,地球發燒了,因為我們人類亂砍樹……」。寫這篇推薦文的時候,女兒已上國中,當然她對森林與環境之間關係有了更多認識,而作為地理學家的我,在跟女兒談到一些相關的環境時事時,偶爾會打開地圖,跟女兒探索全球的森林危機,例如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消失的速度。
我想,日常生活中與女兒閒談森林的畫面,雖然只是很偶然的片段,但其實這些從學校課本或者媒體評論中對森林環境議題的描述,反映我們當代社會在面對全球環境變遷的當下,如何界定人和森林關係的一般看法。也就是,人類是大規模砍伐樹木的加害者,而全世界許多森林是受害者,但森林的消失也回過頭來累積成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如極端氣候的發生,造成人類自身生存的危機。
或許,「人」作為「加害者」,而「森林」作為「被害者」的敘事,的確是事實,也因此保護森林成為現在人類減緩對全球環境傷害的手段之一。然而在這樣不偏離事實的敘事中,「人」與「森林」被描述成兩個互不隸屬的個體,兩者的關係似乎又過度單一與單向。也就是說,無論「人」是扮演「加害者」或「保護者」,森林就成了單一線性關係另一端的「被害者」或「受保護者」。
這樣的視角,就算沒有悖離事實,但就是少了我們人類與森林之間如何互為表裡的描述,也因此缺少關於彼此能否走向「共生」關係的探詢。基於此,派屈克・羅勃茲博士在他的新作,《叢林: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這本書裡,轉換一個視角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熱帶森林」。作者從「熱帶森林」為主體出發,揭示人和熱帶森林從曾經「共生」,到當代兩造分離的過程,然後帶著讀者再一起思索如何再啟「共生」的未來。
既然要擺脫以「人」為核心的視角,回到「熱帶森林」為主體敘事方式,派屈克・羅勃茲博士首先將我們帶回到人都還沒出現的地質年代,探索熱帶森林初始的樣貌,以及在不同地質年代的演化過程。也因此,我自己讀這本書的時候,與其說是跟著作者的文字,其實更像是跟著長著眼睛的熱帶森林,從它開始萌生到地球上那一刻,就將目擊事物與其自身作為熱帶森林之間的互動,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並娓娓道來自4億年前到當代的所見所聞。這讓閱讀這本書像是觀看一齣鉅細靡遺的生態演化劇碼,在富饒趣味裡有知識性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反思。
打開書頁,如同跟著「有眼」熱帶森林一起觀看,發現原來它能見到什麼事物並與之互動,實則跟熱帶森林自己在不同時空的演變,進而創造出什麼樣的環境息息相關。跟著熱帶森林的眼,它帶著我們看到地球環境因熱帶森林的茁壯,從而改變了大氣組成、營造了水文循環、創造了土壤條件。這些熱帶森林「盡一己之力」而來的環境,進而影響其他動物的演化。所以跟著熱帶森林的眼,我們隨之看到恐龍來了、哺乳動物出現了、人類也接續著生活在熱帶森林的「視界」裡。
原來,在熱帶森林的眼裡,人類也曾是生活在它的懷抱、一起「共生」的夥伴。在熱帶森林裡,我們見到農業的發展、城市的開拓。讀到這裡,我的眼界隨著熱帶森林的視角重新被打開,那些我們原本以為只能遠離熱帶森林而存在的農業與城市,竟也一度是人類與熱帶森林共創共榮的地景。然而,當熱帶森林帶著我們見證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破壞了原本「共生」的秩序,人類就不再把熱帶森林當成一起生活的夥伴,而是殖民者攫取資源、掠奪土地的對象。
行文至此,熱帶森林讓我們跟著眼睜睜地看著森林被砍伐,成了畜牧場、礦場、大規模經濟作物的農場。看著人類如何從「共生者」走向「破壞者」,如何從此讓自己離開熱帶森林的懷抱,不再以熱帶森林的視角看待環境與世界,而是轉換成外來掠奪者的視線,以「開發」之名看著熱帶森林消失。我想,如果熱帶森林有眼,這書中的描述便是它是用批判之眼帶著我們看這一段殖民者帶來的過往,也讓我們跟著一起檢視它當前傷痕累累的狀態。
回到文章一開始,我和女兒日常裡偶然關於地球森林的隻字片語,人類帶給熱帶森林的破壞對現代的我們來說,或許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即便如此,《叢林》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立足點看熱帶森林,讓我們從以「人類為中心」的視角稍微移開,轉而以「熱帶森林為中心」的新視角,重新審視熱帶森林對你我與其他地球生命的牽連與貢獻。如同作者派屈克・羅勃茲博士在最後的章節裡說:「我希望可以透過這本書讓各位相信『熱帶森林』是你的歷史、你現在的生活,以及未來安全的一部分。」
是的,熱帶森林和我們從來就不是單一線性關係裡互不隸屬的兩端,而是互不可分的「共生」。如同書中描繪,「共生」關係裡,人類曾與熱帶森林「共榮」地存在。但也別忘記,「共生」裡的相互依存,也可能導致「共亡」;正如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帶給人類的自然反撲。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回到一模一樣、那個曾與熱帶森林「共生」的過去已經不可能,但如何創造「新共生」的未來,就成了關鍵課題。
我想,在尋求「新共生」的過程裡,將熱帶森林隔絕於人類活動之外,進行全然的保護,或許只是手段之一。我們也應該一併思考,該如何以環境友善的方式,讓人類活動重回包括熱帶森林在內的各種森林的懷抱裡。近來,在臺灣與世界其他許多地方已開始這樣的嘗試,例如對「林下經濟」的重視、對原住民與森林之間關係的重新認定等等。這些嘗試,是在往「新共生」的方向中再次構築森林與人,在彼此互不可分裡的「互利」關係,也為再次回到彼此關照的視線裡而努力。
◎鍾國芳/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專文推薦】
◎洪伯邑/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洪廣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推薦人】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家維/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
全球第一本涵蓋各種熱帶叢林環境與文明的興衰史
人類無限地自熱帶森林擷取資源,卻又傷害了森林以及住在森林裡的物種和人類
熱帶叢林,對地球生命和全球新秩序的重要見證
「卓越……在叢林與人中,羅勃茲透過整合考古學、生物學、地質學和政治經濟學,
對熱帶景觀的起源和困境,以及以熱帶景觀為家的人們,進行了有力而全論述。」
--《科學》
從恐龍時代到第一個人類城市,熱帶森林創造了地球歷史。然而,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對於熱帶森林的想像來自於電影和小說,像是《侏羅紀公園》《泰山》等等。茂密的原始荒野看起來很美,但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在現代城市裡生活的我們也習慣將熱帶森林隔絕在生活之外,認為叢林是危險的地方,不利於需要大量生產食物的人口。
然而這本書卻講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派屈克・羅伯茲博士,多年來專研叢林科學。在這本書中顛覆了普遍認為叢林不適宜人類居住,以及人類是走出叢林的草原專家的觀點,提出無論是人類演化、農產品、城市,全都是在熱帶森林中蓬勃發展的,它甚至成為全球化登場的舞台。
…
三億年前,熱帶森林隨著地球氣候、環境、地質變遷,不斷經歷擴展、縮減的興衰過程,最終覆蓋地球表面,把地球打造成一個可永續存在的環境,誕生了多樣化的物種,而我們人類也從叢林中誕生。後來人類對環境的塑造改變了森林,類似人類世的影響在六千年前的熱帶地區就已開始,但只是有限度地改造。直到15到17世紀歐洲殖民者首次抵達熱帶叢林地區,才帶來大幅度且破壞性的改變。歐洲殖民主義者不僅將自己帶到熱帶地區,同時也帶來了新疾病、新的馴化作物與動物、使用與觀察自然世界的新方式,此外也帶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並幾乎將過往屬於叢林的一切全數消滅。
這些殖民者對熱帶森林和人類資源進行前所未有的開發,將林地改變成耕地種植統一作物,無情地砍伐森林用於木材和採礦,數百萬人被殘酷地從家園中趕出。最後剩下來的,就是人類學家在20世紀看到的原住民小村莊,至於以前城市輝煌的痕跡則完全從歷史上被抹去。
直到最近三十年來的考古研究和科學方法以及對這些原住民社區的探訪諮詢,加上對於他們在管理森林和生活知識上的認定,才讓這些城市逐漸浮出地面,挑戰一般存在的誤解,打破人類無法與叢林共存的觀念,顛覆叢林是危險的黑暗境地的普遍認知。
然而這些過程,已讓我們走上了逼近環境臨界點的道路。
…
隨著全球各種熱帶作物市場形成,各地熱帶森林的資源持續遭到剝削。巴西、印度、緬甸各處熱帶森林所提供的茶、咖啡、馬鈴薯、橡膠和香蕉,越來越普遍出現在歐美廚房中,然後這背後卻由熱帶地區的自然和人們付出代價。因此,我們應該把「熱帶森林」當作一個相互關聯的新全球化世界出場的重要舞台,正視隨歐洲殖民降臨到熱帶叢林世界的創傷性衝突,找到目前雖已「全球化」但仍「不平等」的世界起源。
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歐美和熱帶地區之間的財富不平衡,直到如今依然造成熱帶國家受到經濟發展有限、基礎設施落後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的困擾,而從那時開始出現並持續到現在的種族歧視和暴力,依然繼續困擾著21世紀的社會。因此無論是誰,住在地球何處,都要知道這種現代經濟、政治和氣候對於熱帶地區的森林、土地和族群的依賴和剝削,都是從那時開始的。
…
在這本書中,你不僅會看到一個見證人類和植物之間互動的故事,還會看到一個關於被奴役的個人、勞工、商人和帝國,以及全球經濟與文化快速變化的故事;而那就是環境永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政治爭端、戰爭和種族主義等全球化問題的「根源」。
透過這本書,作者提醒所有21世紀的地球人,無論你我喜歡與否,都與這問題密不可分,必須對熱帶森林中發生過的事情負起責任,重新瞭解叢林與人類的密切性,並且必須採取哪些措施來拯救熱帶森林。《叢林》一書無疑對我們這時代敲響警鐘。
如果「森林有眼」,
它如何看見地球環境的演變,看待人類的世界?
洪伯邑(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回想女兒還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有天放學去接她,她一見到我就興沖沖卻皺眉頭地跟我說:「把拔,地球發燒了,因為我們人類亂砍樹……」。寫這篇推薦文的時候,女兒已上國中,當然她對森林與環境之間關係有了更多認識,而作為地理學家的我,在跟女兒談到一些相關的環境時事時,偶爾會打開地圖,跟女兒探索全球的森林危機,例如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消失的速度。
我想,日常生活中與女兒閒談森林的畫面,雖然只是很偶然的片段,但其實這些從學校課本或者媒體評論中對森林環境議題的描述,反映我們當代社會在面對全球環境變遷的當下,如何界定人和森林關係的一般看法。也就是,人類是大規模砍伐樹木的加害者,而全世界許多森林是受害者,但森林的消失也回過頭來累積成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如極端氣候的發生,造成人類自身生存的危機。
或許,「人」作為「加害者」,而「森林」作為「被害者」的敘事,的確是事實,也因此保護森林成為現在人類減緩對全球環境傷害的手段之一。然而在這樣不偏離事實的敘事中,「人」與「森林」被描述成兩個互不隸屬的個體,兩者的關係似乎又過度單一與單向。也就是說,無論「人」是扮演「加害者」或「保護者」,森林就成了單一線性關係另一端的「被害者」或「受保護者」。
這樣的視角,就算沒有悖離事實,但就是少了我們人類與森林之間如何互為表裡的描述,也因此缺少關於彼此能否走向「共生」關係的探詢。基於此,派屈克・羅勃茲博士在他的新作,《叢林: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這本書裡,轉換一個視角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熱帶森林」。作者從「熱帶森林」為主體出發,揭示人和熱帶森林從曾經「共生」,到當代兩造分離的過程,然後帶著讀者再一起思索如何再啟「共生」的未來。
既然要擺脫以「人」為核心的視角,回到「熱帶森林」為主體敘事方式,派屈克・羅勃茲博士首先將我們帶回到人都還沒出現的地質年代,探索熱帶森林初始的樣貌,以及在不同地質年代的演化過程。也因此,我自己讀這本書的時候,與其說是跟著作者的文字,其實更像是跟著長著眼睛的熱帶森林,從它開始萌生到地球上那一刻,就將目擊事物與其自身作為熱帶森林之間的互動,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並娓娓道來自4億年前到當代的所見所聞。這讓閱讀這本書像是觀看一齣鉅細靡遺的生態演化劇碼,在富饒趣味裡有知識性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反思。
打開書頁,如同跟著「有眼」熱帶森林一起觀看,發現原來它能見到什麼事物並與之互動,實則跟熱帶森林自己在不同時空的演變,進而創造出什麼樣的環境息息相關。跟著熱帶森林的眼,它帶著我們看到地球環境因熱帶森林的茁壯,從而改變了大氣組成、營造了水文循環、創造了土壤條件。這些熱帶森林「盡一己之力」而來的環境,進而影響其他動物的演化。所以跟著熱帶森林的眼,我們隨之看到恐龍來了、哺乳動物出現了、人類也接續著生活在熱帶森林的「視界」裡。
原來,在熱帶森林的眼裡,人類也曾是生活在它的懷抱、一起「共生」的夥伴。在熱帶森林裡,我們見到農業的發展、城市的開拓。讀到這裡,我的眼界隨著熱帶森林的視角重新被打開,那些我們原本以為只能遠離熱帶森林而存在的農業與城市,竟也一度是人類與熱帶森林共創共榮的地景。然而,當熱帶森林帶著我們見證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破壞了原本「共生」的秩序,人類就不再把熱帶森林當成一起生活的夥伴,而是殖民者攫取資源、掠奪土地的對象。
行文至此,熱帶森林讓我們跟著眼睜睜地看著森林被砍伐,成了畜牧場、礦場、大規模經濟作物的農場。看著人類如何從「共生者」走向「破壞者」,如何從此讓自己離開熱帶森林的懷抱,不再以熱帶森林的視角看待環境與世界,而是轉換成外來掠奪者的視線,以「開發」之名看著熱帶森林消失。我想,如果熱帶森林有眼,這書中的描述便是它是用批判之眼帶著我們看這一段殖民者帶來的過往,也讓我們跟著一起檢視它當前傷痕累累的狀態。
回到文章一開始,我和女兒日常裡偶然關於地球森林的隻字片語,人類帶給熱帶森林的破壞對現代的我們來說,或許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即便如此,《叢林》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立足點看熱帶森林,讓我們從以「人類為中心」的視角稍微移開,轉而以「熱帶森林為中心」的新視角,重新審視熱帶森林對你我與其他地球生命的牽連與貢獻。如同作者派屈克・羅勃茲博士在最後的章節裡說:「我希望可以透過這本書讓各位相信『熱帶森林』是你的歷史、你現在的生活,以及未來安全的一部分。」
是的,熱帶森林和我們從來就不是單一線性關係裡互不隸屬的兩端,而是互不可分的「共生」。如同書中描繪,「共生」關係裡,人類曾與熱帶森林「共榮」地存在。但也別忘記,「共生」裡的相互依存,也可能導致「共亡」;正如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帶給人類的自然反撲。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回到一模一樣、那個曾與熱帶森林「共生」的過去已經不可能,但如何創造「新共生」的未來,就成了關鍵課題。
我想,在尋求「新共生」的過程裡,將熱帶森林隔絕於人類活動之外,進行全然的保護,或許只是手段之一。我們也應該一併思考,該如何以環境友善的方式,讓人類活動重回包括熱帶森林在內的各種森林的懷抱裡。近來,在臺灣與世界其他許多地方已開始這樣的嘗試,例如對「林下經濟」的重視、對原住民與森林之間關係的重新認定等等。這些嘗試,是在往「新共生」的方向中再次構築森林與人,在彼此互不可分裡的「互利」關係,也為再次回到彼此關照的視線裡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