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除西方觀點外,同步參考第一手的俄文學術論文、智庫研究報告和新聞評論,在政治宣傳以外,從歷史文化的脈絡呈現俄羅斯逐鹿全球的野心、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和烏克蘭危機的底藴!序
〈推薦序〉/王耀宗(香港嶺南大學前協理副校長、政治系前系主任)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以「非納粹化及非軍事化」為理由,向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震驚全世界。雖然自2021年年底,俄羅斯已經在俄烏邊境陳列大軍,軍演頻頻;但當時國際社會主流意見並不認為普丁真正會向烏克蘭發動戰爭,他的作戰姿態不過是談判之用而已。這種公然違反國際法入侵一個主權國家領土的舉措,立即將普丁置於一個「被告者」的地位,一個國際秩序之「破壞者」,一個「壞人」。3月2日,聯合國大會特別緊急會議以141票贊成,五票反對和35票棄權,通過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並要求俄國撤軍的決議;一時之間,俄羅斯成了國際間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然而,俄羅斯悍然發動了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歐洲第一場戰爭,影響深遠;其來龍去脈不能以簡單的「好人」和「壞人」的二分法,或者國際秩序的「破壞者」等貶詞說清,要令讀者深刻地瞭解一件國際大事發生的前因後果,必須作多角度的分析。俄烏戰爭發生後,坊間的評論一般都以西方媒體所刊載的為主,對於俄方的立場鮮見分析。另外,對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政治路途之曲折發展,在華文評論界更加少見。
王家豪及羅金義兩位學者所著的《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補足了這方面的缺陷。此書「希望透過比較嚴謹和多角度的方法來探討『俄羅斯帝國夢』這個更富有整體性的命題,為有心認真了解事態的讀者……提供多一種選擇。」事實上他們利用了豐富的俄、英、中等語文資料及評論作了深刻的論述,特別是引用原始的俄文材料,在華文的政治論著中是極罕有的。
在兩位學者深入分析解剖下,一個立體而多維度的普丁呈現在讀者眼前,一個不僅僅是「赤膊騎馬」的強人或者柔道高手,而是在1990年代末成為葉爾欽繼承人,在蘇聯共產體制崩潰及西化的經濟「休克治療法」失敗後,變成肯定俄國從來都是一個世界大國的專權領袖。雲詭波譎的政治鬥爭當中,如何從初任總統時碰到核子潛艇「庫斯克號」(Kursk)沉沒之大危機時手足無措,變成一個在2020年修憲公投中取得投票者中的78%的支持,從而令他在2024年任滿後有可能「永續執政」的領袖。期間,他運用手段,合縱連橫地制約了地方政府,控制了司法機構,系統地消滅反對派,減少媒介的影響,設立網路監管機制,擊破財經大閥,分化公民社會組織,限制外國的干預等等措施,但仍然取得國內大多數民意的支持。書內有詳細分析。
普丁認為蘇聯崩解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但是他並不依戀蘇聯的體制,他似乎更有俄羅斯沙皇時代的「帝國野心」。在2021年7月,普丁發表〈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聯繫〉,內文強調烏克蘭人為俄羅斯人,而烏克蘭的獨立實是一種「歷史扭曲」。
除了普丁的「傳統主義」外,書中更介紹及論述了俄羅斯在中亞諸國的長期戰略、和中國的關係,更且遠至南美洲諸國的交往,以及東協對俄羅斯之態度等。此書無疑成為了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政治發展史,對瞭解將來全球國際關係的變化,極具參考價值。
此外,本書雖是嚴肅分析國際關係的著作,但作者文筆流暢,論述清晰,令讀者極易吸收其有時頗為艱澀的觀念。更有一點值得稱讚,就是作者利用三部當代電影的素材(《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Kursk);《普立茲記者》(Mr. Jones)以及《長沙里之戰:被遺忘的英雄》),以軟性的手法、感性的語言,襯托或譬喻出作者所要解釋或說明的關鍵論點,令人耳目一新。雖然藝術性作品往往有戲劇化的成分,作為輔助說明的材料,如果能提高讀者閱讀的興趣,是值得創新嘗試的。
俄烏戰爭已達四個多月,目前看來雙方並沒有停戰的跡象。一方面,俄羅斯軍隊固然已經敗退基輔,而且損失慘重,但在烏東地區仍能控制大局,以俄羅斯這樣一個資源大國,西方制裁自不能置於死地。另一方面,西方支援烏克蘭仍然堅固,烏克蘭在俄羅斯之強力轟炸下,依然士氣如虹,人命傷亡之慘象更不能令澤倫斯基「割地」談判,雙方正陷僵局;這種僵局是否又與普丁2024年永續總統夢,欲執政至2036年有關?我期待兩位學者再接再厲,對以後的俄烏戰爭及國際政經發展繼續研究,完成「俄羅斯三部曲」。
〈推薦序〉/何燿光(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與金義兄的結識,基本上可以說是《論語.顏淵篇》中「以文會友」的體現,2017年底,因「一帶一路與亞洲」論文集的編纂,受邀撰寫論文,在多次信件往來與論文內容的討論之中,發現到金義兄在治學精神上的嚴謹與學識的淵博。尤其,之後在金義兄與家豪兄合著的《俄羅斯「向東轉」:東亞新勢力?》這本書裡面,個人深刻感受到兩位學者在俄羅斯議題上的「功力」,確實可說是年輕學者當中,十分優秀的學術組合。而在這本《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裡面,個人又再次感受到作者們在複雜議題上,抽絲剝繭的能力與清晰邏輯的論述。事實上,《俄羅斯「向東轉」》這本書可以作為「前篇」,而《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則誠如作者所言:是希望透過比較嚴謹和多角度的方法來探討「俄羅斯帝國夢」;不應該簡單地把俄羅斯視角與政治宣傳劃上等號。對於烏克蘭戰爭的緣由、背景、影響、發展,以至於對世界秩序的重構,有著深入淺出的論述。
其實,令人驚豔的是,作者們很巧妙地在一開始,就藉由電影場景的切入,將俄羅斯與普丁的認識與理解,透過庫斯克號災難事件,顯現出這個充滿迷霧的民族、政府與社會,在歷史節點上的點滴,很值得讀者將原本的知識與印象,藉由作品的鋪陳,來進行一種新的理解路徑嘗試。對我這個自詡為國際關係與歷史研究的學者而言,確實帶來許多不同面向的「新感受」。
許多戰略研究、國際關係、國際安全、決策分析等方面的學者,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多少都錯誤地判斷了普丁的行動意圖,而且就理性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的意圖與長遠的戰略利益為何,至今依舊詭異而模糊。整體來說,戰爭發展至今,除了悲慘的事實之外,就學術理解上,可以說呈現出一種與西方社會價值觀以及地緣政治的對抗;一種沙文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相互對立的長期歷史拉鋸;一種惡劣環境、宗教信仰的政治正當化與地緣威脅認知的群體共同經驗之積累;再加上斯拉夫民族內在的不安全感,塑造出人民的自我意識,也影響著對於自身與世界的理解以及其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邏輯。對於俄羅斯這個國家來說,尤其在自由世界裡,許多人大概都有類似的刻板印象,就是陰險、善變、殘忍、野蠻、充滿矛盾與迷霧。但真的是這樣嗎?看完書中的描述,就會發覺這些俄羅斯印象,離事實似乎相當遙遠而迥異。
對於俄羅斯的理解,確實相當混亂且帶有許多先入為主的認知,俄國詩人秋切夫(Fyodor Tyutchev, 1803-1873)曾說:無法用「理智」去認識俄羅斯,也無法用普通的「尺」去丈量。誠如宗教與政治哲學家貝爾嘉耶夫(Nikolai Berdyaev, 1874-1948)所稱:俄羅斯的邊疆是一種「病態的肥大」、「如此之大,不僅是俄羅斯民族在歷史中的順利與幸運,卻也是民族命運悲劇的根源。」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地理環境的惡劣與酷寒,突顯生命在其中的脆弱,而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的神祕主義內涵,則正好成為撫慰人心的寄託,君主獨裁使得集體主義與英雄崇拜有了完整的出口,如同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 1821-1881)的說法,俄羅斯是世界唯一背負上帝重任的民族。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就堅定了俄羅斯自我「神聖」的概念。又如同當代英國歷史學家朗沃斯(Philip Longworth, 1933-)所言,這樣的地緣條件形成特殊的公社主義(Communalism)精神,「犧牲個人、成就大我」成為其社會的正義結構,也促使高度的組織需求成為必須,集權與專制就伴隨著信仰建構出統治的正當,也造成生活過程中的暴戾傾向。而上述學者、文人所言,其實就顯現出:欲理解俄羅斯就必須綜合歷史、民族、社會、地緣、宗教、權力競逐等各方面入手。無奈,其中涉及的文獻繁多、複雜又充滿矛盾與謬誤,確實是治學上相當困難的部分,以至於論述各異、莫衷一是。
個人認為這本書,雖然不能成為理解俄羅斯的「捷徑」,但其中章節的安排與概念邏輯的連結,確實可以導引讀者在認知的過程中,透過問題意識的建構,組建出自己的知識架構,並透過各章節的核心議題與議題之間的連繫,反思目前坊間的各項論述,對於複雜的權力競逐與各方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報導,有更深入的自我認知與獨立思考的空間。無論閱讀的目的是人文關懷、事件好奇、學術研究,或是閒暇排遣,這本書是值得用心體會的佳作。而在閱讀方法上,初淺的建議是先看目錄,並由其中尋找、搜索自己的印象,若時間允許,更強烈建議在閱讀前,簡略寫下該等印象,再深入各章節,去發現作者所論與自己印象之間的差異。如此,將在印象與論著之中,形成自我反思,導引自己的思考,進而能在這個議題上,建構讀者自己獨特的理解。
因此,就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本書確實是「簡潔明晰」。對俄羅斯、普丁、烏克蘭戰爭覺得好奇嗎?不想隨波逐流跟著媒體「人云亦云」,而想在這個議題上「言之有物」嗎?那就趕快翻開這二百來頁的書本,瞧瞧看吧!
〈導言〉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 1952-;編按:港譯普京)宣布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之後3個多月,2022年6月上旬他在一個紀念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1672-1725)誕辰350週年的活動上侃侃而談這位沙皇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中擊敗瑞典,從而稱霸波羅的海的故事。普丁強調彼得大帝不是攫取了什麼,而是重奪固有的東西;他在聖彼得堡建都之時,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承認那是俄羅斯領土。普丁說:「在國家的歷史上,我們曾經有被迫退讓的時候,但我們只會重新振作,然後繼續前進。」國際輿論視普丁自詡為彼得大帝,一時之間成為傳媒焦點(AFP, 2022),普丁滿懷俄羅斯帝國夢之說,又添新例。
自從對烏作戰開打,俄羅斯研究再次備受重視,人們爭相關注關於這個國家的資訊,嘗試瞭解俄烏衝突的原因和影響。面對對於資訊和評論的龐大需求,華文傳媒和網路世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專家」,紛紛聲稱自己「成功」預測到烏克蘭戰爭爆發。不過弔詭的是,即使是長期研究俄羅斯政治的學者和專家,很多也不及上述一眾「預言家」厲害(麥克李,2022)──一直以來,固然有專家分析了俄羅斯具備入侵烏克蘭的動機,例如攻勢現實主義理論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1947-)多年前已提醒北約東擴對俄國構成存在性威脅(Mearsheimer, 2014),雙方的地緣政治衝突將會無可避免地發生;不過莫斯科也有更多不發動戰爭的理由,尤其是俄國專家早已指出侵略烏克蘭的代價不菲(Timofeev, 2021),包括陷入長年戰爭、被國際社會進一步孤立和更嚴重的經濟制裁等等,故此他們傾向認為俄方的行徑只是為了跟西方討價還價。說到底,烏克蘭危機複雜如千頭萬緒,本書希望透過比較嚴謹和多角度的方法來探討「俄羅斯帝國夢」這個更富有整體性的命題,為有心認真了解事態的讀者,在眾多「忽然神算」之外提供多一種選擇。
誠如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1928-2017)所言:「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Brzezinski, 1997)。掌控烏克蘭地緣政治顯然是普丁「俄羅斯帝國夢」的重要一著,但要全面了解他的對烏策略,不能不先明瞭俄羅斯的內政起伏、歐亞融合和國際影響力等諸多層面的變化。為了將大國願景付諸實踐,克里姆林宮多年來謀求建立穩定的政治體制、復興地區霸主的地位和爭取與其他大國平起平坐的關係,這是理解烏克蘭危機的三個重要方面。為了克服國內政治和社會動盪,克宮提出「主權民主」(Sovereign democracy)概念,強調以俄羅斯為首的歐亞國家應該探索獨特的民主發展道路。當烏克蘭追求西式自由民主和進行深層次政治改革時,勢必影響到「俄羅斯模式」的認受性,甚至延伸到自由主義與威權主義的鬥爭。在普丁爭取第三個總統任期的參選綱領中,他倡議俄羅斯推動建立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 EAEU),旨在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惟最終得不到烏克蘭的支持,箇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其軟實力不足,未能透過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去說服基輔。如今烏克蘭致力與歐盟融合,遭受俄羅斯採取軍事手段制止,是否就反映莫斯科的地區政策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呢?在普丁所憧憬的多極世界觀中,俄羅斯應該與美國和中國等大國平起平坐,而且各自擁有勢力範圍,以確保其國家利益在重大國際議題上得到充分考慮。儘管克里姆林宮曾多次強調烏克蘭問題屬於其合理安全關切,而美國和北約卻一直無視其申訴,普丁最終以此理由出兵烏克蘭。
過去20多年間,國際關係學者和俄羅斯專家對上述領域作了深入探討,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本書分析框架的重要基礎。要瞭解俄羅斯國內政治發展,首選名著Russian Politics and Society(Sakwa, 2008),當中涉獵了政治制度、地方和民族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及民主化的困境等議題。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歷史系學者的Politics Russia(Danks, 2009)也對俄國政治發展提供全面闡釋,包括行政和立法機構、公民社會、政策過程等發展。關於歐亞的地緣政治,兩位劍橋大學學者編著的The Eurasian Project and Europe: Regional Discontinuities and Geopolitics(Lane & Samokhvalov, 2015)全面探討了普丁的歐亞主義思想和區域融合方略;兩位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教授合著的The Russian Project of Eurasian Integration: Geopolitical Prospects從俄國視角來探討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因和前景,並且嘗試提出「跨區域主義」(transregionalism)作為歐亞融合的理論基礎(Vasilyeva & Lagutina, 2016)。至於有關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分析,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齊甘科夫(Andrei Tsygankov, 1964-)的名作Russia’s Foreign Policy: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National Identity不容錯過,它闡釋了俄羅斯的國家認同如何塑造其國家利益和外交政策,也是俄國建構主義學派的代表作(Tsygankov, 2019)。不過,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在俄羅斯的主流仍然是結構現實主義,其中以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的博加圖洛夫(Alexei Bogaturov, 1954-)教授最具代表性,名著是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ussian Foreign Policy(Bogaturov, 2017)。
站在大師們的肩膀上,我們再一次嘗試看得更遠更清楚──在秀威公司的慷慨支持下,2021年初我們出版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融合與俄羅斯復興》(王家豪、羅金義,2021b);在俄烏戰爭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本書可以視為《絲》的下集,既為前作的宏觀分析作更為寬廣的引伸,也將之應用到最新的事態變遷。方法上,一方面我們沿用前作的「事件探討進路」(Issue inquiry approach),讓讀者比較容易進入議題;另一方面,我們在適當的議題嘗試用軟性的方法去推展嚴肅的分析,包括幾篇影評和人物特寫;而也許最重要的是,本書比前作更大量地參考俄方的學術論文、智庫研究報告和新聞評論,以呈現坊間輿論中比較單薄的俄羅斯觀點。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把俄羅斯視角與政治宣傳劃上等號,反而當大家看到不少華文媒體依賴西方材料去表述事態時,我們明白這方法有助進行比較分析、瞭解差異,也有利於大家更持平、深入地理解俄羅斯帝國夢和烏克蘭危機的底蘊。西方理性千年傳統講究「Audi alteram partem」原則,或譯「讓另一方被聽到」,除了一些極之簡化的所謂「預測」,科學方法和過程都是本書在乎的,這是我們跟「預言家」的根本差別之一。
我們談普丁的「帝國夢」,「帝國」(empire)的意涵跟19世紀以來開始流行使用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不盡相同。普丁思想中的「帝國」,也許比較「前帝國主義」,哈佛大學歐洲史大師麥爾(Charles Maier, 1939-)的定義頗堪參照:「帝國,就其古典意涵而言,通常被認為是,第一、藉著征服與脅迫擴大其控制;第二、控制其所征服之領地的忠誠。其或直接統治這些臣屬之地,或任命順從的在地領導者代其治理,但他們之間絕非是平等夥伴的結盟體系。」(曾國祥、劉佳昊,2022:10)
本書分為六章。「外交是內政的延伸」,首兩章聚焦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以還的國內政治變遷,綜觀初期對民主化的冒進與其後的畸變,以及普丁力保政權穩定的關鍵與波折。第三和第四章闡釋普丁的歐亞融合雄圖,包括烏克蘭危機的來龍去脈,以及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各自面臨的重大挑戰跟俄羅斯的野心如何千絲萬縷。第五和第六章分析普丁政權在全球地緣政治角力的表現,審察它的「後疫情時代」世界觀與外交策略,以及發展全球影響力的舉措與得失。
讀完本書之後,除了對普丁治下的俄羅斯有更多瞭解之外,會不會為審察其他有相近歷程的專制政權時,孕育出多一點合理的聯想、引伸以至研判呢?書籍簡介
2022年2月俄羅斯揮軍烏克蘭,以「特別軍事行動」名義發動了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事。雖然已有克里米亞與烏東戰爭作為鋪墊,面對普丁的悍然動武,世界仍然在問:為什麼?該怎麼理解?要如何應對?會往何種結局發展?
‧ 普丁將此戰比為18世紀沙皇彼得大帝稱霸波羅的海。此戰如何安置在百年來西方歷史大變的理解當中?
‧ 如果「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是至理,那麼對烏用兵跟普丁在國內面臨的挑戰有何關係?他的威權體制真的牢不可破?
‧ 歐亞融合是俄羅斯復興的關鍵,而鷹撲烏克蘭就是普丁的首要一步。「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的來龍去脈如何理清?
‧ 莫
除西方觀點外,同步參考第一手的俄文學術論文、智庫研究報告和新聞評論,在政治宣傳以外,從歷史文化的脈絡呈現俄羅斯逐鹿全球的野心、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和烏克蘭危機的底藴!序
〈推薦序〉/王耀宗(香港嶺南大學前協理副校長、政治系前系主任)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以「非納粹化及非軍事化」為理由,向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震驚全世界。雖然自2021年年底,俄羅斯已經在俄烏邊境陳列大軍,軍演頻頻;但當時國際社會主流意見並不認為普丁真正會向烏克蘭發動戰爭,他的作戰姿態不過是談判之用而已。這種公然違反國際法入侵一個主權國家領土的舉措,立即將普丁置於一個「被告者」的地位,一個國際秩序之「破壞者」,一個「壞人」。3月2日,聯合國大會特別緊急會議以141票贊成,五票反對和35票棄權,通過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並要求俄國撤軍的決議;一時之間,俄羅斯成了國際間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然而,俄羅斯悍然發動了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歐洲第一場戰爭,影響深遠;其來龍去脈不能以簡單的「好人」和「壞人」的二分法,或者國際秩序的「破壞者」等貶詞說清,要令讀者深刻地瞭解一件國際大事發生的前因後果,必須作多角度的分析。俄烏戰爭發生後,坊間的評論一般都以西方媒體所刊載的為主,對於俄方的立場鮮見分析。另外,對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政治路途之曲折發展,在華文評論界更加少見。
王家豪及羅金義兩位學者所著的《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補足了這方面的缺陷。此書「希望透過比較嚴謹和多角度的方法來探討『俄羅斯帝國夢』這個更富有整體性的命題,為有心認真了解事態的讀者……提供多一種選擇。」事實上他們利用了豐富的俄、英、中等語文資料及評論作了深刻的論述,特別是引用原始的俄文材料,在華文的政治論著中是極罕有的。
在兩位學者深入分析解剖下,一個立體而多維度的普丁呈現在讀者眼前,一個不僅僅是「赤膊騎馬」的強人或者柔道高手,而是在1990年代末成為葉爾欽繼承人,在蘇聯共產體制崩潰及西化的經濟「休克治療法」失敗後,變成肯定俄國從來都是一個世界大國的專權領袖。雲詭波譎的政治鬥爭當中,如何從初任總統時碰到核子潛艇「庫斯克號」(Kursk)沉沒之大危機時手足無措,變成一個在2020年修憲公投中取得投票者中的78%的支持,從而令他在2024年任滿後有可能「永續執政」的領袖。期間,他運用手段,合縱連橫地制約了地方政府,控制了司法機構,系統地消滅反對派,減少媒介的影響,設立網路監管機制,擊破財經大閥,分化公民社會組織,限制外國的干預等等措施,但仍然取得國內大多數民意的支持。書內有詳細分析。
普丁認為蘇聯崩解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但是他並不依戀蘇聯的體制,他似乎更有俄羅斯沙皇時代的「帝國野心」。在2021年7月,普丁發表〈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聯繫〉,內文強調烏克蘭人為俄羅斯人,而烏克蘭的獨立實是一種「歷史扭曲」。
除了普丁的「傳統主義」外,書中更介紹及論述了俄羅斯在中亞諸國的長期戰略、和中國的關係,更且遠至南美洲諸國的交往,以及東協對俄羅斯之態度等。此書無疑成為了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政治發展史,對瞭解將來全球國際關係的變化,極具參考價值。
此外,本書雖是嚴肅分析國際關係的著作,但作者文筆流暢,論述清晰,令讀者極易吸收其有時頗為艱澀的觀念。更有一點值得稱讚,就是作者利用三部當代電影的素材(《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Kursk);《普立茲記者》(Mr. Jones)以及《長沙里之戰:被遺忘的英雄》),以軟性的手法、感性的語言,襯托或譬喻出作者所要解釋或說明的關鍵論點,令人耳目一新。雖然藝術性作品往往有戲劇化的成分,作為輔助說明的材料,如果能提高讀者閱讀的興趣,是值得創新嘗試的。
俄烏戰爭已達四個多月,目前看來雙方並沒有停戰的跡象。一方面,俄羅斯軍隊固然已經敗退基輔,而且損失慘重,但在烏東地區仍能控制大局,以俄羅斯這樣一個資源大國,西方制裁自不能置於死地。另一方面,西方支援烏克蘭仍然堅固,烏克蘭在俄羅斯之強力轟炸下,依然士氣如虹,人命傷亡之慘象更不能令澤倫斯基「割地」談判,雙方正陷僵局;這種僵局是否又與普丁2024年永續總統夢,欲執政至2036年有關?我期待兩位學者再接再厲,對以後的俄烏戰爭及國際政經發展繼續研究,完成「俄羅斯三部曲」。
〈推薦序〉/何燿光(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與金義兄的結識,基本上可以說是《論語.顏淵篇》中「以文會友」的體現,2017年底,因「一帶一路與亞洲」論文集的編纂,受邀撰寫論文,在多次信件往來與論文內容的討論之中,發現到金義兄在治學精神上的嚴謹與學識的淵博。尤其,之後在金義兄與家豪兄合著的《俄羅斯「向東轉」:東亞新勢力?》這本書裡面,個人深刻感受到兩位學者在俄羅斯議題上的「功力」,確實可說是年輕學者當中,十分優秀的學術組合。而在這本《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裡面,個人又再次感受到作者們在複雜議題上,抽絲剝繭的能力與清晰邏輯的論述。事實上,《俄羅斯「向東轉」》這本書可以作為「前篇」,而《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則誠如作者所言:是希望透過比較嚴謹和多角度的方法來探討「俄羅斯帝國夢」;不應該簡單地把俄羅斯視角與政治宣傳劃上等號。對於烏克蘭戰爭的緣由、背景、影響、發展,以至於對世界秩序的重構,有著深入淺出的論述。
其實,令人驚豔的是,作者們很巧妙地在一開始,就藉由電影場景的切入,將俄羅斯與普丁的認識與理解,透過庫斯克號災難事件,顯現出這個充滿迷霧的民族、政府與社會,在歷史節點上的點滴,很值得讀者將原本的知識與印象,藉由作品的鋪陳,來進行一種新的理解路徑嘗試。對我這個自詡為國際關係與歷史研究的學者而言,確實帶來許多不同面向的「新感受」。
許多戰略研究、國際關係、國際安全、決策分析等方面的學者,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多少都錯誤地判斷了普丁的行動意圖,而且就理性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的意圖與長遠的戰略利益為何,至今依舊詭異而模糊。整體來說,戰爭發展至今,除了悲慘的事實之外,就學術理解上,可以說呈現出一種與西方社會價值觀以及地緣政治的對抗;一種沙文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相互對立的長期歷史拉鋸;一種惡劣環境、宗教信仰的政治正當化與地緣威脅認知的群體共同經驗之積累;再加上斯拉夫民族內在的不安全感,塑造出人民的自我意識,也影響著對於自身與世界的理解以及其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邏輯。對於俄羅斯這個國家來說,尤其在自由世界裡,許多人大概都有類似的刻板印象,就是陰險、善變、殘忍、野蠻、充滿矛盾與迷霧。但真的是這樣嗎?看完書中的描述,就會發覺這些俄羅斯印象,離事實似乎相當遙遠而迥異。
對於俄羅斯的理解,確實相當混亂且帶有許多先入為主的認知,俄國詩人秋切夫(Fyodor Tyutchev, 1803-1873)曾說:無法用「理智」去認識俄羅斯,也無法用普通的「尺」去丈量。誠如宗教與政治哲學家貝爾嘉耶夫(Nikolai Berdyaev, 1874-1948)所稱:俄羅斯的邊疆是一種「病態的肥大」、「如此之大,不僅是俄羅斯民族在歷史中的順利與幸運,卻也是民族命運悲劇的根源。」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地理環境的惡劣與酷寒,突顯生命在其中的脆弱,而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的神祕主義內涵,則正好成為撫慰人心的寄託,君主獨裁使得集體主義與英雄崇拜有了完整的出口,如同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 1821-1881)的說法,俄羅斯是世界唯一背負上帝重任的民族。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就堅定了俄羅斯自我「神聖」的概念。又如同當代英國歷史學家朗沃斯(Philip Longworth, 1933-)所言,這樣的地緣條件形成特殊的公社主義(Communalism)精神,「犧牲個人、成就大我」成為其社會的正義結構,也促使高度的組織需求成為必須,集權與專制就伴隨著信仰建構出統治的正當,也造成生活過程中的暴戾傾向。而上述學者、文人所言,其實就顯現出:欲理解俄羅斯就必須綜合歷史、民族、社會、地緣、宗教、權力競逐等各方面入手。無奈,其中涉及的文獻繁多、複雜又充滿矛盾與謬誤,確實是治學上相當困難的部分,以至於論述各異、莫衷一是。
個人認為這本書,雖然不能成為理解俄羅斯的「捷徑」,但其中章節的安排與概念邏輯的連結,確實可以導引讀者在認知的過程中,透過問題意識的建構,組建出自己的知識架構,並透過各章節的核心議題與議題之間的連繫,反思目前坊間的各項論述,對於複雜的權力競逐與各方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報導,有更深入的自我認知與獨立思考的空間。無論閱讀的目的是人文關懷、事件好奇、學術研究,或是閒暇排遣,這本書是值得用心體會的佳作。而在閱讀方法上,初淺的建議是先看目錄,並由其中尋找、搜索自己的印象,若時間允許,更強烈建議在閱讀前,簡略寫下該等印象,再深入各章節,去發現作者所論與自己印象之間的差異。如此,將在印象與論著之中,形成自我反思,導引自己的思考,進而能在這個議題上,建構讀者自己獨特的理解。
因此,就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本書確實是「簡潔明晰」。對俄羅斯、普丁、烏克蘭戰爭覺得好奇嗎?不想隨波逐流跟著媒體「人云亦云」,而想在這個議題上「言之有物」嗎?那就趕快翻開這二百來頁的書本,瞧瞧看吧!
〈導言〉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 1952-;編按:港譯普京)宣布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之後3個多月,2022年6月上旬他在一個紀念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1672-1725)誕辰350週年的活動上侃侃而談這位沙皇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中擊敗瑞典,從而稱霸波羅的海的故事。普丁強調彼得大帝不是攫取了什麼,而是重奪固有的東西;他在聖彼得堡建都之時,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承認那是俄羅斯領土。普丁說:「在國家的歷史上,我們曾經有被迫退讓的時候,但我們只會重新振作,然後繼續前進。」國際輿論視普丁自詡為彼得大帝,一時之間成為傳媒焦點(AFP, 2022),普丁滿懷俄羅斯帝國夢之說,又添新例。
自從對烏作戰開打,俄羅斯研究再次備受重視,人們爭相關注關於這個國家的資訊,嘗試瞭解俄烏衝突的原因和影響。面對對於資訊和評論的龐大需求,華文傳媒和網路世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專家」,紛紛聲稱自己「成功」預測到烏克蘭戰爭爆發。不過弔詭的是,即使是長期研究俄羅斯政治的學者和專家,很多也不及上述一眾「預言家」厲害(麥克李,2022)──一直以來,固然有專家分析了俄羅斯具備入侵烏克蘭的動機,例如攻勢現實主義理論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1947-)多年前已提醒北約東擴對俄國構成存在性威脅(Mearsheimer, 2014),雙方的地緣政治衝突將會無可避免地發生;不過莫斯科也有更多不發動戰爭的理由,尤其是俄國專家早已指出侵略烏克蘭的代價不菲(Timofeev, 2021),包括陷入長年戰爭、被國際社會進一步孤立和更嚴重的經濟制裁等等,故此他們傾向認為俄方的行徑只是為了跟西方討價還價。說到底,烏克蘭危機複雜如千頭萬緒,本書希望透過比較嚴謹和多角度的方法來探討「俄羅斯帝國夢」這個更富有整體性的命題,為有心認真了解事態的讀者,在眾多「忽然神算」之外提供多一種選擇。
誠如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1928-2017)所言:「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Brzezinski, 1997)。掌控烏克蘭地緣政治顯然是普丁「俄羅斯帝國夢」的重要一著,但要全面了解他的對烏策略,不能不先明瞭俄羅斯的內政起伏、歐亞融合和國際影響力等諸多層面的變化。為了將大國願景付諸實踐,克里姆林宮多年來謀求建立穩定的政治體制、復興地區霸主的地位和爭取與其他大國平起平坐的關係,這是理解烏克蘭危機的三個重要方面。為了克服國內政治和社會動盪,克宮提出「主權民主」(Sovereign democracy)概念,強調以俄羅斯為首的歐亞國家應該探索獨特的民主發展道路。當烏克蘭追求西式自由民主和進行深層次政治改革時,勢必影響到「俄羅斯模式」的認受性,甚至延伸到自由主義與威權主義的鬥爭。在普丁爭取第三個總統任期的參選綱領中,他倡議俄羅斯推動建立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 EAEU),旨在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惟最終得不到烏克蘭的支持,箇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其軟實力不足,未能透過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去說服基輔。如今烏克蘭致力與歐盟融合,遭受俄羅斯採取軍事手段制止,是否就反映莫斯科的地區政策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呢?在普丁所憧憬的多極世界觀中,俄羅斯應該與美國和中國等大國平起平坐,而且各自擁有勢力範圍,以確保其國家利益在重大國際議題上得到充分考慮。儘管克里姆林宮曾多次強調烏克蘭問題屬於其合理安全關切,而美國和北約卻一直無視其申訴,普丁最終以此理由出兵烏克蘭。
過去20多年間,國際關係學者和俄羅斯專家對上述領域作了深入探討,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本書分析框架的重要基礎。要瞭解俄羅斯國內政治發展,首選名著Russian Politics and Society(Sakwa, 2008),當中涉獵了政治制度、地方和民族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及民主化的困境等議題。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歷史系學者的Politics Russia(Danks, 2009)也對俄國政治發展提供全面闡釋,包括行政和立法機構、公民社會、政策過程等發展。關於歐亞的地緣政治,兩位劍橋大學學者編著的The Eurasian Project and Europe: Regional Discontinuities and Geopolitics(Lane & Samokhvalov, 2015)全面探討了普丁的歐亞主義思想和區域融合方略;兩位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教授合著的The Russian Project of Eurasian Integration: Geopolitical Prospects從俄國視角來探討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因和前景,並且嘗試提出「跨區域主義」(transregionalism)作為歐亞融合的理論基礎(Vasilyeva & Lagutina, 2016)。至於有關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分析,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齊甘科夫(Andrei Tsygankov, 1964-)的名作Russia’s Foreign Policy: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National Identity不容錯過,它闡釋了俄羅斯的國家認同如何塑造其國家利益和外交政策,也是俄國建構主義學派的代表作(Tsygankov, 2019)。不過,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在俄羅斯的主流仍然是結構現實主義,其中以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的博加圖洛夫(Alexei Bogaturov, 1954-)教授最具代表性,名著是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ussian Foreign Policy(Bogaturov, 2017)。
站在大師們的肩膀上,我們再一次嘗試看得更遠更清楚──在秀威公司的慷慨支持下,2021年初我們出版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融合與俄羅斯復興》(王家豪、羅金義,2021b);在俄烏戰爭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本書可以視為《絲》的下集,既為前作的宏觀分析作更為寬廣的引伸,也將之應用到最新的事態變遷。方法上,一方面我們沿用前作的「事件探討進路」(Issue inquiry approach),讓讀者比較容易進入議題;另一方面,我們在適當的議題嘗試用軟性的方法去推展嚴肅的分析,包括幾篇影評和人物特寫;而也許最重要的是,本書比前作更大量地參考俄方的學術論文、智庫研究報告和新聞評論,以呈現坊間輿論中比較單薄的俄羅斯觀點。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把俄羅斯視角與政治宣傳劃上等號,反而當大家看到不少華文媒體依賴西方材料去表述事態時,我們明白這方法有助進行比較分析、瞭解差異,也有利於大家更持平、深入地理解俄羅斯帝國夢和烏克蘭危機的底蘊。西方理性千年傳統講究「Audi alteram partem」原則,或譯「讓另一方被聽到」,除了一些極之簡化的所謂「預測」,科學方法和過程都是本書在乎的,這是我們跟「預言家」的根本差別之一。
我們談普丁的「帝國夢」,「帝國」(empire)的意涵跟19世紀以來開始流行使用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不盡相同。普丁思想中的「帝國」,也許比較「前帝國主義」,哈佛大學歐洲史大師麥爾(Charles Maier, 1939-)的定義頗堪參照:「帝國,就其古典意涵而言,通常被認為是,第一、藉著征服與脅迫擴大其控制;第二、控制其所征服之領地的忠誠。其或直接統治這些臣屬之地,或任命順從的在地領導者代其治理,但他們之間絕非是平等夥伴的結盟體系。」(曾國祥、劉佳昊,2022:10)
本書分為六章。「外交是內政的延伸」,首兩章聚焦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以還的國內政治變遷,綜觀初期對民主化的冒進與其後的畸變,以及普丁力保政權穩定的關鍵與波折。第三和第四章闡釋普丁的歐亞融合雄圖,包括烏克蘭危機的來龍去脈,以及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各自面臨的重大挑戰跟俄羅斯的野心如何千絲萬縷。第五和第六章分析普丁政權在全球地緣政治角力的表現,審察它的「後疫情時代」世界觀與外交策略,以及發展全球影響力的舉措與得失。
讀完本書之後,除了對普丁治下的俄羅斯有更多瞭解之外,會不會為審察其他有相近歷程的專制政權時,孕育出多一點合理的聯想、引伸以至研判呢?書籍簡介
2022年2月俄羅斯揮軍烏克蘭,以「特別軍事行動」名義發動了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事。雖然已有克里米亞與烏東戰爭作為鋪墊,面對普丁的悍然動武,世界仍然在問:為什麼?該怎麼理解?要如何應對?會往何種結局發展?
‧ 普丁將此戰比為18世紀沙皇彼得大帝稱霸波羅的海。此戰如何安置在百年來西方歷史大變的理解當中?
‧ 如果「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是至理,那麼對烏用兵跟普丁在國內面臨的挑戰有何關係?他的威權體制真的牢不可破?
‧ 歐亞融合是俄羅斯復興的關鍵,而鷹撲烏克蘭就是普丁的首要一步。「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的來龍去脈如何理清?
‧ 莫