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作者曾任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長、農商總長等職,洞悉政局內情
★十六年官場生涯,幾與北洋政府相始終序
【導讀】張國淦和《北洋從政實錄》/蔡登山
張國淦(一八七六―一九五九),字乾若(潛若),仲嘉,號石公,湖北省武昌府蒲圻縣城關人。其父學誠公曾在湘軍充營文書,舉縣主簿,轉皖南牙厘總局及蕪湖分局任職,幼隨父居安徽,十七歲時就讀於蕪湖中江書院。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中舉人,光緒三十年(一九○四)考取內閣中書,因母病返回蕪湖,任教頳山書院。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入選憲政編查館館員,在《滬報》上發表關於遼、吉兩省時政文章。次年任黑龍江省撫院秘書長,兼憲政調查局總辦,是為一生宦途之始。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獲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薦保,以內閣侍讀候補,後歷任東三省調查局總辦、財務局會辦等職務。宣統三年(一九一一)正月,被東三省總督錫良任命為交涉局總辦。五月調京,任慶親王奕劻內閣統計局副局長。武昌首義之後,袁世凱組閣命張國淦以湖北代表身分,隨唐紹儀參加南北議和。張國淦以參議身分全程見證了辛亥年議和。
民國成立後,張國淦任北洋政府銓敘局局長、國務院秘書長。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任政治會議副議長(議長李經羲),一九一四年五月任徐世昌內閣內務次長(總長朱啟鈐),五月二十六日,參政院成立,黎元洪為議長,汪大燮為副議長,張國淦為參政院秘書長,然丁母憂,由林長民代理。一九一六年四月,段祺瑞任國務卿,以張國淦為教育總長。六月六日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任為總統府秘書長,同月任段祺瑞內閣的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並於張耀曾未到任前兼理司法總長;七月黎元洪任其為黑龍江省長,八月辭去省長職務,十一月繼徐樹錚為國務院秘書長。一九一七年七月,張勳復辟失敗,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張國淦辭國務院秘書長職務,同月任段內閣之農商總長,十一月在西原借款問題上,身為農商總長的張國淦不顧日本公使林權助和段祺瑞的威逼利誘,拒絕簽字,而遭免職,失去了段祺瑞的信任。後來皖系軍閥失勢,張國淦再度被起用。一九二○年十月,任平政院院長。一九二二年六月,任顏惠慶內閣之農商總長,並代理譚延闓的內務總長,八月隨內閣改組去職。一九二四年一月,任孫寶琦內閣之教育總長。九月,任顏惠慶內閣之司法總長,十月隨內閣總辭去職。一九二六年五月,任顏惠慶內閣之司法總長,六月顏惠慶辭職,由杜錫珪兼代,七月任內務總長,十月顧維鈞兼代國務總理,張國淦留任原職。十月七日去職,內務總長由湯爾和署,張國淦移居天津,潛心著述。
一九二六年北洋政府澈底垮臺,張國淦決定不再參與政治,寓居天津英租界小營門外。清末在黑龍江任職時,他曾編撰《黑龍江志略》,繪製《黑龍江全省輿圖》,此時仍繼續類似工作,經常一個人往返於天津、瀋陽、旅順之間,調查當地史志,專心從事「中國古方志」的收集、研究、整理。他藏書達十幾萬卷,將書齋命名為「無倦齋」,寓意分秒必爭,毫不倦怠,每天讀書著述常在十個小時以上,考證修訂了全國各地的「地方志」近萬種,雖然備嘗艱辛,但是怡然自得。從秦漢方志到明清方志,他撰寫了三百萬字文稿,其中,從秦漢至宋元的方志考訂稿約七十萬字,成《中國古代方志考》,流傳於世。早在北伐戰爭結束後,曾編撰有《湖北採訪書目》,是目按各府、廳、州、縣藝文志及其見之於其他各書者,各列其目。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偽華北臨時政權成立,做過北洋政府高官的王克敏等漢奸,邀張國淦參加偽政權,遭到嚴辭拒絕。他擔心日本人繼續糾纏,決定遷居上海,行前委託天津航運公司董浩雲,將家中百餘箱藏書通過海運到上海。抗戰勝利後,湖北省政府主席萬耀煌曾聘他為「湖北先賢遺著編校處主任」,他謝辭,退回寄款三百萬元。
一九五二年六月,張國淦將所藏碑帖拓本三四五四張又三十五冊,捐贈給上海合眾圖書館。此時,中南圖書館(現湖北省圖書館)館長方壯猷,向中南區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請示,購入張國淦「無倦齋」藏書。張國淦聞訊後,稱「私藏圖書自當公諸人民,況武漢家鄉,……今幸得歸中南圖書館,實獲我心,不足言謝」,並從上海運抵武漢,大部分藏書遂歸於湖北省圖書館收藏,其中地方志較多,計有一六九八部,一八六九六冊,明清刻本較多。亦有十數種宋元明刻本和抄本,鄂人著述近三千冊。
一九五三年,以七十八高齡,應董必武之邀任中國科學院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以親身經歷著述回憶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時期的往事,寫成〈北洋軍閥的起源〉、〈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黎元洪與段祺瑞的鬥爭〉、〈洪憲遺聞〉等數十萬字,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一九五四年任北京市政協委員,次年任全國政協委員。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張國淦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著有《歷代石經考》、《俄羅斯東漸史略》、《中國古方誌考》、《〈永樂大典〉方志輯本》、《蕪湖鄉土志》、《黑龍江旗制輯要》、《黑龍江志略》、《西伯利亞鐵路圖考》、《續修河北通志》、《湖北書徵》、《湖北獻徵》、《中國書裝源流》、《常熟瞿氏觀書記》、《辛亥革命史料》、《北洋述聞》、《潛園文集》、《潛園詩集》等;並參加過《湖北文徵》的編纂。
晚清以來非常重視同鄉之誼,張國淦籍貫是湖北蒲圻,但跟隨著湘軍出身的父親,在安徽成長、讀書。後來定居在蕪湖。因此他能夠以生於安徽的身分,同安徽人段祺瑞親近;也能夠以籍隸湖北的身分,同湖北人黎元洪親近。當然,也能以湘軍子弟的身分,得到袁世凱的信任。在袁氏當國的四年間,他擔任過國務院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內務部次長、政事堂右丞(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等重要的職務。袁世凱最倚重張國淦的,是他令人信賴的親和力,以及能夠令人妥協的協調能力。前兩年他調處袁黎關係,後兩年他調處袁段關係,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北洋從政實錄》開篇〈北洋軍閥的起源〉可說是袁世凱在晚清崛起的簡史,從袁世凱赴朝鮮寫起,直至光緒三十四年開缺回籍養疴為止。張國淦當然沒能親見這些歷史,因此他用了許多文獻資料和訪問資料來寫,例如張謇後來對他說的有關袁世凱在朝鮮之事,可說是珍貴的口述歷史。而其中談及袁世凱在戊戌政變告密之事,歷來眾說紛紜,張國淦卻認為是袁世凱告密的,而且告密地點不在天津而是在北京,日期是八月初五日,不能不說是確有其見地。這與近年來歷史學者姜鳴的說法不謀而合,姜鳴引用盛宣懷檔案《虎坊摭聞》言袁世凱在北京密告禮親王世鐸,因此我在此處加上「編者案」的註解,讀者可參照姜鳴的〈關於袁世凱告密的新史料〉此文的出處,來做一對照。另外張國淦抄錄袁世凱致端方的親筆密札,只言此密札章行嚴藏,太過於簡略,讀者將莫明其所以,其實此密札袁世凱在信末要端方閱後付丙(燒掉),但端方是文物收藏家,自然不會將此珍貴文件輕易毀棄,沒想到端方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四川保路運動中被殺,此密札後來不知經過多久終於流出市面,為章士釗所得,一九三七年掌故家徐一士將其刊登於天津《國聞周報》上,此來源筆者亦將其註解出,便於讀者明其顛末。他如王乃徵彈劾袁世凱之奏摺,乃是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的〈籌款練兵立召禍亂奏請收回成命摺〉,張國淦在原文並沒言明,筆者也補上註解。
在〈近代史片斷的記錄〉中的〈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一節中,張國淦記述親歷的過程,真是驚心動魄的一幕,今根據其所述扼要敘述如下:關於北洋王朝的繼任人選,金匱石屋名單上早已將袁克定除去,赫然在列的是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但不管根據新舊約法,黎元洪都有資格繼任,徐世昌請全體內閣閣員到春藕齋商議下一步的辦法,緊接著段祺瑞抓住張國淦的手,一起乘車去看副總統黎元洪,一頭霧水的張國淦不知是怎麼一回事,又不敢多問,到達東廠胡同的黎宅後,張國淦率先跑進去報告。但是,此時的黎元洪卻像木頭人一樣坐在長桌的主位上,段祺瑞向黎元洪三鞠躬,黎元洪也欠身答禮,但是兩個人誰也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直到段祺瑞站起來向黎元洪半鞠躬告退,黎元洪也站起來送客,兩人之間的這幕啞劇上演了很久,臨行前段祺瑞對張國淦說了一句:「副總統方面的事,請你招呼。」至於府院的事情,段祺瑞回覆了兩個字:「有我。」其後踏上汽車離開黎府。是日下午有公報發出,老袁留下一個爛攤子撒手而去,遺令以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半夜裡黎元洪的同鄉,時任陸軍次長的蔣作賓打來電話說:「外面情況很不好。」黎元洪終於沉不住氣了。他多次差遣張國淦前往段祺瑞的辦公室打探消息,並代為傳話:「請你告訴芝泉,我不要做總統。」在夜景更深的時候,張國淦驅車趕到段祺瑞的辦公室,裡面擠滿了戎裝筆挺的北洋軍官,段祺瑞在簇擁中忙得滿頭是汗。最終,段祺瑞一眼瞥見張國淦,就撇開眾人將其帶到一個小房間。板著古銅色面孔的段祺瑞,自然知道張國淦的來意,倔強地開口說道:「我姓段的說要姓黎的,我的話始終不會改變。無論有天大的事,我姓段的一力承擔,與姓黎的不相干!」其後沒有再多言語,段祺瑞就匆忙再返回擠滿人的辦公室去了。返回黎府赴命的張國淦,只能告訴黎元洪,段祺瑞將對老頭子的事情負責到底,兩人直到天明才打探出昨晚的事情,啞劇演完方才水落石出,原來是北洋派的各省軍閥包圍段祺瑞,一定要推舉段祺瑞或者徐世昌,反對北洋集團以外的黎元洪繼任。沒人知道段祺瑞是如何說服這些執拗的武夫,只知道一個屬於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崢嶸時代,在風雲際會中即將到來。對於此事據徐世昌後來告訴張國淦說,他當時表示:「最好是請黎副總統出來,他的聲望在對南北的統一等問題上,作總統比較合適。」繼而一想,他自己是個局外人,這個問題應該由負責的段總理表示意見才好,因此又向段說:「這是我個人的意見,應該怎麼辦,還是看總理的意見。」這話說過後,段停了約有二、三分鐘後說:「相國這樣說,就這樣辦吧!」徐認為:「決定這樣大的事,他考慮二、三分鐘,也是應該的。」
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辮帥」張勳麾下的虎狼之師「辮子軍」已完成對紫禁城各個街道的駐防,京畿對外聯絡的電報局也被辮子軍監視,全城在巡警的挨家挨戶傳呼中盡懸龍旗,假髮辮和紅頂花翎也在貨攤上擺放出來。是日晚上六點,僅有黎元洪的總統府還飄揚著一面五色旗。不過張勳復辟這場自導自演的北洋恨事,不僅是張勳本人的愧怍,也是北洋群雄的自食惡果。在張勳向各省發出的元電中,最後結尾有「接電後應遵用正朔,懸掛龍旗」,所以說張勳的逆流,根本就沒有明確的訴求,至於為何會心甘情願地絕塵而去,不過是被躲在背後的廟堂棋手用作「過河卒」。但是,這些人既包括「外忠厚而內多欲」的地方實力派,也包括見縫插針的中樞執韁人。其中以黎元洪和段祺瑞應對張勳復辟的對策,在北洋宦海比較具有看點,畢竟一位是北洋廟堂名義上的掌門人,一位是退而不休的實際扛纛人。在張勳的規劃中,因為督軍團經過徐州會議已經定下調子,所以對於黎元洪的反抗性估計不足。黎元洪作為「前門驅虎,後門進狼」的「軟柿子」確實不被重視,所以當黎元洪親書一道重新啟用段祺瑞為閣臣之首,同時舉兵討逆的命令時,張勳並未有所察覺。該信由黎元洪的密使覃壽坤帶到天津,交由張國淦轉給段祺瑞,黎元洪本人緊接著上演了一齣「掉包戲」。張勳因為不敢貿然派兵驅逐黎元洪,只好調換公府的衛隊。就在公府衛隊調換的時候,黎元洪和少數幕僚舉行了緊急會談,決定冒險逃離,由公府的侍從武官唐仲寅扮成黎元洪的模樣,乘坐專車出發,黎元洪本人則扮作普通職員,與秘書劉鍾秀等乘坐蔣作賓的汽車出發,約定在法國醫院集合,其後遁出的黎元洪被日軍齋藤少將收留在自己的官舍,也算是有了安全的棲身之地。段祺瑞的對策則是在張國淦的勸說下「按規矩辦事」。他一開始看見黎元洪的「求助」命令時,曾嚴詞強調:「我今天還要接受他的命令?我難道不能叫幾個人推我舉兵討逆?」張國淦勸他平心靜氣,不要意氣用事,一切要按規矩辦事。最終,張國淦告誡段祺瑞說:「他當然還是總統,一切問題,應該在軌道上進行,接受他的命令,就能夠行使合法職權,何況西南數省仍然承認他,這個命令他們也沒有理由反對。」段祺瑞被張國淦說動,於是在應對張勳復辟的對策上遂按照規矩辦事,先是接見了黎元洪的密使覃壽坤,然後接受了黎元洪的任命。但是段祺瑞仍然還面對一件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事到臨頭,發現有點茫然無措,因為沒有把握找到一支人馬用來討伐張勳的辮子軍。坐鎮直隸的朱家寶,因為段祺瑞已處江湖之遠而置之不理,意欲南京之行求助自己的「馮四哥」馮國璋,又被人提醒此人野心很大,所以當段祺瑞希望按規矩辦事時,發現自己竟然成了格格不入的孤家寡人,這既是他的淒涼,也是北洋宦海的悲哀。最後段祺瑞乃就國務總理職,仍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調度第八師,自馬廠視師,以第八師當中路出兵攻北京,與張勳的「辮子軍」戰於廊房之間,敵不支而退。十二日晨,自宣武門開砲直擊南河沿張勳宅,中之,張逃入荷蘭大使館,為期十二天的復辟鬧劇終於落幕。
在〈對德奧參戰〉篇,張國淦提到西原借款問題,這也是他和段祺瑞反目的主因,而當中還涉及浦口鐵廠,當時日本政府建議中日合辦鳳凰山鐵礦,中日各投資二千五百萬元,中國資本可以由日本代墊,並提出在浦口建立鋼鐵廠,聘用日本技師,以陸宗輿為督辦。這個消息首先由北京的英文《京報》登出來,段派軍警逮捕了《京報》主筆陳友仁,接著把《京報》查封。這一來,便成了一件中外軒然大波的事件,各方遍傳:「中國軍械將由日本管理,所有各省兵工廠、煤鐵礦亦由日本控制。」於是全國人民和各種團體,一致反對軍械借款和鳳凰山採礦合同,要求段內閣宣佈真相。同時美國公使抗議中日軍械借款,亦要求公佈鳳凰山採礦合同,英國公使則認為長江流域是英國勢力範圍,不能容許日本染指。段相信這個祕密條約是總統府方面故意泄漏的,同時相信馮國璋有意推波助瀾,縱恿反對。因為江蘇督軍李純在南京召集了祕密軍事會議,會議結果,不但提出了取消軍械借款的要求,還提出了改組內閣的要求,因為他們認為內閣中有親日分子,所以需要改組。不止是江蘇督軍李純在反對,直系的其他督軍如:江西督軍陳光遠、湖北督軍王佔元都電請政府明白表示。十月二十八日,段內閣和日本方面擬訂了鳳凰山開礦草約。李純又來一電,指出鳳凰山是江蘇轄境,事關地方問題,應先徵求地方當局意見才能簽約。語氣中含有即使內閣簽訂開礦條約,他也不會允許日本人前來開採鐵礦。段決定一意孤行,不理睬反對聲浪,當這個合同簽定前送到農商總長張國淦桌上,照理要由農商總長批准和簽字。可是張國淦竟拒絕簽字。十一月一日,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親自到農商部威脅張簽字。張問林權助是代表日本商人,還是代表日本政府?張說:「如果是代表貴國商人,則當按照我們中國的礦業條例辦理。如果是代表貴國政府,這裏是農商部,我和閣下沒有談話的地位,請閣下到我國外交部接洽。」林權助被張說得啞口無言,又不好意思翻臉,只好退出。隔不久又來訪張,換了一副和善的面孔,建議依照日本鋼鐵業由軍部管理的成例,將此案移陸軍部辦理。張答覆說:「這是我國內政,不勞閣下操心。」段祺瑞看這事鬧僵了,乃派孫潤宇以一百二十萬元向張行賄,賄款增至二百萬元,均被拒絕。國務院秘書涂鳳書也奉派前來,勸張以考察各省農會為名離開北京,由代理部務的次長代簽鐵礦合同,張也拒絕。段又採取以前對付內務總長孫洪伊的辦法,勸張外調省長,以免身當其衝,張也不肯。張平日為人隨和,可是這次卻非常堅決。段最後派親信曾毓雋訪張,說了許多好話,請張幫忙,張說:「不簽字就是幫總理的忙!」
以上僅就書中摘取若干片段加以闡述,可說是嘗鼎一臠而已。《北洋從政實錄》是張國淦歷任北洋政府中樞各要職十六年中的親歷所聞,其中有不少珍貴的內幕。一九九八年上海書店曾出版過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名為《北洋述聞》,是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之一種,但少了〈北洋軍閥直、皖系之鬥爭及其沒落〉和〈中華民國國會篇〉兩篇,今根據《張國淦文集》補上,當為最完整之版本。但由於作者在撰寫這些篇章是逐篇發表在不同的刊物上,由於寫作時間不一,內容有些許重複,今為顧及其完整性,編者並未將其刪整,以保持原貌,但有些不夠詳盡之處,編者加上註解以明其來源根據。作者以前清縉紳仕宦民國,自一九一二年北京政府成立之初入閣,到一九二六年北伐戰爭發動之前「出局」,幾於和北洋軍閥的統治相始終,並且長期處於高層政治和派系傾軋的焦點位次,對於這期間的軍政外交重大事件,多為親歷,或因特殊身分和廣泛交往而洞悉內情,故所述詳實有徵,有其不可多得之史料價值。書籍簡介
《北洋從政實錄》為作者張國淦歷任北洋政府各要職十六年中之所見所聞。內容記錄作者與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政府要角之談話;及期間所親歷之國內外重大政治、外交事件,如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的權勢角力、一九一七年對德奧宣戰的詳細過程等;另將該時期重要內閣的體制架構進行整理。作者幾與北洋政府相始終,並長期與高層互動,故本書內容詳實有徵,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之重要參考文獻。一九九八年,上海書店曾出版其大部分篇章,名為《北洋述聞》。但少了〈北洋軍閥直皖系之鬥爭及其沒落〉和〈中華民國國會篇〉兩篇,今根據《張國淦文集》補上,當為最完整之版本。
★作者曾任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長、農商總長等職,洞悉政局內情
★十六年官場生涯,幾與北洋政府相始終序
【導讀】張國淦和《北洋從政實錄》/蔡登山
張國淦(一八七六―一九五九),字乾若(潛若),仲嘉,號石公,湖北省武昌府蒲圻縣城關人。其父學誠公曾在湘軍充營文書,舉縣主簿,轉皖南牙厘總局及蕪湖分局任職,幼隨父居安徽,十七歲時就讀於蕪湖中江書院。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中舉人,光緒三十年(一九○四)考取內閣中書,因母病返回蕪湖,任教頳山書院。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入選憲政編查館館員,在《滬報》上發表關於遼、吉兩省時政文章。次年任黑龍江省撫院秘書長,兼憲政調查局總辦,是為一生宦途之始。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獲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薦保,以內閣侍讀候補,後歷任東三省調查局總辦、財務局會辦等職務。宣統三年(一九一一)正月,被東三省總督錫良任命為交涉局總辦。五月調京,任慶親王奕劻內閣統計局副局長。武昌首義之後,袁世凱組閣命張國淦以湖北代表身分,隨唐紹儀參加南北議和。張國淦以參議身分全程見證了辛亥年議和。
民國成立後,張國淦任北洋政府銓敘局局長、國務院秘書長。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任政治會議副議長(議長李經羲),一九一四年五月任徐世昌內閣內務次長(總長朱啟鈐),五月二十六日,參政院成立,黎元洪為議長,汪大燮為副議長,張國淦為參政院秘書長,然丁母憂,由林長民代理。一九一六年四月,段祺瑞任國務卿,以張國淦為教育總長。六月六日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任為總統府秘書長,同月任段祺瑞內閣的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並於張耀曾未到任前兼理司法總長;七月黎元洪任其為黑龍江省長,八月辭去省長職務,十一月繼徐樹錚為國務院秘書長。一九一七年七月,張勳復辟失敗,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張國淦辭國務院秘書長職務,同月任段內閣之農商總長,十一月在西原借款問題上,身為農商總長的張國淦不顧日本公使林權助和段祺瑞的威逼利誘,拒絕簽字,而遭免職,失去了段祺瑞的信任。後來皖系軍閥失勢,張國淦再度被起用。一九二○年十月,任平政院院長。一九二二年六月,任顏惠慶內閣之農商總長,並代理譚延闓的內務總長,八月隨內閣改組去職。一九二四年一月,任孫寶琦內閣之教育總長。九月,任顏惠慶內閣之司法總長,十月隨內閣總辭去職。一九二六年五月,任顏惠慶內閣之司法總長,六月顏惠慶辭職,由杜錫珪兼代,七月任內務總長,十月顧維鈞兼代國務總理,張國淦留任原職。十月七日去職,內務總長由湯爾和署,張國淦移居天津,潛心著述。
一九二六年北洋政府澈底垮臺,張國淦決定不再參與政治,寓居天津英租界小營門外。清末在黑龍江任職時,他曾編撰《黑龍江志略》,繪製《黑龍江全省輿圖》,此時仍繼續類似工作,經常一個人往返於天津、瀋陽、旅順之間,調查當地史志,專心從事「中國古方志」的收集、研究、整理。他藏書達十幾萬卷,將書齋命名為「無倦齋」,寓意分秒必爭,毫不倦怠,每天讀書著述常在十個小時以上,考證修訂了全國各地的「地方志」近萬種,雖然備嘗艱辛,但是怡然自得。從秦漢方志到明清方志,他撰寫了三百萬字文稿,其中,從秦漢至宋元的方志考訂稿約七十萬字,成《中國古代方志考》,流傳於世。早在北伐戰爭結束後,曾編撰有《湖北採訪書目》,是目按各府、廳、州、縣藝文志及其見之於其他各書者,各列其目。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偽華北臨時政權成立,做過北洋政府高官的王克敏等漢奸,邀張國淦參加偽政權,遭到嚴辭拒絕。他擔心日本人繼續糾纏,決定遷居上海,行前委託天津航運公司董浩雲,將家中百餘箱藏書通過海運到上海。抗戰勝利後,湖北省政府主席萬耀煌曾聘他為「湖北先賢遺著編校處主任」,他謝辭,退回寄款三百萬元。
一九五二年六月,張國淦將所藏碑帖拓本三四五四張又三十五冊,捐贈給上海合眾圖書館。此時,中南圖書館(現湖北省圖書館)館長方壯猷,向中南區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請示,購入張國淦「無倦齋」藏書。張國淦聞訊後,稱「私藏圖書自當公諸人民,況武漢家鄉,……今幸得歸中南圖書館,實獲我心,不足言謝」,並從上海運抵武漢,大部分藏書遂歸於湖北省圖書館收藏,其中地方志較多,計有一六九八部,一八六九六冊,明清刻本較多。亦有十數種宋元明刻本和抄本,鄂人著述近三千冊。
一九五三年,以七十八高齡,應董必武之邀任中國科學院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以親身經歷著述回憶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時期的往事,寫成〈北洋軍閥的起源〉、〈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黎元洪與段祺瑞的鬥爭〉、〈洪憲遺聞〉等數十萬字,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一九五四年任北京市政協委員,次年任全國政協委員。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張國淦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著有《歷代石經考》、《俄羅斯東漸史略》、《中國古方誌考》、《〈永樂大典〉方志輯本》、《蕪湖鄉土志》、《黑龍江旗制輯要》、《黑龍江志略》、《西伯利亞鐵路圖考》、《續修河北通志》、《湖北書徵》、《湖北獻徵》、《中國書裝源流》、《常熟瞿氏觀書記》、《辛亥革命史料》、《北洋述聞》、《潛園文集》、《潛園詩集》等;並參加過《湖北文徵》的編纂。
晚清以來非常重視同鄉之誼,張國淦籍貫是湖北蒲圻,但跟隨著湘軍出身的父親,在安徽成長、讀書。後來定居在蕪湖。因此他能夠以生於安徽的身分,同安徽人段祺瑞親近;也能夠以籍隸湖北的身分,同湖北人黎元洪親近。當然,也能以湘軍子弟的身分,得到袁世凱的信任。在袁氏當國的四年間,他擔任過國務院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內務部次長、政事堂右丞(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等重要的職務。袁世凱最倚重張國淦的,是他令人信賴的親和力,以及能夠令人妥協的協調能力。前兩年他調處袁黎關係,後兩年他調處袁段關係,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北洋從政實錄》開篇〈北洋軍閥的起源〉可說是袁世凱在晚清崛起的簡史,從袁世凱赴朝鮮寫起,直至光緒三十四年開缺回籍養疴為止。張國淦當然沒能親見這些歷史,因此他用了許多文獻資料和訪問資料來寫,例如張謇後來對他說的有關袁世凱在朝鮮之事,可說是珍貴的口述歷史。而其中談及袁世凱在戊戌政變告密之事,歷來眾說紛紜,張國淦卻認為是袁世凱告密的,而且告密地點不在天津而是在北京,日期是八月初五日,不能不說是確有其見地。這與近年來歷史學者姜鳴的說法不謀而合,姜鳴引用盛宣懷檔案《虎坊摭聞》言袁世凱在北京密告禮親王世鐸,因此我在此處加上「編者案」的註解,讀者可參照姜鳴的〈關於袁世凱告密的新史料〉此文的出處,來做一對照。另外張國淦抄錄袁世凱致端方的親筆密札,只言此密札章行嚴藏,太過於簡略,讀者將莫明其所以,其實此密札袁世凱在信末要端方閱後付丙(燒掉),但端方是文物收藏家,自然不會將此珍貴文件輕易毀棄,沒想到端方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四川保路運動中被殺,此密札後來不知經過多久終於流出市面,為章士釗所得,一九三七年掌故家徐一士將其刊登於天津《國聞周報》上,此來源筆者亦將其註解出,便於讀者明其顛末。他如王乃徵彈劾袁世凱之奏摺,乃是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的〈籌款練兵立召禍亂奏請收回成命摺〉,張國淦在原文並沒言明,筆者也補上註解。
在〈近代史片斷的記錄〉中的〈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一節中,張國淦記述親歷的過程,真是驚心動魄的一幕,今根據其所述扼要敘述如下:關於北洋王朝的繼任人選,金匱石屋名單上早已將袁克定除去,赫然在列的是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但不管根據新舊約法,黎元洪都有資格繼任,徐世昌請全體內閣閣員到春藕齋商議下一步的辦法,緊接著段祺瑞抓住張國淦的手,一起乘車去看副總統黎元洪,一頭霧水的張國淦不知是怎麼一回事,又不敢多問,到達東廠胡同的黎宅後,張國淦率先跑進去報告。但是,此時的黎元洪卻像木頭人一樣坐在長桌的主位上,段祺瑞向黎元洪三鞠躬,黎元洪也欠身答禮,但是兩個人誰也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直到段祺瑞站起來向黎元洪半鞠躬告退,黎元洪也站起來送客,兩人之間的這幕啞劇上演了很久,臨行前段祺瑞對張國淦說了一句:「副總統方面的事,請你招呼。」至於府院的事情,段祺瑞回覆了兩個字:「有我。」其後踏上汽車離開黎府。是日下午有公報發出,老袁留下一個爛攤子撒手而去,遺令以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半夜裡黎元洪的同鄉,時任陸軍次長的蔣作賓打來電話說:「外面情況很不好。」黎元洪終於沉不住氣了。他多次差遣張國淦前往段祺瑞的辦公室打探消息,並代為傳話:「請你告訴芝泉,我不要做總統。」在夜景更深的時候,張國淦驅車趕到段祺瑞的辦公室,裡面擠滿了戎裝筆挺的北洋軍官,段祺瑞在簇擁中忙得滿頭是汗。最終,段祺瑞一眼瞥見張國淦,就撇開眾人將其帶到一個小房間。板著古銅色面孔的段祺瑞,自然知道張國淦的來意,倔強地開口說道:「我姓段的說要姓黎的,我的話始終不會改變。無論有天大的事,我姓段的一力承擔,與姓黎的不相干!」其後沒有再多言語,段祺瑞就匆忙再返回擠滿人的辦公室去了。返回黎府赴命的張國淦,只能告訴黎元洪,段祺瑞將對老頭子的事情負責到底,兩人直到天明才打探出昨晚的事情,啞劇演完方才水落石出,原來是北洋派的各省軍閥包圍段祺瑞,一定要推舉段祺瑞或者徐世昌,反對北洋集團以外的黎元洪繼任。沒人知道段祺瑞是如何說服這些執拗的武夫,只知道一個屬於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崢嶸時代,在風雲際會中即將到來。對於此事據徐世昌後來告訴張國淦說,他當時表示:「最好是請黎副總統出來,他的聲望在對南北的統一等問題上,作總統比較合適。」繼而一想,他自己是個局外人,這個問題應該由負責的段總理表示意見才好,因此又向段說:「這是我個人的意見,應該怎麼辦,還是看總理的意見。」這話說過後,段停了約有二、三分鐘後說:「相國這樣說,就這樣辦吧!」徐認為:「決定這樣大的事,他考慮二、三分鐘,也是應該的。」
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辮帥」張勳麾下的虎狼之師「辮子軍」已完成對紫禁城各個街道的駐防,京畿對外聯絡的電報局也被辮子軍監視,全城在巡警的挨家挨戶傳呼中盡懸龍旗,假髮辮和紅頂花翎也在貨攤上擺放出來。是日晚上六點,僅有黎元洪的總統府還飄揚著一面五色旗。不過張勳復辟這場自導自演的北洋恨事,不僅是張勳本人的愧怍,也是北洋群雄的自食惡果。在張勳向各省發出的元電中,最後結尾有「接電後應遵用正朔,懸掛龍旗」,所以說張勳的逆流,根本就沒有明確的訴求,至於為何會心甘情願地絕塵而去,不過是被躲在背後的廟堂棋手用作「過河卒」。但是,這些人既包括「外忠厚而內多欲」的地方實力派,也包括見縫插針的中樞執韁人。其中以黎元洪和段祺瑞應對張勳復辟的對策,在北洋宦海比較具有看點,畢竟一位是北洋廟堂名義上的掌門人,一位是退而不休的實際扛纛人。在張勳的規劃中,因為督軍團經過徐州會議已經定下調子,所以對於黎元洪的反抗性估計不足。黎元洪作為「前門驅虎,後門進狼」的「軟柿子」確實不被重視,所以當黎元洪親書一道重新啟用段祺瑞為閣臣之首,同時舉兵討逆的命令時,張勳並未有所察覺。該信由黎元洪的密使覃壽坤帶到天津,交由張國淦轉給段祺瑞,黎元洪本人緊接著上演了一齣「掉包戲」。張勳因為不敢貿然派兵驅逐黎元洪,只好調換公府的衛隊。就在公府衛隊調換的時候,黎元洪和少數幕僚舉行了緊急會談,決定冒險逃離,由公府的侍從武官唐仲寅扮成黎元洪的模樣,乘坐專車出發,黎元洪本人則扮作普通職員,與秘書劉鍾秀等乘坐蔣作賓的汽車出發,約定在法國醫院集合,其後遁出的黎元洪被日軍齋藤少將收留在自己的官舍,也算是有了安全的棲身之地。段祺瑞的對策則是在張國淦的勸說下「按規矩辦事」。他一開始看見黎元洪的「求助」命令時,曾嚴詞強調:「我今天還要接受他的命令?我難道不能叫幾個人推我舉兵討逆?」張國淦勸他平心靜氣,不要意氣用事,一切要按規矩辦事。最終,張國淦告誡段祺瑞說:「他當然還是總統,一切問題,應該在軌道上進行,接受他的命令,就能夠行使合法職權,何況西南數省仍然承認他,這個命令他們也沒有理由反對。」段祺瑞被張國淦說動,於是在應對張勳復辟的對策上遂按照規矩辦事,先是接見了黎元洪的密使覃壽坤,然後接受了黎元洪的任命。但是段祺瑞仍然還面對一件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事到臨頭,發現有點茫然無措,因為沒有把握找到一支人馬用來討伐張勳的辮子軍。坐鎮直隸的朱家寶,因為段祺瑞已處江湖之遠而置之不理,意欲南京之行求助自己的「馮四哥」馮國璋,又被人提醒此人野心很大,所以當段祺瑞希望按規矩辦事時,發現自己竟然成了格格不入的孤家寡人,這既是他的淒涼,也是北洋宦海的悲哀。最後段祺瑞乃就國務總理職,仍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調度第八師,自馬廠視師,以第八師當中路出兵攻北京,與張勳的「辮子軍」戰於廊房之間,敵不支而退。十二日晨,自宣武門開砲直擊南河沿張勳宅,中之,張逃入荷蘭大使館,為期十二天的復辟鬧劇終於落幕。
在〈對德奧參戰〉篇,張國淦提到西原借款問題,這也是他和段祺瑞反目的主因,而當中還涉及浦口鐵廠,當時日本政府建議中日合辦鳳凰山鐵礦,中日各投資二千五百萬元,中國資本可以由日本代墊,並提出在浦口建立鋼鐵廠,聘用日本技師,以陸宗輿為督辦。這個消息首先由北京的英文《京報》登出來,段派軍警逮捕了《京報》主筆陳友仁,接著把《京報》查封。這一來,便成了一件中外軒然大波的事件,各方遍傳:「中國軍械將由日本管理,所有各省兵工廠、煤鐵礦亦由日本控制。」於是全國人民和各種團體,一致反對軍械借款和鳳凰山採礦合同,要求段內閣宣佈真相。同時美國公使抗議中日軍械借款,亦要求公佈鳳凰山採礦合同,英國公使則認為長江流域是英國勢力範圍,不能容許日本染指。段相信這個祕密條約是總統府方面故意泄漏的,同時相信馮國璋有意推波助瀾,縱恿反對。因為江蘇督軍李純在南京召集了祕密軍事會議,會議結果,不但提出了取消軍械借款的要求,還提出了改組內閣的要求,因為他們認為內閣中有親日分子,所以需要改組。不止是江蘇督軍李純在反對,直系的其他督軍如:江西督軍陳光遠、湖北督軍王佔元都電請政府明白表示。十月二十八日,段內閣和日本方面擬訂了鳳凰山開礦草約。李純又來一電,指出鳳凰山是江蘇轄境,事關地方問題,應先徵求地方當局意見才能簽約。語氣中含有即使內閣簽訂開礦條約,他也不會允許日本人前來開採鐵礦。段決定一意孤行,不理睬反對聲浪,當這個合同簽定前送到農商總長張國淦桌上,照理要由農商總長批准和簽字。可是張國淦竟拒絕簽字。十一月一日,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親自到農商部威脅張簽字。張問林權助是代表日本商人,還是代表日本政府?張說:「如果是代表貴國商人,則當按照我們中國的礦業條例辦理。如果是代表貴國政府,這裏是農商部,我和閣下沒有談話的地位,請閣下到我國外交部接洽。」林權助被張說得啞口無言,又不好意思翻臉,只好退出。隔不久又來訪張,換了一副和善的面孔,建議依照日本鋼鐵業由軍部管理的成例,將此案移陸軍部辦理。張答覆說:「這是我國內政,不勞閣下操心。」段祺瑞看這事鬧僵了,乃派孫潤宇以一百二十萬元向張行賄,賄款增至二百萬元,均被拒絕。國務院秘書涂鳳書也奉派前來,勸張以考察各省農會為名離開北京,由代理部務的次長代簽鐵礦合同,張也拒絕。段又採取以前對付內務總長孫洪伊的辦法,勸張外調省長,以免身當其衝,張也不肯。張平日為人隨和,可是這次卻非常堅決。段最後派親信曾毓雋訪張,說了許多好話,請張幫忙,張說:「不簽字就是幫總理的忙!」
以上僅就書中摘取若干片段加以闡述,可說是嘗鼎一臠而已。《北洋從政實錄》是張國淦歷任北洋政府中樞各要職十六年中的親歷所聞,其中有不少珍貴的內幕。一九九八年上海書店曾出版過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名為《北洋述聞》,是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之一種,但少了〈北洋軍閥直、皖系之鬥爭及其沒落〉和〈中華民國國會篇〉兩篇,今根據《張國淦文集》補上,當為最完整之版本。但由於作者在撰寫這些篇章是逐篇發表在不同的刊物上,由於寫作時間不一,內容有些許重複,今為顧及其完整性,編者並未將其刪整,以保持原貌,但有些不夠詳盡之處,編者加上註解以明其來源根據。作者以前清縉紳仕宦民國,自一九一二年北京政府成立之初入閣,到一九二六年北伐戰爭發動之前「出局」,幾於和北洋軍閥的統治相始終,並且長期處於高層政治和派系傾軋的焦點位次,對於這期間的軍政外交重大事件,多為親歷,或因特殊身分和廣泛交往而洞悉內情,故所述詳實有徵,有其不可多得之史料價值。書籍簡介
《北洋從政實錄》為作者張國淦歷任北洋政府各要職十六年中之所見所聞。內容記錄作者與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政府要角之談話;及期間所親歷之國內外重大政治、外交事件,如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的權勢角力、一九一七年對德奧宣戰的詳細過程等;另將該時期重要內閣的體制架構進行整理。作者幾與北洋政府相始終,並長期與高層互動,故本書內容詳實有徵,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之重要參考文獻。一九九八年,上海書店曾出版其大部分篇章,名為《北洋述聞》。但少了〈北洋軍閥直皖系之鬥爭及其沒落〉和〈中華民國國會篇〉兩篇,今根據《張國淦文集》補上,當為最完整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