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考察臺灣哲學與日本、歐陸哲學之間的連動,嘗試勾勒出戰前臺灣哲學的發展圖像。
本書分兩部來思考臺灣哲學:
第一部主要環繞在洪耀勳於1930-1940年代的哲學論述及其哲學思路的淵源,特別聚焦在洪耀勳哲學與西田幾多郎、田邊元、和辻哲郎、三木清、務臺理作等京都學派哲學家之間的關聯。在此東亞哲學連動與歐陸的德國觀念論、現象學之間架起一個對話的橋梁,試圖將洪耀勳的哲學推向一個跨文化哲學的討論空間,藉以帶出臺灣哲學研究的新方向。
第二部則以哲學議題的方式提出歷史哲學、宗教哲學、中國哲學的三個方向,分別針對楊杏庭的「歷史週期法則論」、曾景來的「佛陀自覺論」、張深切的「批判儒教」與日本、歐陸哲學、思想之間的連動來進行考察,藉此開拓臺灣哲學、思想在東亞脈絡及東西文化交匯下的多元論述。
最後的附錄則嘗試用日本哲學的方法來研究臺灣文學,試圖提供一個將文學哲學化的參考。
本書分兩部來思考臺灣哲學:
第一部主要環繞在洪耀勳於1930-1940年代的哲學論述及其哲學思路的淵源,特別聚焦在洪耀勳哲學與西田幾多郎、田邊元、和辻哲郎、三木清、務臺理作等京都學派哲學家之間的關聯。在此東亞哲學連動與歐陸的德國觀念論、現象學之間架起一個對話的橋梁,試圖將洪耀勳的哲學推向一個跨文化哲學的討論空間,藉以帶出臺灣哲學研究的新方向。
第二部則以哲學議題的方式提出歷史哲學、宗教哲學、中國哲學的三個方向,分別針對楊杏庭的「歷史週期法則論」、曾景來的「佛陀自覺論」、張深切的「批判儒教」與日本、歐陸哲學、思想之間的連動來進行考察,藉此開拓臺灣哲學、思想在東亞脈絡及東西文化交匯下的多元論述。
最後的附錄則嘗試用日本哲學的方法來研究臺灣文學,試圖提供一個將文學哲學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