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是指在金屬胎上以金屬絲勾勒圖樣,再反覆填燒琺瑯釉,打磨而成的作品。此項工藝又稱掐絲琺瑯,於元代(1271-1368)自拜占庭經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十七世紀的鑑賞家宣稱,明代宗景泰時期(1450-1457)燒造的掐絲琺瑯最值得收藏,此種工藝因而得到「景泰藍」的俗稱。然而,景泰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瑯已近乎失傳。後世匠人為肆應古董市場龐大需求,便鑄造各式帶景泰偽款的作品,導致往後鑑定的困難。
乾隆皇帝(1735-1796在位)雅好古文物,亦曾試圖蒐羅明景泰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瑯。不過,比起追索遙不可及的景泰器,他更熱衷研發創造,命令宮廷匠師依他的喜好,製作掐絲琺瑯。乾隆時期因而發展出各種前所未見的新款式,締造了掐絲琺瑯面貌最豐富多元的全盛局面。
單元一、景泰神話:傳說中的琺瑯精品
「景泰」為明代宗(1449-1457在位)的年號,前後僅持續七載。景泰七年(1456),鑑賞家王佐(活動於十五世紀前半)稱內府製作的掐絲琺瑯器細潤可愛,十七世紀的古董商人因而將之與宣德爐、成化瓷、永樂漆器並列,視作奇珍異寶。這種說法,引發匠人作偽之風,從而產生許多景泰偽款掐絲琺瑯器。所幸,在後世相續不斷的學術研究基礎上,今人已能揭開景泰琺瑯的神秘面紗。
群組一:發現神話:製作年代與底款
同時代燒造的掐絲琺瑯器,往往使用當時流行的母題裝飾;琺瑯釉色與掐絲手法,也因技術發展程度相仿,或使用的原料雷同,而呈現類似的細節。觀者掌握辨識秘訣,不難發現,「景泰款」掐絲琺瑯器其實面貌紛呈,分別製作於不同時代。
群組二:神話溯源:古董商的想像
十七世紀,古董市場交易活絡,各種高懸「景泰」名號的掐絲琺瑯器宛若雨後春筍般出現。這批景泰款掐絲琺瑯器雖非「真品」,卻忠實反映了晚明仿古風潮中,人們對於充滿神秘感之「景泰琺瑯」滿懷各式想像。
群組三:收藏神話:鑑賞家乾隆皇帝
賞玩宮廷內收藏的文物,是喜愛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日常怡情的精神寄託。他經常命令內務府的工匠為文物配置木座、木蓋,並刻下品評的等第,或者仿造古董,製作掐絲琺瑯器。
單元二、乾隆新樣:宮廷的掐絲琺瑯文創
傳世掐絲琺瑯器,以乾隆時期產造者為大宗。這不僅歸功於帝國富強的歷史背景,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非常自信,造辦處所製色彩斑斕、鍍金效果卓越的掐絲琺瑯器,能媲美早期作品。乾隆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瑯器,甚至取代景泰款器,成為多寶格、百什件以及端凝殿左右屋收藏的精品。乾隆皇帝在有生之年,雖未能解決景泰琺瑯之謎,卻另外提出一番見解,重新塑造了景泰藍的風格樣貌。
多寶格、百什件以及端凝殿左右屋的收藏
清宮「多寶格」的概念,源自明代文人賞玩古物的傳統。以充滿房室空間為展示單位者,稱「閣」或「格」;櫃、箱或匣製成的藏寶盒,則喚「百什件」。乾隆皇帝常以換擺格、匣內的古玩為樂。此外,他也精選掐絲琺瑯器,收納於乾清宮端凝殿左右屋。
乾隆皇帝雖未留下文字,說明其掐絲琺瑯器鑑藏觀,然選物收存的情況,卻透露他的喜好與標準。第二單元的三個群組,即經由排比分析多寶格、百什件與端凝殿左右屋楠木匣中庋藏的掐絲琺瑯器而來。
群組一:華麗的彩色青銅
在乾隆皇帝的指導下,宮廷作坊有意識地參照青銅圖譜,進行「仿古」,打造既華麗,又具典雅意象的掐絲琺瑯器。這些作品顯示,乾隆皇帝格外喜愛選擇動物造形的古青銅器,以及色彩誇張的獸面紋,進行仿製。
群組二:時尚的宮廷生活
以掐絲琺瑯替代各種容易損壞的媒材,產造宮廷陳設與宗教用器,並在其上裝飾整齊劃一的紋樣,是乾隆時期特有的現象。遍及宮廷生活每個角落的掐絲琺瑯器,造就了別開生面的新生活時尚。
群組三:洋風的滿蒙筵宴
將描繪西洋風景或人物的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結合,燒製成宴飲時所用的杯、盤、盞、壺等,為乾隆時期首創。這些兼具東、西風格的器物,可以說是在傳統漢民族、歐洲傳教士,與滿蒙遊牧民族的文化交互作用下,形成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